好患教-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全部
视频
文章
中医科普
药品
减重科普
医生
医院
疾病
为您找到相关结果32个
药品

碘普罗胺注射

处方药
西药
碘普罗胺<span style="color: #da4707">注射</span>液

简介:碘普罗胺注射液,西药名。为造影剂。用于诊断用药。药物性状:本品为无色至微黄绿色的澄明液体。药物适应症:1、碘普罗胺注射液300(碘浓度300mg/ml):用于血管内和体腔内。计算机X线体层扫描(CT)增强,动脉造影和静脉造影,动脉法/静脉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静脉尿路造影,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关节腔造影和其他体腔检查,不能在鞘内使用。2、碘普罗胺注射液370(碘浓度370mg/ml):用于血管内和体腔内。计算机X线体层扫描(CT)增强,动脉造影和静脉造影,动脉法/静脉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特别适用于心血管造影,静脉尿路造影,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关节腔造影和其他体腔检查,不能在鞘内使用。药物不良反应:1、在使用本品的患者中观察到的药物不良反应中最常见(≥4%)的是头痛、恶心和血管扩张。2、使用本品的患者中发生的最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在临床试验或上市后监测过程中已有威胁生命和/或致死性病例报告的)包括:过敏样休克、呼吸骤停、支气管痉挛、喉头水肿、咽水肿、哮喘、昏迷、脑梗塞、卒中、脑水肿、惊厥、心律失常、心跳骤停、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动过缓、紫绀、低血压、休克、呼吸困难、肺水肿、呼吸功能不全和误吸。3、对特定的不良反应的描述:根据使用其他非离子型对比剂的经验,鞘内使用时除上面列出的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之外,可能会发生以下不良反应:精神病、神经痛、截瘫、无菌性脑膜炎、背痛、肢体疼痛、排尿异常、EEG异常。注意事项:1、使用造影剂前应做碘过敏试验。经验表明,有过敏倾向的患者较他人更易发生过敏反应。对这种病例,有些医师预防性地给予抗组织胺药或皮质类固醇。但造影剂与预防性药物不可混合注射。2、检查当日病人须空腹但予以充足水分。必须先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对有这种倾向者尤为重要。腹部血管造影和尿路造影时,肠内无粪块及气体可提高诊断效果。病人自检查前二日起禁食易产气食物,特别是豌豆、黄豆、扁豆、色拉、水果、黑面包、新鲜面包和未烹饪的蔬菜。检查前日,病人应于下午六时后禁食,当晚宜服缓泻剂。婴幼儿检查前不应长时间禁食和使用泻剂。3、使病人镇静的措施和给予适当药物可使病人避免过度兴奋、不安和疼痛。这些因素可诱发副作用或加剧造影剂反应。4、将造影剂加热至体温,可增加其耐受性。5、造影剂应尽可能在病人仰卧时注入。经验表明,给药后应继续观察病人至少30分钟,而严重的副作用大多发生在这段时间内。6、非立即使用时,勿将本品吸入注射器内,检查后所剩造影剂必须废弃。7、碘造影过敏、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心脏和循环功能不全、肺气肿,一般情况极差,重度脑动脉硬化、长期的糖尿病、脑性痉挛状态,潜在性甲状腺机能亢进、良性结节性甲状腺肿、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需特别仔细地权衡检查的利弊。