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为脂膜炎

休息痢是因痢疾日久,邪毒蕴结,脾胃气血受损。以长期或反复发作的腹部隐痛,里急后重,粪质稀烂或便中带血为特点的痢疾。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慢性痢疾。
休息痢是因痢疾日久,邪毒蕴结,脾胃气血受损。以长期或反复发作的腹部隐痛,里急后重,粪质稀烂或便中带血为特点的痢疾。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慢性痢疾。
人为脂膜炎(factitious panniculitis)系人为因素造成的限局性脂膜炎。通常是由物理性因素所致的脂膜炎症。目前多对症处理。
休息痢疾大多是因为急性期治疗不当,或有营养不良、佝偻病、肠寄生虫病以及平素不注意饮食卫生等多种原因造成。常常表现为不典型的痢疾症状,腹痛、腹泻、腹胀等。当受凉或进食生冷食物,可引起急性发作,此时会腹泻、腹痛和拉脓血便。时好时坏,虽然治疗,效果也不佳,迁延不愈。
休息痢疾大多是因为急性期治疗不当,或有营养不良、佝偻病、肠寄生虫病以及平素不注意饮食卫生等多种原因造成。常常表现为不典型的痢疾症状,腹痛、腹泻、腹胀等。当受凉或进食生冷食物,可引起急性发作,此时会腹泻、腹痛和拉脓血便。时好时坏,虽然治疗,效果也不佳,迁延不愈。
通常由物理性(包括机械、冷热、压力、钝挫、创伤力、击打等),化学性(包括药物、油类、酸、碱或奶类等)因素所致的脂膜炎症。
常见症状:腹泻、里急后重、便血、腹痛、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形体消瘦、四肢不温、贫血
1、慢性迁徙性:主要表现为长期反复出现的腹痛、腹泻、大便常有粘液及脓血,伴有乏力、营养不良及贫血等症状、也可便秘腹泻交替出现。
2、急性发作型:有慢性痢疾史,因进食生冷食物、劳累或受凉等诱因引起急性发作,出现腹痛腹泻及脓血便,但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多不明显。
3、慢性隐匿型:1年内有急性痢疾史,临床无明显腹痛,腹泻症状。
常见症状:腹泻、里急后重、便血、腹痛、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形体消瘦、四肢不温、贫血
1、慢性迁徙性:主要表现为长期反复出现的腹痛、腹泻、大便常有粘液及脓血,伴有乏力、营养不良及贫血等症状、也可便秘腹泻交替出现。
2、急性发作型:有慢性痢疾史,因进食生冷食物、劳累或受凉等诱因引起急性发作,出现腹痛腹泻及脓血便,但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多不明显。
3、慢性隐匿型:1年内有急性痢疾史,临床无明显腹痛,腹泻症状。
常见症状:结节 、溃疡 、斑疹、于接触局部皮肤轻度潮红,或淡红斑片,皮下可触及炎性结节,疼痛程度不等
于接触局部皮肤轻度潮红,或淡红斑片,皮下可触及炎性结节,疼痛程度不等,或由注射难吸收性奶类、脂类而致。局部炎症强烈时,脂肪组织坏死、液化,如破溃异物排出,形成愈合迟缓性溃疡,愈合后遗留瘢痕。
根据临床表现,皮损特点,组织病理特征性即可诊断。
检查项目:大便常规、血常规
急性细菌性痢疾血常规检查可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慢性细菌性痢疾患者血常规可示轻度贫血。大便常规可见大量脓细胞和红细胞,并有巨噬细胞,培养出致病菌是确诊的关键;肠阿米巴病的新鲜大便可有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荧光抗体染色法可提供快速诊断。
检查项目:大便常规、血常规
