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科普,左上图标科普,左下图标
科普,右下图标科普,右上图标

高强度工作下的精神补给:探索提高脑力的秘密武器

  • 来源:黄帝养生说
  • 2025-08-11 00:32:00162次阅读

科普,声明图标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高强度工作下的精神补给:探索提高脑力的秘密武器

高强度工作下的精神补给:给你的脑力加油的秘密武器

01 补气,究竟是什么?

工作节奏如同急行的地铁,你有时会察觉自己在低气压里撑不过几个站。周一早上,王女士刚入办公室,脑袋却还是“没电”状态,连咖啡都难以唤醒那种隐约的疲惫感。

“补气”常听说,实际是传统中医学中用来描述体力和精神是否充足的说法。中医认为,当人体“气”满,才有充沛的活力应对外界压力。现代医学则多从能量的角度解释——人体各系统运转离不开营养和能量(主要来自碳水、蛋白质和脂肪),一旦供不上,情绪、专注力和体力都会受到影响1

小提示:感觉到精力消退,并不是“懒”,很多时候,可能是身体本身的能量供应出了问题。

02 日常工作在“消耗”什么?

加班、开会、长时间用脑,像是在无形中“榨取能量”。其实,就算每天只是坐办公室,大脑依然消耗全身能量的20%左右2。难怪下班后不少朋友会莫名其妙觉得虚累。

  • 轻微、偶尔:偶发性注意力分散,有时会觉得一句简单对话也想不起来怎么接。
  • 持续、严重:进展到每天都失眠、情绪变差,长时间看屏幕头晕脑胀,甚至有30岁的IT工程师长期难以集中注意力,被医生诊断为“高强度工作相关慢性疲劳”,休息一周才缓过来。

长期精神透支,不仅仅是“困”,还会引发免疫力下降、记忆减退等问题。别把这些信号当作能“硬抗”过去的小事。

03 高压下,“气”是怎么被消耗掉的?

加班熬夜、长期精神紧绷,慢慢让身体的“气”(也就是活力)处于枯竭的边缘。国际研究显示,持续超过50小时/周的脑力劳动者,发生慢性疲劳、 焦虑或记忆力减退的风险高出普通人约30%3

危险因素 背后原因
作息紊乱 生物钟被打乱,睡眠修复力下降
缺乏运动 能量代谢变慢,气血循环不畅
膳食不均衡 缺乏大脑所需营养,活力不足
长期压力 激素变化导致易疲劳、精力涣散

这提醒我们,日常的“小毛病”长期积累,其实会变成难缠的健康问题。所以说,气不是凭想象“补”上的,而是真实存在的身体基础能量。

04 饮食,是最靠谱的加油站

说起来,吃什么能帮你精神满满?其实,大脑最爱三类“食物燃料”:复合碳水化合物、优质蛋白质、健康脂肪。科学研究显示,均衡摄入B族维生素、铁、矿物质的人,注意力和记忆力往往更稳定4

食物推荐 具体功效 食用建议
燕麦、糙米 为大脑持续供能 早晨/午餐加入主食
鸡蛋、豆制品 养脑健体、补充胆碱 每天食用1-2个鸡蛋或豆腐
深绿色蔬菜 B族维生素丰富,防疲劳 各餐均有搭配
坚果类(核桃、杏仁) 健康脂肪,提升专注力 每天下午一小把当零食
乳制品 补钙助眠,减缓神经紧张 晚上喝一杯温牛奶

再忙也别省了正餐,优质饮食就像日常维护,不用靠额外补品来“刷数值”。

05 快速恢复精力的小方法 🧘‍♂️

  • 盲打5分钟眼保健操:闭眼轻揉,不仅让双眼缓一缓,也给大脑片刻休整。
  • 站立拉伸侧腰和后背:起身喝水时顺手拉伸,可以让血液循环加快,感觉整个人都恢复了点能量。
  • 1-2分钟深呼吸:屏住呼吸数3秒、缓慢呼出,连续几组,很快就“清醒”不少5
  • 午后10分钟静坐:闭目放松,这个小动作胜过一杯浓咖啡。
🔍
实用建议:每次用脑1小时,建议定个闹钟起来活动,别等身体叫“暂停”才停下。

06 生活习惯,决定“气”能续航多久

身边有位27岁的朋友,夜猫子作息、饮料代替水,日常不锻炼。有段时间连续加班,他出现持续的困顿和消化不良,调整到合理睡眠和饭点规律后,3周明显精神起来。

建议调整:
  • 晚上11点前入睡,让身体有足够时间自我修复。
  • 每天快走或跳绳20分钟,不必高强度,但要坚持。
  • 用白开水/淡茶代替高糖饮料,避免血糖波动影响活力。

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专属于你的生活节奏,小到喝水,大到作息,点滴积累出的耐力才是真“能量”。

07 心态管理,让专注力升级🔑

比起偶发的情绪波动,长期压力容易让人变得迟钝,动力减弱。美国一项关于职场压力的研究指出,学会主动应对压力者,半年后主观精力水平能提升20%以上6

  • 写压力清单:想想什么最让你筋疲力尽,定期梳理后就会更坦然面对。
  • 给自己正反馈:完成任务哪怕很小,也可以简单鼓励自己,打造自信的小循环。
  • 尝试冥想或正念:每天花5分钟用呼吸法放空一下大脑,有助于专注和放松。
  • 沟通求助:有困扰时请同事、家人帮忙分担,有效缓解紧绷感。
无论多忙,别忽视自己内心的小声音,心态调整同样是“精神补给”的必修课。

最后的小结

补气不是“玄学”,更不是靠一瓶饮料、一粒保健品就能完成。最有用的,其实是日常里的点滴积累。身体补足了才有“燃料”,想让精神满格,还需要好习惯和健康的心态帮忙。希望上面的建议能为你加油打气,下次再遇到那种挥之不去的疲惫,不妨试试这些简单方法,让身体和大脑都真正“满电”。

参考文献

  • 1. Zhang, Q., & Wang, X. (2021). The concept of Qi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ts relevance to energy metabolism.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27(4), 263-268.
  • 2. Raichle, M. E., & Gusnard, D. A. (2002). Appraising the brain’s energy budget.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99(16), 10237-10239.
  • 3. Virtanen, M., et al. (2011). Long working hours and cognitive function: the Whitehall II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73(7), 870-877.
  • 4. Bryan, J., et al. (2002). Nutrients for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school-aged children. Nutrition Reviews, 60(5 Pt 2), S70–S74.
  • 5. Brown, R. P., & Gerbarg, P. L. (2005). Sudarshan Kriya yogic breat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stres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Part II—clinical applications and guidelines. The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 11(4), 711-717.
  • 6. Ganster, D. C., & Rosen, C. C. (2013). Work stress and employee health: A multidisciplinary review. Journal of Management, 39(5), 1085–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