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科普,左上图标科普,左下图标
科普,右下图标科普,右上图标

高温作业中的清热祛暑智慧:与你健康的必修课

  • 来源:黄帝养生说
  • 2025-08-09 17:54:00303次阅读

科普,声明图标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高温作业中的清热祛暑智慧:与你健康的必修课

高温作业中的清热祛暑智慧:与你健康的必修课

01. 高温环境中的隐形压力

夏天刚到,建筑工地、厨房食堂和环卫一线忙得停不下来。即便只是站在室外十分钟,都能感受到热浪迎面。对于每天都在高温下奔波的人来说,这种环境带来的挑战可不小。汗水不断流,身子总觉得发沉,一到下午,脑袋昏昏沉沉,有时甚至出现短暂的心慌、轻微头晕。

高温让身体像“被困在蒸箱”里一样,水分和电解质随汗液流失,体温也容易偏高。长时间这样,很容易诱发一系列健康问题。最初症状可能只是偶尔脚软、轻度注意力不集中或者稍微口渴,容易让人觉得不是什么大事。但这些小变化,其实已经是身体在发“信号弹”了。

💡 其实,长期暴露于高温环境下,健康负担是慢慢积累出来的,最怕习惯成自然,“熬过去”并不代表没问题。

02. 高温作业容易带来的健康变化

  • 中暑的警报信号🧊: 例如,43岁的工地工人王师傅,最开始只是偶尔觉得恶心、头有点晕,后来却突然在夏天的一天晕倒在工作岗位。送医发现是严重中暑。
  • 脱水容易被忽视: 汗流得停不下来,感觉整个人“蔫儿”,小便变少、口唇干裂,接连几天都没缓过劲,有时候还会觉得心跳快。这些其实是体内水分和矿物质大量丢失的表现。
  • 热相关疾病威胁: 有些人比如57岁的女性保洁阿姨,夏天长期室外工作,容易反复感到胸闷气短,偶尔还出现短时意识恍惚。医生通过检查提示有轻度热射病,还发现电解质有紊乱的倾向。
🚨 当类似上述的警告信号持续出现时,千万别等“挺过去”,这些其实说明身体已经不能适应高温压力了。
高温作业相关健康风险
危险信号 早期表现 严重后果
中暑 头晕、恶心、乏力 昏迷、体温升高、器官损伤
脱水 口渴、尿少、心悸 循环紊乱、肾脏压力加重
热射病 胸闷、注意力涣散 多器官损伤

03. 为什么高温这么“伤身”?——健康风险解析

其实,人体本身就是个自带“空调”的系统,通过出汗、扩张皮肤血管来调节温度。但在持续高温环境下,这套系统可能不够用了。

  • 水分消耗大: 汗液中不光有水,还带走钠、钾等微量元素,很快就让身体进入“干涸”状态。
  • 体温调节紊乱: 极端情况下,体温无法有效降下来,细胞代谢紊乱,脏器压力增大,就容易诱发热射病等疾病。
  • 循环负担加重: 高温让心脏需要更努力地把血液运输到体表散热,这时心跳加快,血压波动较大。
  • 免疫与消化影响: 医学研究发现,高温下肠胃功能变弱,免疫系统也有阶段性下降,易滋生感染及肠胃不适。
    (参考:Epstein, Y., & Yanovich, R. (2019). Heatstrok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0(25), 2449-2459.)
📊 统计数据显示,夏季因中暑入院的工种多集中在环卫、交通、建筑等户外行业(Wang et al., 2020,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04. “清热祛暑”:中医里的降温智慧

说起来,早在古代,咱们的祖先就懂得用食疗和草药给身体“降降火”。中医里把高温带来的问题归纳为“暑邪”侵体,认为适当采用具有“清热祛暑”作用的天然方剂,能帮助身体平衡机能。

常见的清热祛暑方有哪些?👇

  • 葛根汤: 温和解表、生津止渴,适合脖子僵硬、微微出汗的人群。
  • 龙胆泻肝汤: 针对口苦、脾气易躁、偏内热明显者,不适用于脾胃虚寒。
  • 生脉饮: 补气养阴,适合暑天后容易气短乏力者。
对照常见中药方与适用人群
方剂名称 主要功能 适用情况
葛根汤 清热、解表 颈背僵硬、轻度中暑前期
龙胆泻肝汤 泻火、祛湿 口苦、内热明显者
生脉饮 补气、养阴 疲劳、气短、出汗多
中药推荐需个体化,最好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不要自行配方哦。

05. 高温作业饮食该怎么选?

光靠方剂还不够,合理饮食搭配能让身体“续航力”变好。尤其是水分、电解质和能量的补给,决定你是不是能从容度夏。

适合高温环境的饮食推荐
食物名称 具体功效 食用建议
西瓜 清热解渴、利尿 2-3片/天(饭后食用,避免空腹)
绿豆汤 清热降温、润燥 每天1碗,适当加糖口感更佳
黄瓜 补水、开胃 作为凉菜或佐餐生吃
瘦肉粥 补充蛋白质、易消化 早餐或夜宵各1份
淡盐水 补充电解质 出汗较多时适量饮用
🥗 吃新鲜蔬菜水果很有好处,可以让身体略“降温”,精神状态也更稳定。
🔎 有研究指出,适量补充矿物质饮料和液体食物有助于维持体液平衡,同时减少中暑发生率(Sawka, M.N. et al., 2007,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06. 预防高温相关疾病的好方法

  • 适当穿着:选择浅色、吸汗、宽松的衣物,帮助体表散热。
  • 合理安排作息:高温时段避免剧烈活动,间歇休息、补水。
  • 补充水分:每半小时喝一次水,出汗多时增加淡盐水或矿物质饮料摄入。
  • 防晒装备:戴帽子、太阳镜等,减少阳光直射。
  • 注意工作轮换:合理调配工作强度,给身体恢复的时间。
  • 异常立即处理:如果持续感到头晕、呕吐或虚弱,建议及时前往医院检查。
  • 正确选择医疗机构:如突发中暑表现,尽快到具备内科或急诊能力的医院就诊。
日常预防做得好,再忙也有精力,应对夏日高温就不慌了。

07. 案例分析与专家建议

实际案例: 49岁的快递员刘先生,夏季一天送货十多小时,常年备有小瓶淡盐水和自制绿豆汤。去年他出现轻微中暑先兆后,在医生建议下增加了休息时间和饮食调整,之后症状明显缓解。不用“硬抗”,反而恢复更快。

这个例子说明,高温作业时的主动调整非常管用,“清热祛暑”更注重行动在前,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专家建议摘要:

  • 做好日常体温和状态观察
  • 及时补水和适量补充清热食物
  • 有明显不适尽早就医
  • 不轻信所谓“快速降温偏方”
健康地度过热季,关键不是“死扛”,而是及时调整和科学管理。

参考文献

  • Epstein, Y., & Yanovich, R. (2019). Heatstrok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0(25), 2449-2459.
  • Sawka, M. N., Burke, L. M., Eichner, E. R., Maughan, R. J., Montain, S. J., & Stachenfeld, N. S. (2007).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position stand. Exercise and fluid replacement.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39(2), 377-390.
  • Wang, X., Wang, Y., Zhan, Q., Shi, Y., Shu, C., Li, J., & Wang, L. (2020). The magnitud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work-related heat stress in China.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128(4), 47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