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患教-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全部
视频
文章
中医科普
药品
减重科普
医生
医院
疾病
为您找到相关结果6144个
视频

了解它并积极治疗

了解它并<span style="color: #da4707">积极</span><span style="color: #da4707">治疗</span>
02:31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一下一个听起来让人感到比较羞涩的问题,那就是肛门失禁。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生活中的尴尬事,它还可能让患者身体和心理健康受到很大的影响。那么究竟什么是肛门失禁呢? 简单来说,肛门失禁就是无法控制排气和排便。这种问题在成年人中并不少见,尤其是女性或者中老年人。外伤、腹部手术、或者是一些慢性病,都会让肛门括约肌或者相关神经受损,从而出现失控的问题。很多患者因为难以启齿,往往不去及时就医。但事实上,这种疾病是可以通过治疗大大改善或者治愈的。 我们在门诊中常会听到患者说自己肛门潮湿,其实这往往和肛门失禁有一定的关联。肛门括约肌功能不足可能会导致液体泄漏,这也是很多人觉得难受却不知道怎么办的一种表现。除了潮湿感,有些人甚至会伴随瘙痒、皮肤红肿,而这些往往会进一步引发局部感染和不适。 针对这样的情况,中西医结合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治疗手段。像传统中医中常用一些具有收敛和抗感染作用的草药进行熏洗,比如乌梅、苦参、地肤子等等,其中很多中药成分针对肛周的湿疹、溃疡等问题,效果都非常好。当然也有现代医学手段,比如通过手术修复括约肌或者神经功能调整,具体采用什么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量身定制。 所以,肛门失禁并不是你需要害怕或羞于面对的问题。早诊断、早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感觉自己有类似的问题,不要拖延,去专业的肛肠科或者消化科就医,你会发现,很多时候,一个简单的治疗就能让你的生活质量重新提升。 最后提醒大家,平时要注意均衡饮食,多摄取膳食纤维,保持大便通畅,可以减少很多肛门相关的问题。另外要避免长期便秘或者肛门部位的过度刺激,这些都对预防非常有帮助。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如果你觉得这段科普对你有帮助,可以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如果还有其他医学问题,不妨留言告诉我们,我会尽量为大家解答!感谢收看,我们下期见!

王小明主任医师|苏州市中医医院
详情箭头
文章

——了解病情,积极治疗

——了解病情,<span style="color: #da4707">积极</span><span style="color: #da4707">治疗</span>

如何面对慢性荨麻疹?——了解病情,积极治疗慢性荨麻疹常常让患者感到痛苦和困扰,那么这种病情的检查报告都包含哪些内容?又该如何理解这些指标呈现的结果呢?本文将为你一一揭晓。在一份慢性荨麻疹的检查报告中,尤其是在处方笺上,我们会看到医生开具了几种不同类型的药物,如抗组胺药物和中药胶囊。根据这些处方用药,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到患者的病情性质和严重程度。慢性荨麻疹及其可能的危害慢性荨麻疹,又称为慢性荨麻疹性皮炎,是一种以过敏反应为主要特点的皮肤病。它通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红色丘疹和风疹块,伴有剧烈的搔痒感。这种病情的持续时间可以长达六周甚至更久,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困扰。研究表明,慢性荨麻疹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自身免疫紊乱、感染、饮食过敏以及环境刺激等。慢性荨麻疹不仅影响患者的皮肤健康,如果不及时治疗,还可能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如睡眠障碍、焦虑和抑郁等问题 [1]。最新的一项研究指出,自身免疫紊乱是导致慢性荨麻疹发作的主要因素之一,这种疾病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有一定的相关性 [2]。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方法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大类。药物治疗方面,抗组胺药物是最常用的一类药物,它通过阻断组胺受体,减少过敏反应,从而缓解症状。此外,还有一些中成药,如一清胶囊,也被应用于慢性荨麻疹的治疗 [3]。非药物治疗方面,医生通常会建议患者注意饮食、避免接触过敏原,同时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此外,一些心理措施,如放松训练和心理疏导,对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也有一定的帮助。近年来,有研究指出,心理干预在缓解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方面有显著效果 [4]。预防慢性荨麻疹的措施预防慢性荨麻疹的关键在于减少接触过敏原和避免诱发因素。对于高危人群,如有过敏史或家族史的患者,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饮食方面,避免摄入高过敏食物如海鲜、花生、奶制品等。其次,环境因素也要格外注意,如避免接触花粉、灰尘、宠物毛发等。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量运动,增强体质,都是预防慢性荨麻疹的重要措施。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还应保持皮肤清洁,选择温和的护肤品,避免使用刺激性的化妆品和沐浴露。定期更换床上用品,保持卧室通风和干燥,也有助于减少过敏原的影响。在预防慢性荨麻疹时,保持乐观的心态非常重要。心理压力是慢性荨麻疹的一个重要诱因,因此,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有助于预防和减轻症状 [5]。 引用文献 Anderson, C. E., & Freeman, K. (2019). Mechanisms of chronic urticaria: Updates and insights.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143(3), 1025-1035. Smith, T. M., & Hewitt, J. (2021). Chronic urticaria and autoimmunity: Implications for clinical practice. Annals of Allergy, Asthma & Immunology, 127(2), 105-110. Liu, X., Li, Y., & Wang, G. (2020).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urticaria: A review.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49, 112377. Jones, L. M., & Duckworth, M. (2020).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for chronic urticaria: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Behavior Therapy, 51(5), 727-736. Johnson, P., & Roberts, K. (2018). Lifestyle modifications 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urticaria: A critical review. 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Treatment, 29(7), 633-639.

周敏副主任医师|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
详情箭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