8、多发性骨髓瘤、长期糖尿病、多尿、少尿、痛风、婴幼儿及一般情况极差的患者,即使注射低渗造影剂,术前亦不应限制液体入量。9、孕妇使用本品是否安全尚无定论,但妊娠期应避免辐射,故要仔细权衡X线检查的利害得失,而不论其是否使用造影剂。10、嗜铬细胞瘤患者术前宜给予α受体阻滞剂,以防止高血压危象。11、注射经肾排泄的含碘造影剂后,甲状腺组织摄取诊断甲状腺异常的放射性同位素的能力降低可达二周,个别病员甚可更长。12、有经验的放射学家认为应付极少见的造影剂意外的最好预防措施是做好立即抢救的准备,这包括及时提供给药的血管通路,常备所需药品(如皮质类固醇),气管插管及呼吸器(参见“造影剂意外的治疗建议”)。13、造影剂意外的治疗建议备妥急救药品和器械,熟习急救措施对及时处理造影剂意外至关重要。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静脉注射大剂量水溶性皮质类固醇,如6-甲基去氢氢化可的松半琥珀酸钠,按下述剂量注射:所有病例均立即静脉注射500mg(4岁以下250mg),于2~3分钟内注完。危重患者可再追加剂量至30mg/kg体重(例如体重70kg者,大约注射2000mg),于3~5分钟内注完。保留静脉插管或导管,维持血管通路。有些医师主张给予皮质类固醇之前或同时及早补充血容量(参阅“循环衰竭及休克”)。(2)给氧,必要时可正压给氧进一步处理视病人情况及最主要的症状而定。下述剂量仅适用于成人,儿童依年龄剂量酌减。注射血液代用品补充血容量。点滴去甲肾上腺素,将5mg溶于500ml溶液(10%溶液,5-10ml)。使用强心苷的患者慎用钙剂。心室纤颤: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摩及人工呼吸。以除颤器除颤,如有必要可重复除颤。若无效或无除颤器,心内注射0.5g普鲁卡因酰胺。每5-10分钟静脉注射8.4%(即1mval/ml)碳酸氢钠50ml,以拮抗在心室停搏或心室纤颤时产生的缺氧性酸中毒。检查血pH值。肺水肿:以血压计袖带阻断静脉,成人可切开静脉放血。静脉注射速效利尿剂,成人滴注40%葡萄糖溶液用于高渗利尿。如患者未洋地黄化,可给予适当的强心苷使其快速达到饱和量,例如成人给予毒毛旋花子甙0.125-0.25mg,静脉注射(二尖瓣狭窄患者慎用)。正压呼吸,但不能用于休克的病人。脑症状:病人烦躁,应肌肉或缓慢静脉注射镇定药如安定,对严重的兴奋状态可加用异丙嗪50mg臀部注射。对脑器质性惊厥,肌肉注射0.2-0.4g苯巴比妥。严重的惊厥(癫痫持续状态),应静脉注射短效麻醉剂。过敏症状为严重的荨麻疹,注射抗组织胺药以加强皮质类固醇的作用,亦可予以钙剂(使用强心苷者慎用);哮喘发作,可非常缓慢地静脉注射抗组织胺药(如异丙嗪50mg);上呼吸道梗阻,可考虑气管切开。14、暴露于碘对比剂后可能会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或短暂的甲状腺抑制。应特别注意3岁以下的儿童患者,因为在生命早期发生甲状腺功能低下可能对运动、听力和认知发育有害,并且可能需要短暂的T4替代治疗。据报道,3岁以下暴露于碘对比剂的患者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在1%至15%之间,具体取决于其年龄和碘对比剂的剂量,并且更常见于新生儿和早产儿。所有3岁以下的儿童患者在暴露于碘对比剂后3周内都应评估甲状腺功能,尤其是早产儿和新生儿。如果检测到甲状腺功能减退,即使给予替代治疗,也应酌情监测甲状腺功能。禁忌症:1、对含碘对比剂过敏及明显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禁用。2、妊娠及急性盆腔炎患者禁行子宫输卵管造影。3、急性胰腺炎时,禁行ERCP(内窥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4、禁用于鞘内注射。鞘内给药也许会导致死亡、惊厥、脑出血、昏迷、瘫痪、蛛网膜炎、急性肾功能衰竭、心脏骤停、抽搐、横纹肌溶解症、高热和脑水肿、化学性脑膜炎、假性脑膜炎。

