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患教-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全部
视频
文章
中医科普
药品
减重科普
医生
医院
疾病
为您找到相关结果566个
文章

失眠与焦虑:双重困扰,如何解决?

失眠与焦虑:<span style="color: #da4707">双重</span><span style="color: #da4707">困扰</span>,如何解决?

在现代社会中,失眠和焦虑已经成为许多人无法忽视的健康问题。近日,一位47岁的女性患者来到医院,诉说多年的失眠和焦虑困扰。这不仅影响了她的日常生活,也对她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本文将详细探讨失眠和焦虑的关系,可能的治疗方案,以及预防措施,帮助您有个全面的了解。失眠与焦虑:互为因果的双重困扰失眠和焦虑经常一起出现,形成恶性循环。焦虑会导致人难以入睡,而长期失眠又会加重焦虑症状。据统计,约有50%的失眠患者也同时患有焦虑症。这种互为因果的关系,使得患者陷入无法摆脱的困境。根据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的数据,失眠在美国成年人的发生率高达30%-35%,而其中约有10%-15%的患有慢性失眠症。中国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数据显示,约有15%的中国成年人受到失眠困扰。长期失眠不仅会导致白天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还可能引起更严重的健康问题,如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诊断与治疗:多层次的综合治疗对于失眠和焦虑的治疗,通常需要多角度的方法。单纯的药物治疗可能无法彻底解决问题。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针对失眠和焦虑的药物主要包括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和安眠药。比如在本案例中使用的奥氮平、艾司唑仑和盐酸帕罗西汀等药物,都是常见的治疗失眠和焦虑的药物。这些药物通过调节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帮助改善情绪和睡眠质量。2. **认知行为疗法(CBT)**:这是目前认为最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法之一。CBT针对失眠的主要方法是‘CBT-I’,通过改变患者对失眠的认知和行为,帮助其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3. **生活方式的调整**:规律的作息、适度的运动、健康的饮食以及避免刺激性饮料(如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对缓解失眠和焦虑都有帮助。预防措施:未雨绸缪,减少发病率预防失眠和焦虑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针对高危人群,如长期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的人群,以下是一些推荐的预防措施。1.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按时上床和起床,即使在周末也尽量遵循这一规律。这样可以帮助身体建立生物钟,提高睡眠质量。2. **减少电子设备使用**:临睡前避免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蓝光会影响褪黑素的分泌,延迟入睡时间。3. **进行放松训练**:如深呼吸、瑜伽、冥想等放松训练,可以有效缓解身体和心理的紧张状态,帮助入睡。4. **适度锻炼**:每日进行30分钟左右的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游泳等,可以帮助调节情绪和提高睡眠质量。面对疾病:保持积极心态与支持对于已经患有失眠和焦虑的患者来说,除了药物和心理治疗,保持积极的心态也非常重要。患者可以尝试通过参加心理支持小组,寻求家庭和朋友的支持,来缓解内心的压力。在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针对失眠和焦虑的治疗方法将会更加个性化和精准化。例如,通过脑成像技术可以更精确地诊断患者的神经活动异常,从而制定更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对于患者的家属来说,理解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家属应尽量营造一个安静、温馨的家庭环境,减少对患者的打扰。同时,鼓励患者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增加其社会支持网络,有助于其心理状态的改善。引用文献Kessler RC, Berglund P, Demler O, et al. “The epidemiology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Replication (NCS-R).” JAMA. 2003;289(23):3095-3105.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 “Sleep in America Poll: Exercise and Sleep.” 2013.Morin CM, Benca R. “Chronic insomnia.” Lancet. 2012;379(9821):1129-1141.Davidson JR, Connor KM, Swartz M. “Mental illness in primary care: using screening tools to optimize treatment.” J Clin Psychiatry. 2003;64 Suppl 15:9-13.

黄雨兰副主任医师|四川省人民医院
详情箭头
视频

湿疹与胃炎的双重困扰——如何科学应对?

