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患教-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全部
视频
文章
中医科普
药品
减重科普
医生
医院
疾病
为您找到相关结果148个
文章

失眠与心动过速——你知道它们的关系吗?

失眠与心<span style="color: #da4707">动过</span>速——你知道它们的关系吗?

睡眠,一直是影响我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然而,当你发现晚上难以入睡,或者在入睡后多次醒来,并且伴随着心跳加速时,这不仅仅是普通的失眠问题,还可能暗示着更复杂的健康问题。本文将通过分析常见相关症状,探讨失眠与窦性心动过速之间的关系,并对如何预防和治疗提供一些建议。失眠是现代社会中非常普遍的一种问题。据统计,大约30%至50%的人一生中会经历短暂的失眠,而持续失眠困扰的成人比例则占到了10%至15%。与此同时,心动过速也是一个常见的心血管系统异常表现。尽管两者看似不相关,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们之间却有着紧密联系。失眠与窦性心动过速的联系失眠是一个综合症状,表现为入睡困难、维持睡眠困难或早醒。长期的失眠可导致身体、情绪及认知功能的受损。而心动过速,尤其是窦性心动过速,是指心脏在安静状态下的心率超过100次/分钟。研究表明,长期失眠可能导致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增加,从而诱发或加重心动过速的症状。失眠造成的过度焦虑和压力会使交感神经系统处于持续活跃状态,这种状态会导致心率加快。此外,失眠可能导致心脏处于持续的应激状态,增加心脏资源的消耗,从而引发心动过速。参见一篇发表于《心血管病学杂志》(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的研究表明,长期失眠与心动过速患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关联。治疗与管理失眠和心动过速失眠的治疗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于初次发作的失眠患者,通常建议采用非药物疗法,如认知行为疗法(CBT-i),包括改善睡眠习惯、调节睡眠环境等。慢性失眠患者可能需要药物治疗,如苯二氮䓬类药物,但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心动过速的治疗则需要综合考虑诱因。对于由失眠诱发的窦性心动过速,首先应着力改善失眠问题。除此之外,可考虑使用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以减缓心率。刊登于《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的一项研究指出,β-受体阻滞剂在控制心动过速方面具有显著疗效。预防失眠与心动过速的日常注意事项预防失眠首先需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包括固定的作息时间、避免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等。此外,适当的运动、缓解压力以及合理的饮食也是关键因素。对于心动过速,预防措施包括控制情绪、避免过度劳累和刺激性药物。此外,定期体检、监测心率变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预防心动过速也有重要作用。如果已经患有心血管疾病,应严格按照医生建议进行治疗和管理。未来的治疗与展望未来对于失眠与心动过速的治疗将会更加个性化和精准化。基因组学、神经科学等新技术的进步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从而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比如,通过基因检测,可以预测个体对不同药物的反应,从而选择最适合的药物治疗方案。同时,心理支持和家庭的关爱在治疗过程中也不可或缺。患者应积极面对疾病,保持乐观心态,家属也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以促进疾病的康复。引用文献《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2022年9月, 刘健, 史蒂文·桑德。《自然医学》, 2023年5月, 李磊, 玛丽亚· 罗伯特。

雷嗣鸿主治医师|南充市中心医院
详情箭头
文章

科学防治刻不容

科学防治刻不容<span style="color: #da4707">缓</span>

结肠癌来袭!科学防治刻不容缓61岁,是一个许多人即将迎来退休生活、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然而,也正是这一阶段,许多疾病隐患逐渐浮现,其中较为危险的一种便是结肠癌。结肠癌,尤其是乙状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但危害巨大。本文将从乙状结肠癌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为大家做一个全面的科普,希望引起广大读者对这一疾病的重视。乙状结肠癌是结肠癌的一种类型,位于大肠的末端。它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遗传、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据统计,结肠癌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发病率位居第二,仅次于胃癌。值得一提的是,乙状结肠癌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因此,了解和预防这一疾病,对于保障老年人群的健康至关重要。乙状结肠癌:不可忽视的健康威胁乙状结肠癌的病因复杂,涉及多种遗传和环境因素。其主要病因包括遗传因素(如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癌)、饮食习惯(高脂肪、低纤维饮食)以及其他生活方式因素(如吸烟和饮酒等)。此外,慢性结肠炎症也被认为是乙状结肠癌的重要诱因之一。结节状新生物是乙状结肠癌的常见特征之一。结肠镜检查发现距肛15cm处的结节状新生物可能是恶性肿瘤,它生长迅速,并堵塞肠腔,导致患者出现便秘、腹痛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癌细胞还可能转移至其他器官,如肝、肺等,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是关键对于乙状结肠癌,早期诊断至关重要。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肠癌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肠道内壁,采集可疑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现代医学发展迅速,一些新兴的内镜技术,如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等,已被广泛应用于结肠癌的诊断和治疗中。根据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乙状结肠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手术切除是治疗早期乙状结肠癌的首选方法。当肿瘤已出现转移时,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则是主要手段。此外,针对晚期结肠癌,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也显示出良好的效果。近日,有研究表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治疗结直肠癌中取得了显著疗效,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文献来源:张军辉, 李瑞辉. 新兴免疫治疗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进展[J]. 中国医学前沿, 2022, 14(3): 345-350)。合理饮食和定期检查是预防关键乙状结肠癌虽然病因复杂,但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可以有效预防。高脂肪、低纤维饮食是增加结肠癌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建议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蔬菜和水果。此外,避免过量摄入红肉和高脂肪食物,以降低患病风险。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是早期发现乙状结肠癌的重要手段。专家建议,50岁以上高危人群每5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家族有结肠癌史的人群应从更早年龄开始筛查。通过早期发现异常病变,能够及早采取措施,阻止癌变进程。最后,希望广大读者能关注乙状结肠癌这一疾病,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果您或您的家人已经被确诊为结肠癌,请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及时接受规范治疗,争取早日康复。新兴技术让治疗更精准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兴技术被应用于结肠癌的治疗中。例如,内镜经粘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和内镜下黏膜挖出术(ESE)等微创手术技术,能够在保护正常组织的前提下,精准切除肿瘤。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减少了手术创伤,还缩短了恢复时间,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患者来说,保持积极的心态非常重要。治疗过程中,家庭成员的支持与陪伴,能够为患者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陪伴患者一起面对疾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是战胜疾病的重要力量。引用文献 张军辉, 李瑞辉. 新兴免疫治疗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进展[J]. 中国医学前沿, 2022, 14(3): 345-350. 孙晓兵. 消化道肿瘤诊治指南概述[J]. 临床肿瘤学, 2022, 27(4): 256-261. 陈琳琳, 张晓静. 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J]. 中华肿瘤杂志, 2021, 43(9): 724-728.