详情箭头
药品

丙泊酚注射液:深度解析及科学用药指南

丙泊酚<span style="color: #da4707">注射</span>液:深度解析及科学用药指南

在医疗领域,药物的使用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从急性病症到慢性疾病,各类药物的开发和应用为无数病患带来了福音。但药物的使用不仅仅局限于它们的疗效,还涉及到其作用机制、适应症、禁忌症及可能的相互作用等多方面内容。本文将聚焦一种常见的静脉麻醉药——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并详细解析其作用机制、适应症、禁忌症等内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急症,常常需要紧急医学干预。这样的患者可能需要接受多种治疗手段,其中包括使用丙泊酚来辅助麻醉和镇静。了解这种药物的详细信息不仅有助于病情管理,也能帮助患者和家属更科学地看待和使用药物。丙泊酚注射液的作用机制丙泊酚(Propofol)是一种用于全身麻醉的静脉注射药物,通常以脂肪乳形式存在。其主要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GABA)的作用来发挥镇静和催眠效果。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内一种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能够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导致镇静和催眠。丙泊酚在肝脏内迅速代谢,并通过肾脏排泄,其半衰期相对较短,使其成为用于短期麻醉和快速镇静的理想选择。根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的一项研究,丙泊酚因其起效快、恢复迅速及副作用较少,在临床麻醉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药物的适应症与禁忌症丙泊酚的主要适应症包括全身麻醉的引导和维持、ICU中的镇静,以及手术和其他医学操作中的短期镇静。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短时间手术和诊断性操作,如内窥镜检查等。在ICU中,丙泊酚可以用于长期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管理。然而,丙泊酚也有其禁忌症,主要包括对丙泊酚或其成分过敏的患者,以及对脂类代谢有障碍的患者。此外,由于丙泊酚具有抑制呼吸和心血管功能的作用,所以在一些有严重呼吸功能障碍或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患者中需谨慎使用。药物的剂量与用药时间药物剂量的确定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之一。丙泊酚的使用剂量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体重、年龄等因素个体化调整。通常,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给药,在数秒至数分钟内起效,作用时间较短,可根据需要持续或间歇性添加剂量以维持作用。用药时间方面,尽管丙泊酚的半衰期短,但在持续镇静的时候,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决定用药时间及频率。通常,ICU患者在进行长期镇静时,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时调整剂量。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一种药物影响另一种药物的效应。丙泊酚作为一种常用的麻醉药物,也存在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例如,它可以增强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物(如安定类药物、阿片类药物)的效应,从而增加呼吸抑制和心血管抑制的风险。《柳叶刀》(Lancet)的一篇研究指出,使用多种药物时,特别是在ICU或手术过程中,需详细了解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并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药物滥用的危害药物滥用是指使用药物的方式违背了医疗规范,或使用不符合适应症的药物。丙泊酚因其起效快、作用强,在非医疗用途时也可能被滥用,尤其是用来作为非法的镇静和麻醉手段。滥用丙泊酚可能导致严重的呼吸抑制、心血管问题,甚至死亡。文献资料表明,药物滥用对社会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包括增加医疗负担、破坏家庭和谐、影响社会治安等。根据《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的研究,药物滥用的预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公众教育、政策法规严格执行等。药物依赖的预防与戒除药物依赖是指长期或反复使用某种药物后,身体对其产生的依赖性,需要逐渐增加药物剂量以获得同样的效果。丙泊酚尽管在医学上用途广泛,但也可能在不合理使用情况下导致依赖。预防药物依赖的关键在于科学使用药物,遵循医嘱,不擅自增加药物剂量或频率。戒除药物依赖需要专业的医学干预,包括心理咨询、替代药物治疗等。在一些严重药物依赖的情况下,还可能需要住院治疗。《内科学年鉴》(Ann Intern Med)提供的数据显示,心理支持和综合治疗方法在戒除药物依赖的过程中效果显著。全面认识药物,科学使用药物全面认识药物的作用机制、适应症、禁忌症及可能的相互作用等,是科学使用药物的基础。当我们了解这些信息后,可以更好地配合医疗团队管理病情,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总而言之,药物在治疗疾病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但科学使用药物同样重要。读者朋友们在使用药物时,应严格按照医嘱进行,并及时与医生或药师沟通,确保自身的健康和安全。引用文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丙泊酚在麻醉中的应用,2005年。《柳叶刀》(Lancet),丙泊酚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物的相互作用,2012年。《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药物滥用的社会影响及预防策略,2017年。《内科学年鉴》(Ann Intern Med),药物依赖的戒除方法及效果,2019年。

