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膳养生:美味与健康的完美结合
- 来源:本草健康谈
- 2025-08-26 14:34:00429次阅读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药膳养生:美味与健康的完美结合
01 药膳的起源与发展
说起来,很多人平常吃饭时并不会想到“养生”这两个字。但中国餐桌上的药膳,其实很早就有了。几千年前,《神农本草经》里已经记载了不少药食同源的理念。古人讲究“食疗”,希望通过煲汤、煮粥,让每一口饭里都带点“健康密码”。流传到现在,药膳不仅仅出现在养生馆、老字号,普通家庭也能简单操作——比如放一把枸杞、几片黄芪在汤锅里。有意思的是,如今,科学也逐渐认可某些草药食材的积极作用,不再仅停留在经验之谈。这种传统和现代结合,让药膳一直很有 “生命力”。
目前,国内外医学界都肯定“食药同源”的养生理念(Yuan et al., 2016),部分慢性疾病的管理也受益于合理药膳调理。但别忘,药膳和日常菜肴毕竟有所区别。吃对了,助力身体,吃错了,可能也有小麻烦,这些后面会具体说。
02 药膳的基本理论与原则
很多人以为药膳就是把药材往锅里一扔,其实没那么简单。传统药膳有三个核心原则:
- 辨体施膳:每个人体质不一样,药膳不讲“万能”,而是讲适合谁。比如容易上火的人,就不应盲目加热性药材。
- 循季节时间:春夏用清淡、祛湿的食材;秋冬注重滋补、养阴。这样适应天气变化,身体更容易受益(Wang et al., 2021)。
- 调配中和:药材和食材需要按比例搭配,有些药材需低温久煲,有些得快炒。药膳师傅经常说“药不过量,膳不过腻”——简单来讲,就是让养生融入日常,不给身体添负担。
药膳理念 | 生活应用场景 | 举例 |
---|---|---|
辨体施膳 | 根据个人体质、家族慢病史选择配方 | 体寒的人适当加点姜,燥热的人选用百合 |
循季节时间 | 调整食材随季节变化 | 夏天多用绿豆汤,冬天试试黄芪鸡 |
调配中和 | 不盲目叠加补药,搭配常见食材 | 黄芪红枣煲鸡汤 |
03 常见食材及药用价值
食材 | 主要功效 | 食用建议 |
---|---|---|
枸杞 | 滋肝补肾、明目 | 一把(10克左右)泡水或加汤,每天适量即可(Yang et al., 2022) |
黄芪 | 增强体力、扶正固表 | 适合体虚易感冒人群,煲汤每次加10克(Li et al., 2018) |
党参 | 健脾益气、消除疲劳 | 炖肉、煲汤用10-15克,适合脾胃虚弱的人 |
百合 | 润肺止咳、安神 | 可煲粥或炖甜品,适合秋冬干燥 |
红枣 | 补血、安神 | 护肝、补气,尤其女性适量每天3-6颗,煲汤煮粥都适合(Chen et al., 2017) |
有位46岁的女性因为经常熬夜、眼睛干涩,用枸杞泡水后,确实感觉用眼疲劳减轻了不少。她原本以为枸杞只能“补肾”,结果发现对工作一天的眼睛也有好处。这个例子的意义在于,药膳中的食材并不神秘,合理搭配才能慢慢见效。
04 适宜人群与身体状况
其实,药膳不是“谁都能吃”。身体状态、年龄、甚至现有疾病,都会影响选择。有些人群更适合药膳调养:
- 体质虚弱:比如体力不支、容易头晕,适合用黄芪、党参炖汤。
- 脾胃功能弱:工作压力大、常常食欲不振的人,党参、大枣类药膳可试着作为辅助。
- 慢性亚健康:长时间加班、熬夜,试试枸杞、百合润燥安神。
- 特定季节调整:如秋冬进补用党参、黄芪,夏季祛湿则适量薏米、赤小豆。
比如有一位60岁的男性,糖尿病多年,因为想通过黄芪进补,但后续发现含糖量高的红枣并不适合他。这个经历也让旁人明白:药膳虽好,关键在于“对症”。
05 简单易学的养生药膳配方推荐
- 黄芪红枣鸡汤:鸡肉500克、黄芪15克、红枣5颗。所有材料洗净后一同炖煮2小时,适合体质偏虚、常年乏力的人。
- 枸杞百合瘦肉汤:猪瘦肉300克、枸杞10克、百合10克。炖1小时,适合护肝明目、秋冬干燥时饮用。
- 党参莲子小米粥:党参10克、莲子30克、小米50克。党参先煮10分钟后加莲子、小米,煮至熟软,适合恢复体力。
- 银耳红枣汤:干银耳5克、红枣6枚、冰糖适量。炖煮1小时。美容养颜,女性朋友颇喜欢。
配方 | 主要功效 | 适宜人群 |
---|---|---|
黄芪红枣鸡汤 | 补气养血、增强免疫力 | 体弱、常感到疲劳者 |
枸杞百合瘦肉汤 | 养肝明目、润燥安神 | 用眼多、秋冬干燥人群 |
党参莲子小米粥 | 健脾补气、助睡眠 | 消化不良、睡眠不佳者 |
有一位32岁的上班族,因为经常熬夜和饮食不规律,自制枸杞百合瘦肉汤,发现晚上睡得更沉了。虽然只是一个人的体验,但药膳对调理状态确实有帮助。不过,每个人感受都不相同,最好根据自己体质调整用料和次数。
06 注意事项与食用误区
- “别人吃得好,我也行”:每个人体质有差异,不能照搬家人、朋友的药膳配方。
- 药膳能“治病顶药”:药膳是辅助,不能替代医生诊疗和药物。身体有明显不舒服的症状,还是要及时就医。
- 药材用量越多越好:过量食用药材有风险,比如黄芪、党参与感冒药冲突,长期大量进补会影响肠胃和内分泌。
- 长期单一配方:一种药膳吃几个月,反而可能导致失衡。应当根据季节、身体状态做调整。
- 忽略药食相互作用:一些药材和西药搭配后可能有副作用。肝肾功能不好的人群尤其要小心。
误区 | 后果 | 建议 |
---|---|---|
随意模仿药膳方 | 体质不符引发新问题 | 先了解个人身体状况或咨询医生 |
盲目进补 | 内分泌紊乱、肠胃不适 | 根据体质和季节选用药材,量要得当 |
替代药物治疗 | 延误病情 | 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药膳只是辅助 |
别忽视:即使是温和的中草药,长期大剂量也可能给身体带来“悄悄的负累”。像家有高血压、慢性疾病的中老年人,定期体检、与医生沟通才是更靠谱的安全保障。
文献参考
- Chen, S., Jiang, H., Wu, X., & Fang, J. (2017). Review on nutritional components, pharmacological properties, and health applications of red jujube (Ziziphus jujuba Mill.).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97(9), 2811-2820.
- Li, X., Qu, L., Dong, Y., Han, L., Liu, E., Fang, S., ... & Xie, T. (2018). 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Astragalus genus. Molecules, 23(5), 1197.
- Wang, W., Hu, W., Han, Q., & Chen, T. (2021). Integrative medicine for preserving health in China: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Western Pacific, 10, 100127.
- Yang, Q., Liu, M., Li, Y., Li, S., Liu, S., Wang, Q., ... & Li, W. (2022). Lycium barbarum polysaccharides: A review of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Life Sciences, 265, 120946.
- Yuan, H., Ma, Q., Ye, L., & Piao, G. (2016). The traditional medicine and modern medicine from natural products. Molecules, 21(5), 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