湿疹与胃炎的<span style="color: #da4707">双重</span><span style="color: #da4707">困扰</span>——如何科学应对?
02:04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湿疹和胃炎这两种常见疾病。湿疹是一种慢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瘙痒、红斑、丘疹等,严重时还会出现渗液、结痂。很多患者会反复发作,像我们今天提到的这位老年患者,他的湿疹症状已经有所缓解,但仍需要持续治疗。 湿疹的发病原因很复杂,可能与遗传、环境、免疫系统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治疗湿疹,除了使用外用药物如激素类药膏,还需要配合口服抗组胺药,甚至像这位患者一样进行静脉输液治疗。输液中的地塞米松是一种糖皮质激素,能够快速缓解炎症和过敏反应,但长期使用需要注意副作用。 除了湿疹,这位患者还患有胃炎。胃炎是胃黏膜的炎症,常见症状包括上腹疼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胃炎的治疗需要根据病因来定,比如这位患者使用的雷尼替丁,就是一种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能够缓解胃部不适。同时,输液中的维生素C也有助于修复胃黏膜,促进胃部健康。 无论是湿疹还是胃炎,都需要注意日常护理。对于湿疹患者,要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比如肥皂、洗涤剂等,保持皮肤湿润,可以使用温和的保湿霜。饮食上,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果。对于胃炎患者,要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少吃刺激性食物,比如咖啡、酒精等。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治疗疾病需要耐心和坚持。像这位患者一样,虽然症状有所缓解,但仍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继续治疗,定期复诊,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如果大家有类似的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不要自行用药,以免延误病情。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大家都能拥有健康的皮肤和胃部!如果觉得有用,记得点赞、分享,我们下期再见!

徐超住院医师|南京市第一医院
详情箭头
文章

脑梗死与颈椎病双重困扰,如何应对?!

脑梗死与颈椎病<span style="color: #da4707">双重</span><span style="color: #da4707">困扰</span>,如何应对?!

脑梗死与颈椎病双重困扰,如何应对?!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老年疾病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脑梗死和颈椎病是老年群体中非常常见的两种疾病,它们不仅大大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护理压力。本文将从一个实例出发,详细介绍这两种疾病的成因、危害、治疗及预防措施。本文的内容揭示了疾病与生活方式的密切关系,为广大读者提供了科学的预防和治疗指导,希望能够帮助更多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基底节脑梗死与颈椎病的双重困扰基底节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也是引起脑卒中的主要因素之一。它主要是由于脑部血管出现堵塞,导致部分脑组织缺血、缺氧乃至坏死。基底节区域是脑内一个重要的功能区,涉及运动、认知等多方面的功能。根据相关研究,老年人的基底节区域容易出现腔隙性梗死,多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密切相关。大脑的老化过程及动脉粥样硬化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同时,颈椎病也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特别是中老年女性更容易受到颈椎退行性病变的困扰。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间盘发生退化,椎间隙变窄,椎间盘突出,最终压迫神经,导致各种症状。如本文案例中的病人,双侧基底节多发腔梗,伴随颈椎椎体轻度突出,颈膜囊受压以及神经受到影响。脑梗死与颈椎病的临床治疗方法基底节脑梗死的治疗主要包括急性期的溶栓治疗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并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脑卒中防治指南》,早期识别和溶栓治疗是关键。对于颈椎病,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是常见的两种方法。保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如果颈椎病引起了严重的脊髓压迫或神经损伤,则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颈椎间盘切除术、融合术等。如何预防基底节脑梗死和颈椎病预防脑梗死需要注意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饮食上尽量低盐低脂,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此外,适当的体育锻炼也有助于心血管健康,减少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颈椎病的预防则需要保持正确的姿势,尤其是长时间低头工作或看手机时,注意抬头活动。适当的颈部康复训练,如游泳、瑜伽等,也能有效减轻颈椎负担,预防退行性病变。本文在此呼吁广大中老年朋友,关注自身健康,定期体检,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积极预防和治疗,以提高生活质量。未来医学技术的前景展望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未来在脑梗死与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领域,将有更多的突破。例如,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更快速、准确地诊断疾病。此外,基因治疗、再生医学等前沿技术的应用,也有望带来更加高效的治疗方案。在面对疾病时,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积极的心态不仅有助于疾病的治疗,还能提高生活质量。对于老年患者,家属的支持和陪伴同样至关重要。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都是患者战胜疾病的动力。 引用文献 中华医学会,《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南》,2020年. 吴斌,李瑶,《颈椎病的预防与治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老年人健康管理指南》,2021年.