急性细菌性痢疾血常规检查可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慢性细菌性痢疾患者血常规可示轻度贫血。大便常规可见大量脓细胞和红细胞,并有巨噬细胞,培养出致病菌是确诊的关键;肠阿米巴病的新鲜大便可有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荧光抗体染色法可提供快速诊断。
检查项目: 组织病理
组织病理:限局性急性或慢性混合脂膜炎,侵犯脂肪小叶,呈中性粒细胞浸润和细胞碎片,脂肪细胞坏死,中心区脂肪细胞消失,少许红细胞外渗,边缘区可见巨细胞,组织细胞。后期成纤维细胞增生,并形成纤维化及钙化。以及血常规、患处的视诊等检查。
(1)阴虚痢:症见痢下赤白脓血,或下鲜血粘稠,脐腹作痛,虚坐努责(里急欲便,坐久而仍不得便),食少,心烦口干,舌质红绛,少苔或舌光红少津,脉细数。
治宜养阴清肠,方用黄连阿胶汤去鸡子黄加当归、炮姜、瓜蒌及甘草。
黄连5g,黄芩8g,阿胶10g(烊化),白芍10g,当归10g,炮姜5g,瓜蒌10g,甘草5g
如虚热灼津而见口渴、尿少、舌干者,可加沙参10g,石斛15g以养阴生津;如见痢下血多者,可加丹皮、赤芍、墨旱莲、地榆炭各10g以凉血止血;若湿热未清而见口苦、肛门灼热者,可加黄柏、秦皮各10g以清解湿热。
(2)虚寒痢:症见下痢稀薄,夹有白冻,甚则滑脱不禁,或腹部绵绵作痛,喜温喜按,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腰酸怕冷,舌淡薄白,脉沉细而弱。
轻证治宜温中驱寒,健脾化湿,方用附子理中丸:
熟附子10g(先煎45~60分钟),党参10g,干姜5g,炒白术9g,炙草6g。
可加煨肉豆蔻、茯苓各9g,以助健脾燥湿之功。
重证治宜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方用桃花汤或真人养脏汤。
桃花汤:赤石脂30g,干姜9g,粳米30g;
真人养脏汤:党参10g,当归9g,炒白术12g,煨肉豆蔻12g,肉桂3g,炙草6g,白芍15g,煨木香9g,煨诃子肉12g,炙罂粟壳3g。
二方均有收涩固脱的作用,有时二方可合用,但罂粟壳不可久服。
若病久脾虚气陷,导致少气脱肛,可用补中益气汤(见中医久泻治疗)加减,以益气补中,升清举陷。
(3)劳痢:症见痢下赤白,日久不愈,午后潮热,形体虚羸,手脚心发热,饮食无味,怯寒少气,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皮毛枯萎,肌肤不泽,两目无神,舌苔黄或淡白,脉细弱无力或虚大。
治宜健脾益胃,敛精渗湿,方用四君子汤加山药、莲子肉及陈皮。
党参10g ,炒白术9g,茯苓9g,山药9g,莲子肉9g,陈皮9g,炙甘草6g。
(1)阴虚痢:症见痢下赤白脓血,或下鲜血粘稠,脐腹作痛,虚坐努责(里急欲便,坐久而仍不得便),食少,心烦口干,舌质红绛,少苔或舌光红少津,脉细数。
治宜养阴清肠,方用黄连阿胶汤去鸡子黄加当归、炮姜、瓜蒌及甘草。
黄连5g,黄芩8g,阿胶10g(烊化),白芍10g,当归10g,炮姜5g,瓜蒌10g,甘草5g
如虚热灼津而见口渴、尿少、舌干者,可加沙参10g,石斛15g以养阴生津;如见痢下血多者,可加丹皮、赤芍、墨旱莲、地榆炭各10g以凉血止血;若湿热未清而见口苦、肛门灼热者,可加黄柏、秦皮各10g以清解湿热。
(2)虚寒痢:症见下痢稀薄,夹有白冻,甚则滑脱不禁,或腹部绵绵作痛,喜温喜按,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腰酸怕冷,舌淡薄白,脉沉细而弱。
轻证治宜温中驱寒,健脾化湿,方用附子理中丸:
熟附子10g(先煎45~60分钟),党参10g,干姜5g,炒白术9g,炙草6g。
可加煨肉豆蔻、茯苓各9g,以助健脾燥湿之功。
重证治宜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方用桃花汤或真人养脏汤。
桃花汤:赤石脂30g,干姜9g,粳米30g;
真人养脏汤:党参10g,当归9g,炒白术12g,煨肉豆蔻12g,肉桂3g,炙草6g,白芍15g,煨木香9g,煨诃子肉12g,炙罂粟壳3g。
