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患教-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全部
视频
文章
中医科普
药品
减重科普
医生
医院
疾病
为您找到相关结果31个
视频

纵隔肿物——胸腔内的“隐形炸弹”?!

<span style="color: #da4707">纵隔</span>肿物——胸腔内的“隐形炸弹”?!
02:43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健康话题——纵隔肿物。也许你听到这个名字会有点陌生,但它实际上是一种很危险的胸腔疾病,被称为胸腔中的“隐形炸弹”。为什么呢?别急,咱们慢慢聊。纵隔肿物就是发生在胸腔中央的纵隔区域内的肿块。您知道吗?纵隔的位置可不寻常,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都在那里聚集,所以纵隔肿物即便它“安安静静”,也可能因位置关键,对健康构成巨大威胁。 很多人会问:医生,我怎么知道我是不是有纵隔肿物呢?首先,它的症状并不一定很典型,有些人在肿物较小时可能毫无察觉,甚至是通过体检时偶然发现。如果肿物增大,就可能出现胸闷、呼吸困难,这跟肿物会占位并压迫到气管或血管有关。有时还可能伴随咳嗽、心跳异常、吞咽困难等症状。如果发展较严重,可能导致更明显的胸痛,甚至全身症状,比如发热或疲劳。 确诊纵隔肿物往往需要借助影像学检查,比如胸部CT、核磁共振,这些技术可以帮我们准确定位和描述肿物的形态、大小以及和周围组织的关系,有时还可能进一步需要穿刺活检来确诊肿物的性质。因为纵隔肿物可以分成良性和恶性两类,对应的治疗方案也完全不同。良性的肿物可能生长较慢,有时甚至不会对健康带来直接威胁,但一旦发展为恶性,它的危害可能迅速扩大,危及患者生命。 很多人或许会疑惑,为什么会长纵隔肿物呢?其实,这跟遗传、免疫相关疾病甚至肿瘤转移都有可能有关,但并不是所有纵隔肿物都“来者不善”。如果经过影像学和病理确诊为良性,不一定意味着要马上切除,而是需要耐心观察;但是,当出现明显的压迫症状或怀疑恶性可能性时,手术可能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治疗期间,有些患者可能需要结合药物治疗,甚至放化疗,具体方案往往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量体裁衣。今天咱们科普的话题想提醒大家,如果出现长期的胸闷、气短或一些诱因不明的症状,千万不要大意,及时就医检查是关键!胸腔的健康至关重要,不容忽视。 希望今天短短几分钟的视频能给您普及一些关于纵隔肿物的医学知识,健康并不难,只要我们多注意身体,对任何不明症状保持警惕,早发现,早治疗,就能让健康的生活更有保障!

李勇副主任医师|苏北人民医院
详情箭头
视频

纵隔肿物——胸腔里的“隐秘杀手”!

<span style="color: #da4707">纵隔</span>肿物——胸腔里的“隐秘杀手”!
03:25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聊一个听起来有点神秘的词——纵隔肿物。这个疾病名陌生吗?其实,它就是出现在胸腔中央位置的一些异常“肿块”。在那里出现问题可不是小事喔! 纵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域,它挤在我们的两肺之间,包含了很多关键的结构,比如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和淋巴结。如果在这个区域出现肿物,就像在城市的交叉路口放了个障碍物,可能会影响交通甚至引发连锁问题。 这些肿物可以是良性的,也可以是恶性的肿瘤,甚至可能是炎症或囊肿。良性的好比“友好邻居”,它们虽然“占地”,但一般不会威胁人身健康;而恶性肿瘤则更可怕,它们可能会侵犯周围的组织器官,甚至转移到身体的其他部位。 那么,纵隔肿物会有哪些表现呢?有些人可能毫无症状,完全无感。但有些人可能会感觉胸痛、胸闷、气促,甚至出现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问题。如果压迫到大血管,还可能导致头颈部或上肢出现水肿,甚至让人感到“颜面肿胀”。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会得纵隔肿物呢?这个问题目前医学上还没有明确的答案。有些肿物和遗传或免疫问题有关,也有些可能和感染、环境因素相关。所以,定期体检真的很重要,不要等出现严重症状才来检查。 诊断纵隔肿物主要是靠影像学检查,比如胸部X光、CT或者核磁共振,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直观地观察肿物的大小、形态和位置。如果发现有可疑的问题,可能还需要通过穿刺活检获取组织样本,进一步明确诊断。 治疗方面,也跟病情轻重和性质有关。如果是良性肿物且没有症状,医生可能会建议观察随访就好;但如果是恶性肿瘤或者肿物压迫到了重要器官,大多数需要手术切除。术后可能还需要采取放疗或化疗,具体要看病理结果。 很多患者听到“肿瘤”这两个字会惊恐,但大家放心,纵隔肿物不是所有情况都是恶性的,及时治疗效果一般还是不错的。再强调一次,定期体检很重要,尤其是有咳嗽、胸闷等反复不好的症状时,不要忽视。 好啦,今天的科普就到这里!身体健康是我们每个人的财富,多关注自己的身体,及早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感谢大家的收看,有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下次再见!

