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患教-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

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

就诊科室:
小儿精神科
疾病信息
相关科普
相关医生
评审
概述

  分离性焦虑障碍是儿童期最为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在青春期之前的发病率为3.5%(Rosenhan&Seligman,1995)。女童的发病率为男童的将近两倍。在严重的情况下,儿童可能因为分离焦虑障碍而不能上学或者参加户外活动。同样,因为儿童经常出现躯体症状,所以他们通常接受多次躯体检验(APA,2000)。

病因

原因较多。遗传易感素质在起病上具有重要影响。幼儿时期胆怯敏感或过分依赖者易产生情绪障碍。家庭因素和不良的教育方式。对小孩过度保护或过分严格苛求。态度粗暴等都可能使儿童发生情绪障碍。幼年时期遭受精神创伤。导致深刻的情感体验也是常见致病因素。躯体疾病或过度紧张疲劳。学习负担过重对发病均具有影响。

症状

  常见症状:哭闹、焦虑不安、睡眠差

  1.多起病于6岁以前,表现为依恋对象分离前过分担心依恋对象可能遇到伤害,或者一去不复返。

  2.过分担心依恋对象不在身边时发生自己走失,被绑架等情况,以至可能自己再也见不到亲人。

  3.每次出现分离时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躯体症状,也可表现为烦躁不安、哭喊、发脾气、痛苦、淡漠或社会性退缩。

检查

  检查项目:心理检查、神经系统检查

精神障碍类疾病按照患者病情的轻重情况来进行分类的其中的轻度精神障碍是患者临床症状表现最为轻微的一种,轻度精神障碍的治愈也相对比较容易的,但是,正由于轻度精神障碍的症状表现不是十分明显,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致使疾病不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控制。 检查一般无异常体征,主要做神经学检查,排除神经系统器质性改变引起的精神症状。

鉴别

  DSM-IV对分离性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APA,2000)

  A.在离开家或者离开那些个体所依恋对象时,个体表现出与其发展年龄不相应的、过度的焦虑,表现出至少以下3项以上:

  (1)当离开或者预期要离开家或者重要的依恋对象时,反复出现过度的焦虑;

  (2)持续和过度的担心失去重要依恋对象,或者担心重要依恋对象会被伤害;

  (3)持续和过度的担心发生不幸的事件,并因之导致和重要的依恋对象分离(例如,走失或者被绑架);

  (4)出于对分离的恐惧,持续的不情愿或者拒绝去学校或者其他地方;

  (5)持续和过度的害怕、不情愿处于以下情景:独自一人,或者没有和重要依恋一起在家,或者在其他场景但没有重要依恋对象的陪伴;

  (6)持续的不愿意或者拒绝在没有重要依恋对象在旁的情况下睡觉,或者不在家睡觉;

  (7)重复做主题为分离的噩梦;

  (8)在和重要依恋对象分离或者预期分离的时候,反复出现躯体症状(譬如头痛、胃痛、恶心或者呕吐)。

  B.这种困扰的持续至少4周。

  C.这种困扰出现在18岁之前。

  D.这种困扰造成了临床上的显著痛苦,或者造成了社会、学业(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的损害。

  E.这种困扰并不唯独出现在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精神分裂症或者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病程中。对于青少年和成年人,以上困扰并不能更好的被伴随广场恐惧的惊恐障碍所解释。

  早期发病:发病时间在6岁以前。

并发症

治疗

  根据患儿发病有关因素和症状的特征,可采取心理治疗,包括行为疗法、游戏疗法和暗示疗法等。耐心教育引导,帮助患儿克制情绪上的障碍,树立勇敢坚强健全的性格,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改善情绪,增进交往,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同时要帮助家长正确教育孩子,改善家庭环境,以减少对患儿心理上不良的影响。

  药物疗法:心理治疗;行为疗法;抗焦虑药;安定;硝基安定;三环类抗抑郁药;多虑平;阿米替林;氯丙咪嗪;安他乐;小量氟哌啶醇; 氯丙嗪。可根据主要症状选用药物。对焦虑、恐惧症状可服用抗焦虑药,如安定、硝基安定等,或用小剂量三环类抗抑郁药,如多虑平或阿米替林治疗。氯丙咪嗪对儿童强迫症和抑郁症均有较好效果。对于癔症情感暴发或冲动哭闹者,可服用安他乐、小量氟哌啶醇、氯丙嗪等。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