二方均有收涩固脱的作用,有时二方可合用,但罂粟壳不可久服。
若病久脾虚气陷,导致少气脱肛,可用补中益气汤(见中医久泻治疗)加减,以益气补中,升清举陷。
(3)劳痢:症见痢下赤白,日久不愈,午后潮热,形体虚羸,手脚心发热,饮食无味,怯寒少气,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皮毛枯萎,肌肤不泽,两目无神,舌苔黄或淡白,脉细弱无力或虚大。
治宜健脾益胃,敛精渗湿,方用四君子汤加山药、莲子肉及陈皮。
党参10g ,炒白术9g,茯苓9g,山药9g,莲子肉9g,陈皮9g,炙甘草6g。
( 1 )结节性红斑:亦可发生对称性分布的皮下结节,但结节多局限于小腿伸侧,不破溃, 3~4 周后自行消退,愈后无萎缩性疤痕。全身症状轻微,无内脏损害。继发于其它系统性疾病(如白塞病等)者,则伴有相关疾病的症状。病理表现为间隔性脂膜炎伴有血管炎。
( 2 )硬红斑:主要发生在小腿屈侧中下部,疼痛较轻,但可破溃形成难以愈合的溃疡。组织病理学表现为结核结节或结核性肉芽肿,并有明显血管炎改变。
( 3 )组织细胞吞噬性脂膜炎:亦可出现皮下结节、反复发热、肝肾功能损害、全血细胞减少及出血倾向等,但一般病情危重,进行性加剧,最终死于出血。组织病理学变化可出现吞噬各种血细胞及其碎片的所谓“豆袋状”组织细胞,这可与本病鉴别。
( 4 ) 结节性多动脉炎:常见的皮肤损害亦是皮下结节,其中心可坏死形成溃疡,但结节沿动脉走向分布,内脏损害以肾脏与心脏最多见,外周神经受累十分常见。核周型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P-ANCA )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具有诊断价值,病理证实有中小动脉坏死性血管炎,动脉壁有粒细胞与单核细胞浸润。
( 5 ) 皮下脂膜样 T 细胞淋巴瘤:表现高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及出血倾向,与系统型结节性脂膜炎极其相似。但脂肪组织中有肿瘤细胞浸润,均为中小多形 T 细胞,中扭核及脑回状细胞核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常有反应性吞噬性组织细胞出现。免疫组化 CD45RO 和 CD4 阳性,而 CD20 阴性。
( 6 ) 恶性组织细胞病:与系统型结节性脂膜炎相似,表现高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红斑、皮下结节等,但组织细胞异形性明显,并可出现多核巨异常组织细胞,病情更为凶险,预后极差。
( 7 ) 皮下脂质肉芽肿病:皮肤损害 结节或斑块, 0.5~3cm ,大者可达 10~15cm ,质较硬,表面皮肤呈淡红色或正常皮色,轻压痛,分布于面部、躯干和四肢,以大腿内侧常见,可持续 0.5~1 年后逐渐隐退,且不留萎缩和凹陷。无发热等全身症状。早期的病理改变为脂肪小叶的包性炎症,有脂肪细胞变性坏死,中性粒细胞、组织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晚期发生纤维化,组织内出现大小不一的囊腔。本病好发于儿童,结节散在,消退后无萎缩和凹陷,无全身症状,有自愈倾向。
( 8 ) 类固醇激素后脂膜炎:风湿热、肾炎或白血病的儿童短期内大量应用了糖皮质激素,在糖皮质激素减量或停用后的 1~13 天内出现皮下结节,结节 0.5~4cm 大小不等,表面皮肤正常或充血,好发于因应用糖皮质激素而引起的皮下脂肪积聚最多部位,如颊部、下颌、上臂和臀部等处,数周或数月后可自行消退,无全身症状,如激素加量或停用后再度应用也可促使结节消退。多数病例无全身症状。组织病现可见病变在脂肪小叶,有泡沫细胞、组织细胞和异物巨细胞浸润及变性的脂肪细胞出现并见针形裂隙。 本病无特殊治疗,皮损可自行消退而无瘢痕。