杨健主治医师|苏州市立医院
详情箭头
文章

急性脑梗死:深入了解疾病诊断与治疗

急性脑梗死:深入了解<span style="color: #da4707">疾病诊断</span>与治疗

概述本文旨在全面介绍急性脑梗死的类型、诊断流程、分期标准、治疗方式、不良反应处理及患者生活习惯调整,帮助读者建立科学的疾病管理观念。急性脑梗死,又称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突然中断,导致脑组织缺氧和受损的一种急性疾病。可能的诱因包括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是导致中老年人群发病和死亡的重要疾病之一。本文将详细探讨急性脑梗死的病因、分类、诊断手段、疾病分期及评估、治疗方案和不良反应处理办法。此外,还将提供患者生活习惯调整的具体建议,旨在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该疾病。急性脑梗死的分类有哪些?急性脑梗死根据其病因、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具体分类有助于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病因上看,急性脑梗死可以分为两大类:缺血性和出血性。缺血性脑梗死是由于脑动脉阻塞导致的血液供应中断,而出血性脑梗死则是由于脑内出血导致的。从病理生理角度,缺血性脑梗死进一步分为动脉血栓形成性、心源性栓塞、微小血管病变和其他不明原因。动脉血栓形成性通常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而心源性栓塞则多与心脏疾病如心房颤动有关。在临床表现上,急性脑梗死的症状可能包括突然出现的肢体无力、说话困难、意识模糊、单眼或双眼视力模糊等。不同部位的脑梗死会引起不同的症状,这一点对于诊断和后续治疗非常关键。了解急性脑梗死的分类有助于医生在临床上迅速做出准确的诊断,并根据具体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如何诊断急性脑梗死?诊断急性脑梗死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辅助检查结果。首要步骤是查体,以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程度。基础的辅助检查包括常规血液检查和头颅CT扫描。血液检查可以帮助判断是否存在相关的代谢异常,如高血糖或电解质紊乱。而头颅CT扫描则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排除出血性脑卒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为了进一步确定梗死的具体部位和范围,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是必不可少的。它们可以提供更加详细的脑血管及缺血灶的影像学信息。此外,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也可能被用于评价心脏功能,特别是在怀疑心源性栓塞的情况下非常重要。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检测是否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必须谨慎进行,以确保做出准确的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文献显示,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急性脑梗死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急性脑梗死的分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疾病进展,从而进一步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目前,急性脑梗死通常分为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超急性期:发病后前6小时,被认为是“黄金救治时间”。此阶段迅速进行溶栓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急性期:指发病后的7天内,此阶段进行药物治疗和必要的手术干预,可以防止病情恶化和并发症的发生。亚急性期:是指发病后的2周内。在这段时间内,患者需要积极进行康复训练,帮助恢复受损的神经功能。恢复期:指发病后2周至3个月内。在此期间进行持续的康复训练,并加强对高危因素的控制,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文献表明,不同阶段的治疗和管理策略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分阶段的治疗治疗方式详解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每种治疗方式的选择依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发病时间以及患者的个体情况。药物治疗:溶栓药物(如阿替普酶)在发病后的“黄金时间”内使用,可以有效地溶解血栓,恢复血液供应。此外,还有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抗凝血药物(如华法林)用于预防再发梗死。介入治疗:对于大动脉阻塞的患者,可以通过机械取栓术直接取出血栓,恢复血流。这种方法适用于不能进行溶栓治疗或者溶栓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外科手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颅内压过高导致脑疝,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减压来挽救生命。此外,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职业治疗,对恢复患者的生活能力同样重要。不良反应相关处理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药物过敏、出血等。这些不良反应需要及时识别和处理,以减少对患者的进一步伤害。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药物引起的胃肠道出血、过敏反应以及肝肾功能损伤等。每种不良反应的处理策略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在临床实践中,定期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可以早期发现不良反应,及时进行干预。此外,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需要避免使用对肝肾有损伤的药物,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回顾以上内容,急性脑梗死的管理涉及多个关键环节,从早期识别和诊断,到分阶段治疗,再到不良反应的处理,每一步都至关重要。科学的疾病管理和患者自我管理是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水平的关键。

曹锐主治医师|洪雅县人民医院
详情箭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