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患教-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全部
视频
文章
中医科普
药品
减重科普
医生
医院
疾病
为您找到相关结果62个
视频

音变粗、失声,你该注意什么?

<span style="color: #da4707">声</span>音变粗、失声,你该注意什么?
02:56

急性喉炎来袭!声音变粗、失声,你该注意什么?大家好,我是你的医生。今天我们来聊聊急性喉炎。最近接诊了一位85岁的老年患者,声音嘶哑已经持续了两周,甚至出现了声音变粗、失声的现象。很多人可能觉得这只是小毛病,但其实不容忽视。急性喉炎通常是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会导致喉部黏膜和声带充血、肿胀。这位老年患者在中西医结合医院进行了检查,发现喉部黏膜及声带充血肿胀、闭合不全。这些都是明确的急性喉炎症状。患者没有发热、畏寒、头痛身痛等其他症状,但夜间睡眠尚可,饮食和二便也都正常。这提醒我们,急性喉炎不一定伴随全身症状,但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却相当明显。既往史显示,患者没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历史,也没有药物过敏。这对于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十分有利。体格检查方面,患者咽部没有充血,悬雍垂和双侧扁桃体没有异常,但间接喉镜检查发现喉黏膜和声带的充血肿胀。结合舌苔薄黄、脉诊浮的中医体征,这些都指向了急性喉炎的诊断。针对这个情况,我建议以清热宣肺、利喉开音为主要治疗原则。中药方面,可以考虑金银花、青连翘、薄荷、桔梗、甘草等,调理患者的身体状态。西药方面,推荐金莲花口服液帮助缓解症状。还有,适当进行一些物理治疗,比如穴位埋针。急性喉炎的重要预防措施包括: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防治感冒。戒烟戒酒,少食辛辣食物,也很关键。特别强调要注意声带的休息,避免过度用嗓。对于老年人,我们更需要关爱他们,帮助他们减少用嗓量,在生活中多加注意细节。如果你或你的家人有类似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尽早诊断和治疗。急性喉炎虽然不算是大病,但若处理不当,也可能带来长久的不适。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帮助到大家,更多健康资讯,请持续关注。我是你的医生,愿大家都能拥有健康的生活。谢谢观看,我们下期见!

高东升副主任医师|上海市闵行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详情箭头
视频

—如何有效缓解咽喉痛?

—如何有效<span style="color: #da4707">缓解</span>咽喉痛?
02:43

大家好,我是您的健康顾问。今天我们要聊一聊大家经常遇到的问题——咽喉痛。如果您最近有喉咙疼痛、咳嗽甚至轻微发热等症状,请您不要忽视,可能是上呼吸道感染。这位72岁的患者来自上海,最近就出现了咽喉痛的情况。她的症状持续了大约六天,之前用过头孢类抗生素,但没有明显好转,同时还有鼻塞、流涕和低热的表现。经过详细的检查和分析,我们诊断她为上呼吸道感染。那么,什么是上呼吸道感染?简单来说,就是包括鼻子、喉咙和气管在内的上呼吸道被细菌或病毒感染,导致一系列不适症状。首先,咽喉痛是上呼吸道感染中非常常见的症状,尤其是当我们经历天气变化或劳累过度时,很容易被这种“小病”找上门。虽然听起来不严重,但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些症状,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引发更大的健康问题。在面对咽喉痛时,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缓解呢?这里有一些有效的方法供大家参考。首先是药物治疗。对于这位患者,我们给她开了苹果酸奈诺沙星胶囊和蓝芩口服液。奈诺沙星是一种抗生素,可以有效对抗细菌感染,而蓝芩口服液则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适合缓解咽喉痛和其他不适症状。除了药物,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也能帮助我们减轻症状。比如,多喝温水,保持喉咙湿润,可以减少疼痛感。蜂蜜水和姜汤也是不错的选择,它们都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另外,保持室内空气湿润,避免吸入冷空气或烟雾,都是保护喉咙的好方法。也许有人会问,既然上呼吸道感染这么容易发生,我们可以怎样预防呢?其实,预防的关键在于增强免疫力。首先,合理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其次,适当运动,增强体质,这样即使遇到病毒和细菌,也能有更好的抵抗力。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用手揉眼睛和摸脸,这是防止细菌和病毒传播的重要措施。如果您感到不适,请尽早就医,切勿自行用药,避免产生耐药性或耽误病情。好了,今天我们的科普时间就到这里。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有咽喉痛的症状,希望这段视频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有其他健康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会尽力为您解答。谢谢大家的观看,请记得点赞、分享和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胡海主治医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详情箭头
视频

——你耳朵里的“警报”可能暗藏危机

——你耳朵里的“警报<span style="color: #da4707">声</span>”可能暗藏危机
04:03

最近接诊了一位61岁的大姐,连续一个月感觉耳朵里嗡嗡响,就像有台老式电视机在耳边开着静音。这种耳鸣白天晚上都在响,最近一周突然加重,连带着头晕目眩。检查发现是典型的神经性耳鸣,今天就跟大家好好聊聊这个藏在耳朵里的健康警报。神经性耳鸣可不是简单的耳朵问题,它是听觉系统的神经元在"发警报"。就像电线漏电时会滋滋响,当耳蜗、听神经或者听觉中枢受损时,神经细胞就会异常放电,让我们听到不存在的声音。数据显示,50岁以上人群有三分之一会出现耳鸣症状,其中神经性耳鸣占比最高。很多人以为耳鸣就是肾虚,这其实是误区。这位患者开的银杏叶提取物片,主要作用是改善耳部微循环。我们的内耳供血血管比头发丝还细,一旦供血不足,听觉细胞就会缺氧"罢工"。药物能扩张血管,但关键要找到诱因——长期高血压、颈椎病、甚至焦虑情绪都可能是幕后推手。出现耳鸣千万别做这三件事:用力按压耳朵、自行服用安眠药、用尖锐物品掏耳朵。正确做法是记录耳鸣出现的时间、音调变化,及时做听力检测和头部CT。特别提醒:如果耳鸣伴随眩晕、听力骤降,要立即就医,这可能是突发性耳聋的前兆。预防神经性耳鸣,记住"三要三不要":要控制血压血糖、要保持规律作息、要做耳部按摩;不要长期戴耳机、不要突然进入高分贝环境、不要过度清洁耳道。建议大家每天花2分钟做"鸣天鼓":双手捂耳,食指搭在中指上滑落轻敲后脑,能帮助调节耳部气血循环。治疗神经性耳鸣就像修精密仪器,需要耐心。药物起效通常要2-4周,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症状波动,这是神经修复的正常过程。建议配合声音疗法,晚上可以用白噪音掩蔽耳鸣。记住:越早干预,治愈率越高,拖成慢性耳鸣治疗难度会倍增。最后提醒手机前的朋友们:如果耳鸣持续超过3天,或者像这位患者一样伴有头晕,请务必到正规医院检查。你的耳朵正在发出求救信号,及时就医就是最好的应对方案。下期我们具体讲讲居家耳鸣缓解妙招,记得关注!

冀保龄主治医师|太原市迎泽区新建路二社区卫生服务站
详情箭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