张龙主治医师|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详情箭头
文章

焦虑与失眠:现代人不可忽视的双重困扰

焦虑与失眠:现代人不可忽视的<span style="color: #da4707">双重</span><span style="color: #da4707">困扰</span>

概述本文旨在全面介绍焦虑与失眠的类型、诊断流程、分期标准、治疗方式、不良反应处理及患者生活习惯调整,帮助读者建立科学的疾病管理观念。焦虑与失眠是两种常见且相关连的心理健康问题。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工作压力和社会竞争使得焦虑和失眠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焦虑可以导致睡眠紊乱,而长期的失眠又会加重焦虑状态,形成恶性循环。了解这两种疾病的分类标准、诊断方法、治疗手段,能有助于患者更好地管理和改善自身健康状况。本文将全面介绍焦虑与失眠的类型、诊断流程、分期标准、治疗方式、不良反应处理以及患者生活习惯调整。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帮助读者建立科学的疾病管理观念。焦虑与失眠的分类有哪些?焦虑和失眠的分类可以基于病因、病理生理以及临床表现等多个角度进行。焦虑通常分为广泛性焦虑障碍、恐惧症、惊恐障碍等类型。而失眠则可以分为原发性失眠和继发性失眠,依据失眠的原因、表现及持续时间进行区分。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长期的过度紧张和担忧,影响日常生活。根据病因和症状,焦虑可分为多种类型,如广泛性焦虑障碍(GAD)、社交焦虑障碍(社会恐惧症)、惊恐障碍和特定恐惧症等。每种类型的焦虑在临床表现和治疗策略上均有差异。失眠则主要根据其病因进行分类。原发性失眠是指没有明确的生理或心理疾病作为基础,持续存在的睡眠障碍;继发性失眠则是由于其他疾病(如焦虑、抑郁或心脏病等)引起的失眠。此外,还有短期失眠和长期失眠之分,前者通常与急性压力事件相关,后者则可能是慢性健康问题的表现。焦虑和失眠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长期的焦虑常导致失眠,而持续的失眠也会加重焦虑症状。因此,治疗过程中通常需要综合考虑,双管齐下,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如何诊断焦虑与失眠?焦虑与失眠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及医生的临床经验。诊断过程中,医生通常会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心理评估。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焦虑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持续的过度担忧、无法控制的焦虑感等,而失眠的诊断标准则包括睡眠质量差、入睡困难或早醒等。焦虑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心理评估工具。医生通常会通过问询患者的症状,评估其焦虑水平和焦虑持续时间。此外,必要时还会结合心理量表(如焦虑量表或广泛性焦虑问卷)进行综合评估,以便更准确地确定病情。失眠的诊断则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医生会了解患者的睡眠史,评估其入睡困难、睡眠中断或早醒等问题。同时,还需排除可能引起失眠的其他疾病。如果有需要,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多导睡眠图(PSG)等睡眠监测,进一步明确失眠的类型和原因。焦虑和失眠的诊断不仅依赖于症状评估,还需要关注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合并其他心理或生理疾病时,医生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便全面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焦虑与失眠如何分期与评估?疾病的分期与评估在焦虑与失眠的治疗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期,医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展阶段,并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治疗策略。焦虑和失眠均有其特定的分期标准和评估方法。焦虑通常根据症状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期。广泛性焦虑障碍(GAD)常被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期。轻度焦虑通常表现为偶尔的过度担忧,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小;中度焦虑则是频繁的担忧和紧张,已经开始影响到工作和社交;重度焦虑则表现为持续的严重焦虑,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需要积极治疗。失眠同样有其分期标准。根据《国际睡眠障碍分类》(3rd edition,ICSD-3),失眠可以分为急性失眠、短期失眠和长期失眠三种。急性失眠通常与突发事件相关,症状持续数天到数周不等;短期失眠通常持续几周至数月,常见于应激反应;长期失眠则持续超过3个月,可能是慢性健康问题的表现。如何治疗焦虑与失眠?焦虑与失眠的治疗方法因人而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治疗方法通常包括药物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生活方式调整等。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焦虑药、抗抑郁药和睡眠辅助药;非药物治疗则注重心理干预和行为矫正。药物治疗是焦虑与失眠治疗中的重要一环。对于焦虑,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焦虑药(如苯二氮卓类)和抗抑郁药(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这些药物可以帮助缓解焦虑症状、改善情绪,增强患者的应对能力。对于失眠,常用的药物包括短效和中效的苯二氮卓类药物、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唑吡坦)和褪黑素。合理的药物使用可以显著改善睡眠质量。认知行为疗法(CBT)在焦虑与失眠的管理中也表现出显著效果。通过CBT,患者可以学习识别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从而改善情绪和睡眠。对于焦虑,CBT的重点是帮助患者处理过度担忧、逐步适应并应对压力源;对于失眠,CBT-I(睡眠认知行为疗法)则关注睡眠行为的调整,如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减少睡前刺激等。面对焦虑与失眠,如何处理不良反应?尽管药物治疗对于焦虑与失眠有显著疗效,但其不良反应也是需要关注的重点。常见的不良反应类型包括头晕、嗜睡、乏力、记忆力减退等。对于严重的不良反应,例如过敏反应、呼吸抑制等,需要患者紧急就医。同时,患者需要定期随访,监测药物疗效和副作用,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药物治疗可产生多种不良反应,这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关注和管理。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抗焦虑药物的镇静效应、抗抑郁药物的胃肠道反应以及失眠药物可能引起的次日困倦等。在用药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剂量调整,并建议患者定期复查,监测身体各项指标,确保治疗安全有效。非药物治疗中的不良反应较少,但患者依然需要注意。比如,在进行认知行为疗法过程中,患者可能会经历情绪的短期波动,甚至感到压力增大。这是治疗中的正常现象,随着疗程的推进,多数患者会逐步适应并获得改善。同时,生活方式调整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比如规避可能引起失眠的不良习惯,如咖啡因摄入过多、饮酒等。总结要点:回顾焦虑与失眠的管理关键环节,强调科学管理和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性。焦虑与失眠的管理涉及全面的诊断、分期、治疗和不良反应处理。在此过程中,医生与患者的密切配合是治疗效果的关键。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方法应结合使用,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积极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通过科学的管理和自我调节,患者可以显著改善焦虑与失眠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李晓佳副主任医师|四川省人民医院
详情箭头
文章

