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氏清暑益气汤:清凉一夏乐悠悠
- 来源:好患教科普号
- 2025-02-28 16:43:06244次阅读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王氏清暑益气汤是清代医家王孟英在《温热经纬》中提出的方剂,是对李东垣《脾胃论》中清暑益气汤的改良版本。王氏清暑益气汤更侧重于清热养阴、益气生津,适用于暑热伤津、气阴两虚的病症。
组成与功效:
王氏清暑益气汤由西瓜翠衣、荷梗、知母、麦冬、石斛、西洋参(太子参)、黄连、竹叶、甘草、粳米组成。具有清暑益气,养阴生津的功效。主要治疗暑热气津两伤证,主要表现为夏季发热、口渴、汗多、乏力、心烦、尿少等症状。
方解:
西洋参补气而不燥,养阴而不腻,西瓜翠衣清暑热,生津液,二者共为君药,既能清热又能益气养阴。石斛、麦冬为臣药滋养肺胃之阴,清热生津,清心除烦,助西洋参养阴生津;荷梗清暑化湿,升发清阳,助西瓜翠衣清热解暑。黄连竹叶知母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作为佐药协助君臣药发挥作用。甘草粳米为使药,调和诸药,保护脾胃。
临床运用:
暑热伤气者:夏季高温环境下,出现身热、多汗、乏力、口渴、心烦等症状。
气阴两虚者:平素体质虚弱,或病后体虚,表现为口干、舌红少津、脉虚数等。
暑湿困脾者:暑热夹湿,导致食欲不振、四肢困倦、小便短赤等。(此时要注意,若湿热证严重者不可服用,需根据临床鉴别诊断,前者病机为暑热夹湿,困阻脾胃,导致脾失健运。以暑热为主,湿邪为辅,气阴两虚。后者病机是湿热内蕴,湿与热并重,阻滞气机。湿与热并重,湿热交织,气机阻滞。而王氏清暑益气汤含多种滋阴药,使用不当则会加重湿邪。但针对于暑湿困脾患者则正好可清暑化湿,益气健脾。)
日常运用:
夏季高温天气,长时间户外活动或工作,易出现暑热伤气、口渴乏力等症状。此时可适量饮用此方,预防暑热伤气,增强体质。但不可过量使用易伤脾胃。
暑热感冒夏季感冒,症见发热、汗多、口渴、心烦、乏力等。可服用此方,清暑热、益气阴,缓解症状。
病后体虚调理:病后或手术后体质虚弱,气阴两虚,症见乏力、口干、食欲不振等。可服用此方益气养阴,促进身体恢复。注意此场景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与其它药物冲突。
暑湿困脾:夏季暑湿困脾,容易出现食欲不振、四肢困倦、小便短赤等症状。可服用此方配合薏米、赤小豆等健脾祛湿食材,清暑化湿,健脾益气。
煎煮步骤:
1.准备药物:
按照处方准备好所有药物,包括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等。
将药物用清水快速冲洗,去除表面杂质(注意:西洋参、石斛等贵重药材不宜长时间浸泡)。
2.浸泡药物:
将药物放入砂锅或陶瓷锅中,加入适量清水(一般以浸没药物并高出2-3厘米为宜)。
浸泡30分钟左右,使药物充分吸水,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3.煎煮药物:
先用武火(大火)将药液煮沸,然后改用文火(小火)慢煎。
煎煮时间一般为30-40分钟,具体时间可根据药物性质调整。
煎煮过程中可适当搅拌,避免药物粘底。
4.过滤药液:
煎煮完成后,用纱布或滤网过滤药液,取出药汁。
如果药量较多,可再次加入适量清水煎煮第二次,煎煮时间可缩短至20-30分钟。
将两次煎煮的药液混合均匀。
5.分次服用:
将药液分成2-3次温服,一般建议早晚各一次。
服药时间以饭后1小时为宜,避免空腹服用。
煎煮注意事项
1.西洋参的煎煮:
西洋参为贵重药材,可单独煎煮或另煎兑服,以避免浪费。
也可将西洋参研成细粉,用药液冲服。
2.粳米的用法:
粳米可与其他药物同煎,也可煮成稀粥后与药液混合服用,以增强益胃生津的效果。
3.西瓜翠衣的处理:
西瓜翠衣为新鲜药材,可切片后与其他药物同煎,也可单独煎煮后兑入药液。
4.煎煮器具:
尽量使用砂锅或陶瓷锅煎煮,避免使用铁锅或铝锅,以免影响药效。
服药禁忌
服药期间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食物。
脾胃虚寒者慎用,或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
湿热证不宜:湿热内盛者不宜使用本方,以免加重湿邪。
孕妇慎用:孕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影响胎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