( 9 ) 冷性脂膜炎:本病是一种由寒冷直接损伤脂肪组织引起的一种物理性脂膜炎,表现为皮下结节性损害,多发生于婴幼儿,成人则多见于冻疮患者或紧身衣裤所致的血循环不良者。 本病好发于冬季,受冷数小时或 3 天后于暴露部位如面部和四肢等处出现皮下结节,直径 2~3cm ,也可增大或融合成斑块,质硬、有触痛、呈紫绀色,可逐渐自行消退而不留痕迹。主要病理变化为急性脂肪坏死。
( 10 ) 其他:还需同胰腺性脂膜炎(胰腺炎和胰腺癌)、麻风、外伤或异物所致的皮下脂肪坏死等相鉴别。此外尚须排除 a1 抗胰蛋白酶缺乏脂膜炎,类固醇类激素后脂膜炎等。
休息痢疾大多是因为急性期治疗不当,或有营养不良、佝偻病、肠寄生虫病以及平素不注意饮食卫生等多种原因造成。
并发症:下痢时作时止,日久不愈,饮食减少,倦怠怯冷,嗜卧,每因饮食不当或起居不慎、感受外邪、过度劳累或思虑郁怒而诱发。发作时,腹痛里急,大便夹有粘液或见赤色,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涩。
休息痢疾大多是因为急性期治疗不当,或有营养不良、佝偻病、肠寄生虫病以及平素不注意饮食卫生等多种原因造成。
并发症:下痢时作时止,日久不愈,饮食减少,倦怠怯冷,嗜卧,每因饮食不当或起居不慎、感受外邪、过度劳累或思虑郁怒而诱发。发作时,腹痛里急,大便夹有粘液或见赤色,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涩。
去除诱因,避免钝挫外伤,本病是由于外伤性因素引起,故注意生产生活安全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在社会生产活动中,通过人、机、物料、环境、方法的和谐运作,使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各种事故风险和伤害因素始终处于有效控制状态,切实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休息痢疾的预防:
1、传染源管理:病人应及时隔离彻底治疗。
2、切断传染源:搞好饮食、饮水卫生,搞好个人及环境卫生。
3、保护易感人群:口服痢疾F2a型“依链株”活疫苗,他不能在肠粘膜呈繁殖而不致病,但砼刺激肠粘膜产生局部保护性抗体。
休息痢疾的预防:
1、传染源管理:病人应及时隔离彻底治疗。
2、切断传染源:搞好饮食、饮水卫生,搞好个人及环境卫生。
3、保护易感人群:口服痢疾F2a型“依链株”活疫苗,他不能在肠粘膜呈繁殖而不致病,但砼刺激肠粘膜产生局部保护性抗体。
(一)治疗
去除诱因,避免钝挫外伤,其他对症处理。
(二)预后
局部炎症强烈时,脂肪组织坏死、液化,如破溃异物排出,形成愈合迟缓性溃疡,愈合后遗留瘢痕。
1、采用全身治疗:如生活规律、适当锻炼,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进食营养易消化少渣无刺激的食物,积极治疗并存的慢性疾病。
2、病原治疗:抓紧做病原菌分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助合理选择应用有效抗菌药物。
3、对症治疗:针对肠功能紊乱可用镇静、解痉药物。
3、饮食疗法:鼓励正常进食,要求饮食高热量、高蛋白、低乳糖、低渗透压。
1、采用全身治疗:如生活规律、适当锻炼,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进食营养易消化少渣无刺激的食物,积极治疗并存的慢性疾病。
2、病原治疗:抓紧做病原菌分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助合理选择应用有效抗菌药物。
3、对症治疗:针对肠功能紊乱可用镇静、解痉药物。
3、饮食疗法:鼓励正常进食,要求饮食高热量、高蛋白、低乳糖、低渗透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