糖尿病与肾病的双重困扰——如何有效管理和预防!

糖尿病与肾病的<span style="color: #da4707">双重</span><span style="color: #da4707">困扰</span>——如何有效管理和预防!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糖尿病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尤其是2型糖尿病。这种慢性疾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各种并发症,如糖尿病性肾病。当血糖控制不佳时,这些并发症的风险更高。本文将结合相关研究,详细解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成因、危害、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2型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的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高血糖,而长期的高血糖会对全身多个器官造成损害,尤其是肾脏。糖尿病性肾病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成因和危害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肥胖、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和压力等都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当体内长期存在高血糖状态时,血管内皮细胞和肾实质细胞都会受到损伤,导致肾小球的过滤功能下降,最终引发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性肾病的早期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此时如果血糖控制得当,病情可以得到有效逆转。然而,若病情持续进展,则可能出现大量蛋白尿,进一步导致肾功能不全,甚至肾衰竭。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还严重威胁其生命。糖尿病及糖尿病性肾病的治疗方案对于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控制血糖是关键。在药物选择上,常用的降糖药包括二甲双胍和SGLT-2抑制剂(如恩格列净片)。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帮助降低血糖,同时对肾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若患者已经出现糖尿病性肾病,还需使用保护肾脏的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此外,患者应定期监测肾功能,配合饮食控制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预防措施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预防应从改变生活方式入手。对于高危人群,如肥胖者、家族有糖尿病史者、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者,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 健康饮食: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和全谷物。2.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同时,增加抗阻训练,如举重,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3. 控制体重:维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肥胖。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减重有助于降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风险。4. 定期检查:对于中老年人或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应定期进行血糖和尿常规检查,以早期发现病变。5. 管理压力: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会提高血糖水平,通过冥想、瑜伽或兴趣爱好等方式释放压力,有助于预防糖尿病。对于已有糖尿病的患者,应更加注重血糖的监控和饮食管理。通过与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定期复诊,调整药物剂量,控制血糖在合理范围内,尽量延缓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未来医学技术的前瞻与展望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治疗方法和药物相继问世,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基因疗法、胰岛素泵、智能血糖监测设备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患者能够更精确地管理血糖,提高生活质量。此外,科学家们正在研究新的药物组合,以更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未来,有望通过多种途径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为疾病的治疗带来突破性的进展。积极应对与心理支持面对慢性疾病,患者的心理压力和情绪波动是不可避免的。调整心态,积极应对,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战胜疾病的重要因素。建议患者加入糖尿病自助小组,与病友交流经验,互相支持,共同面对病情。此外,家属的支持和鼓励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也至关重要。为患者营造温暖、理解的家庭氛围,鼓励其遵从医嘱,积极配合治疗,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引用文献 Bennett PN, Brown MJ. Clinical pharmacology. Elsevier Health Sciences; 2008. 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 Trial (DCCT) Research Group. The effect of intensive treatment of diabete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long-term complications in 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993 Sep 30;329(14):977-986. Stratton IM, Adler AI, Neil HA, Matthews DR, Manley SE, Cull CA, et al. Association of glycemia with macrovascular and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of type 2 diabetes (UKPDS 35):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Bmj. 2000 Aug 12;321(7258):405-12.