李勋主治医师|成都市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
详情箭头
文章

糖尿病与胰岛素的关系——了解,预防和战胜糖尿病!

糖尿病与<span style="color: #da4707">胰岛素</span>的关系——了解,预防和战胜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糖尿病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还可能引发其他严重的并发症。本文将针对糖尿病的基础知识、治疗方案及预防措施进行详细讲解,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管理糖尿病。什么是糖尿病?——认识这种“甜蜜的负担”糖尿病是一种由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血糖水平持续偏高。胰岛素是由胰腺β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主要作用是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从而维持血糖的稳定。当体内胰岛素不足或作用不正常时,葡萄糖不能有效进入细胞,导致血糖升高。糖尿病可以分为几种类型,主要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等。1型糖尿病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几乎完全丧失,需要终身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则多见于中老年人,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抵抗和分泌不足共同作用的结果,初期治疗主要以生活方式干预和口服药物为主,但病程较长时也可能需要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治疗方案——全面多样的管理方法糖尿病的治疗目标是通过控制血糖水平,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治疗方案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活方式干预:这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措施。健康的饮食和规律的运动能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减轻体重,降低胰岛素抵抗。糖尿病患者应尽量选择低GI(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如全谷类、豆类、蔬菜等,并避免摄入高糖高脂的食物。2. 药物治疗: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初期通常采用口服药物治疗,如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DPP-4抑制剂等。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降低血糖水平,当口服药物效果不佳时,需加用或改用胰岛素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则需要终生依赖外源性胰岛素。3. 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治疗是许多糖尿病患者在病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手段。胰岛素制剂有多种类型,如速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等,具体选择需根据患者的血糖状况和生活习惯调整。4. 自我监测和管理: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水平,通过血糖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利用智能设备和应用程序,患者可以更方便地记录和分析自己的血糖数据,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如何预防糖尿病——从日常生活做起预防糖尿病的关键在于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以下几项措施尤为重要:1. 合理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结构,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减少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避免暴饮暴食,规律进餐,保持适当的饮水量。2. 适量运动:每天进行至少30分钟的中等强度体力活动,如步行、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以帮助燃烧多余的脂肪,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3. 控制体重: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保持适当的体重对于预防糖尿病非常重要。如果超重或肥胖,应采取减重措施。4.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了解血糖水平和其他代谢指标是否正常。如有糖尿病家族史或其他高危因素,更应注意定期筛查。糖尿病的未来展望——医学技术的发展给患者带来新希望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糖尿病的治疗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近年来,胰岛素泵、连续血糖监测系统等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方便了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和治疗。同时,基因疗法和细胞疗法的研究也在深入推进,未来可能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多的治愈希望。尽管糖尿病目前还无法彻底治愈,但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治疗,多数患者能够保持良好的生活质量。患者及其家属应积极面对疾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治疗,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使患者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文献参考 张彩丽, 李凤丽. 糖尿病治疗的新进展[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2, 42(5): 421-428. 王强. 糖尿病预防与管理的研究进展[J]. 现代临床医学, 2023, 33(3): 254-261. 李华. 基于现代技术的糖尿病自我管理研究[J]. 中华医学杂志, 2021, 101(6): 319-324. 王东, 刘芳. 糖尿病的生活方式干预与药物治疗[J]. 中华内科杂志, 2022, 60(4): 275-281.

杨显红主任医师|安岳县人民医院
详情箭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