张雨佳副主任医师|德阳市人民医院
详情箭头
文章

别让绞痛“绞”住你的!了解它、预防它、战胜它!

别让<span style="color: #da4707">心</span>绞痛“绞”住你的<span style="color: #da4707">心</span>!了解它、预防它、战胜它!

别让心绞痛“绞”住你的心!了解它、预防它、战胜它!心绞痛是一种常见但常常被忽视的心脏问题,这种病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变得更加普遍,尤其是在老年人中。本文希望提供详尽而深入的心绞痛知识,让每一位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这种疾病,并早期预防,有效治疗。根据相关的医疗资料,心绞痛的症状常常被普通人误认为是消化不良或心理压力大。这种病症主要表现为胸部的压榨性疼痛,通常持续几分钟,常常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作。心绞痛一般提示着冠状动脉有阻塞或狭窄,如果不及时诊治,可能引发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心绞痛——了解它的根源心绞痛的主要原因是心肌缺血,即心脏的冠状动脉无法提供足够的氧气和养分给心肌。这往往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直接相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指动脉壁内脂质物质的堆积,逐渐形成斑块,导致动脉管腔狭窄或堵塞,从而限制血液流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肥胖及缺乏运动等。此外,家族史和性别也是重要的风险因素。男性在中年后、女性在绝经后患病风险显著升高。这些危险因素的堆积最终导致了冠状动脉的部分或完全阻塞,使得心肌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从而引发心绞痛。心绞痛带来的潜在危害有多大?心绞痛不仅仅是暂时的胸痛,其背后的健康风险不容忽视。如果没有及时控制和治疗,心绞痛可恶化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甚至是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即我们所俗称的“心脏病发作”,意味着心肌细胞因为长期缺血或完全缺血而遭受不可逆转的损伤。多项研究指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心肌梗死发生率高达20%-30%。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中,未及时治疗的心肌梗死死亡率更是显著高于一般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绞痛若不加以重视和治疗,其潜在危害无疑堪比一个“定时炸弹”,一旦爆发后果不堪设想。心绞痛的有效治疗方案心绞痛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通常是首选,它包括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等,这些药物可以帮助缓解症状,改善心脏供血。在必要时,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手术治疗,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通过导管和球囊,直接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并可能植入支架保持血管通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通常针对病变严重的患者,通过移植血管构建新的血液通路,绕开狭窄或堵塞的冠状动脉,从而改善心肌供血。如何预防心绞痛?心绞痛的高危人群主要是中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病史的人群。预防心绞痛最有效的方法是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首先,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这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均衡饮食应包含丰富的蔬菜、水果、全谷类食品,减少红肉和饱和脂肪的摄入。适量运动每周应不少于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其次,定期体检,监控血压、血糖、血脂水平,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最后,要注意心理健康。心理压力和抑郁情绪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如有心理问题,不妨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放松身心。当出现胸痛、胸闷等不适症状时,务必尽早就医,避免延误病情。未来的心血管病防治——前景广阔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基因检测和个体化医疗正在逐渐应用于临床,通过精准诊断和特异性治疗,使得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更为高效。此外,生物工程学的发展,如干细胞疗法和组织工程技术,也为心肌修复和再生带来了新的希望。对于普通患者而言,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及和家属密切的配合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心态有助于优化生活质量,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同时,家属的支持和关爱对于患者战胜疾病同样至关重要。家属应了解心绞痛的基本知识,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一旦患者出现严重症状,应立即送往医院就医。同时,为患者创造一个温暖、宽松的家庭环境,有助于患者的身心康复。 引用文献 张伟. 心绞痛的临床诊治进展[J].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0, 25(3): 124-128. 李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及防治[J]. 中国循环杂志, 2019, 34(7): 678-683. 王芳, 李明. 心绞痛的药物治疗及预防措施[J]. 中国药学杂志, 2018, 29(10): 842-846. 赵霞. 心绞痛的常见症状及诊治方法[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9.

王海龙主任医师|四平市中心人民医院
详情箭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