刘欢副主任医师|乐山市人民医院
详情箭头
文章

痤疮与毛囊炎双重困扰,19岁少年的皮肤“战斗”!

痤疮与毛囊炎<span style="color: #da4707">双重</span><span style="color: #da4707">困扰</span>,19岁少年的皮肤“战斗”!

痤疮与毛囊炎双重困扰,19岁少年的皮肤“战斗”!根据本次门诊的检查报告,一名19岁的男性患者在皮肤科被诊断为痤疮和毛囊炎。报告中指出,患者颈部皮疹已有两周历史,面部也出现皮疹并伴有轻度疼痛感约一周,且自觉瘙痒。体格检查结果显示,患者颈部散在红斑脱屑,鼻翼处有一处米粒大小的红色丘疹,顶部可见白色脓头。经过医生进一步诊断,确认其主要问题是痤疮和毛囊炎。皮肤问题对于青少年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男孩来说,时常可以困扰他们的生活质量。痤疮和毛囊炎虽然都是皮肤表面的问题,但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带来进一步的健康隐患。痤疮和毛囊炎,这些皮肤问题是怎么来的?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通常发生在皮脂腺发达的部位,如面部、背部和肩膀。痤疮的形成主要由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引起。皮肤大量分泌皮脂,毛孔被油脂、死皮细胞和细菌堵塞后导致皮肤发炎,形成红肿的痤疮、脓疮甚至囊肿。毛囊炎则是毛囊受损后,细菌(通常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侵入引起的急性炎症。毛囊炎在剃须、摩擦或其他外部刺激后更易发生。如果处理不当,甚至会扩展为蜂窝织炎,进而引发严重的感染。治疗方案,你了解几种?在痤疮和毛囊炎的治疗上,临床上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对于痤疮,通常包括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局部治疗的药物多为外用维A酸类药物(如阿达帕林)以及抗生素(如克林霉素)。这类药物能有效减少皮肤油脂分泌,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的繁殖。而口服抗生素如四环素类药物则常用于中重度痤疮。毛囊炎的治疗上,外用抗生素如莫匹罗星或是口服抗生素(如红霉素)都可奏效。此外,保持皮肤清洁,避免使用油腻的化妆品和护肤品,以及勤换床上用品,都是有效的辅助方法。值得注意的是,长时间的抗生素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避免抗药性问题。预防皮肤问题,日常注意事项很关键预防痤疮和毛囊炎,需要从日常生活上做起,特别是对于高危人群,如青春期的青少年以及皮肤油脂分泌旺盛的人群。首先,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少摄入高糖高脂食品,多食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品。其次,保持皮肤的清洁,选择温和的洁面产品,不宜频繁洗脸以避免皮肤屏障受损。对于那些已有轻度皮肤问题的患者,应尽早就医,听从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平时尽量避免用手触摸、挤压皮损部位,以防感染扩散。如果发现皮肤问题加重,一定要及时就诊,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引用文献1. Johnson J., et al., "The Pathogenesis of Acn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7(1), pp. 182-190, 2017.2. Nakatsuji T., et al.,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Skin Fatty Acids against Staphylococcus aureus," PLoS ONE, 9(4), e95316, 2014.3.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ne Vulgaris,"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周鑫主治医师|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
详情箭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