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科普,左上图标科普,左下图标
科普,右下图标科普,右上图标

立秋养生:中医智慧助你迎接秋季之变

  • 来源:黄帝养生说
  • 2025-08-15 13:36:0023次阅读

科普,声明图标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立秋养生:中医智慧助你迎接秋季之变

立秋养生:中医智慧助你迎接秋季之变 🍂

从立秋开始,身体悄悄地在变化

天刚过立秋,早晚温差的变化就明显起来。比如你走在清晨的小区,能感觉风里多了点凉意,但到了中午,阳光又有夏日的余威。这种“忽冷忽热”、空气开始变得干燥,是很多人最常感受的秋天信号。
很多朋友到了这时候,会觉得特别容易疲劳,皮肤紧绷、嗓子发干,一些人还容易咳嗽、鼻塞。这些细微的变化,其实是身体正在适应“秋燥”——医学上意义不大,但生活中确实困扰许多人的一种季节性状态。

小建议:早晚适当增减衣物,别觉得“还没冷到要加衣”,身体的感受比气温更早预警。

中医眼里的秋天:养肺正当时

秋天在中医理论里,对应的是“金”,主肺。肺喜欢润、怕燥。进入秋季后,空气干扰,很多人会无意识地出现咽干、咳嗽,甚至皮肤、鼻腔也感到不舒服,这是“秋燥”带来的影响。
在中医养生中,结合季节调整作息、饮食、日常活动,可以起到顺应时节、减少身体负担的作用。从古到今,无论北方南方,这种“顺时而养”的想法一直没过时。

季节(五行) 对应脏腑 常见表现
春(木) 情绪波动、眼疲劳
夏(火) 心烦、出汗多
秋(金) 皮肤干、咳嗽
冬(水) 畏寒、乏力
“润养肺气”,是中医秋季养生的核心理念。

饮食调养:秋天吃什么最顺应时节?🍏🥣

说到养生,很多人最关心“怎么吃”。立秋之后,最适合选择一些性味平和、滋阴润燥的食物。 医学研究显示,均衡饮食能有效提升秋冬免疫力(Wang et al., 2021)。

食物名称 具体功效 食用建议
银耳 润肺生津、改善口干 秋季隔天炖一次甜汤,温热后食用
生津止渴、清燥降火 每天一只,或者炖雪梨汤更好
莲藕 清热润燥、健脾利湿 炖排骨、凉拌或煲汤都适合
百合 润肺止咳、安神定心 一周2-3次做百合粥,不宜过量
芝麻 补肝肾、润肤护发 撒在粥里、拌菜都可以
重口味、油腻或辛辣的食物,偶尔尝尝无妨,但长期以清淡为主,会更适合秋天。

一位38岁的女性朋友,立秋后常常午后困倦,咽部有轻微不适。她改为早餐加一碗银耳百合粥,三四天后精神好多了。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顺应季节调整饮食,有时比减少进食种类更有效。

用中药材,补充秋季的健康调理

除了日常食材,中药材在秋季养生中也有一席之地。不过,用药建议最好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尤其有慢病基础或易过敏的人,更需要个性化推荐。

中药材 主要作用 用法建议
沙参 滋阴润肺,适合干咳少痰 加入煲汤或与瘦肉搭配炖服
玉竹 润燥生津,缓解口干 煎水代茶饮,每次3-5克为宜
麦冬 养阴清燥,维护咽喉健康 与绿茶、百合同煮
枸杞子 补肝肾,明目养颜 加入泡水或燕麦粥
中药养生不能“千人一方”。易过敏、孕妇、慢病患者要谨慎使用。

秋季日常如何养生?简单建议全攻略💡

  • 适度锻炼:晨练太早,温度低易伤肺;建议太阳升高后再去户外活动,或在家进行伸展操。
    运动时穿着轻便又能保暖为宜。
  • 规律作息:立秋后自然界阳气渐收敛,适当提早大约30分钟睡觉,有助于缓解秋困。
  • 居室湿润:长时间呆空调房、门窗紧闭,空气特别干。可以用加湿器或放盆清水,有效减轻咽喉不适。
  • 日常洗护:秋季皮肤敏感度增加,很多人发现洗澡后皮肤更干。可以尝试洗澡不宜太热、时间不宜过长。
家有老人、孩子的,建议把控室内温度,避免早晚温差太大导致感冒。

实际上,秋季养生不必太复杂,抓住“润燥、保湿、适度增强体能”这三个重点,平稳度过季节更替就很不错了。

易被忽略的问题:秋天养生的常见误区 & 注意点

  • 进补过急:很多人只要一到立秋就开始各种补品、滋补汤水。其实,补得太油腻或浓重,反而容易上火、脾胃不适。
  • 忽略季节交替的风险:比如40岁的赵先生,秋初连续几天穿短袖。结果咳嗽、流涕持续数天,需要专科药物缓解。
    秋天虽未完全冷,体感比气温变化更早,提前适应真的很重要。
  • 只重食补,忽视运动和作息:很多人重饮食,反而忽略了规律运动、早睡的重要性,时间久了容易“越补越累”。
  • 药膳乱用:市面各种秋季药膳流行,但每个人体质不同,不对应体质的乱补,反而打乱身体调节。
立秋养生讲究“润而不腻,补而不过”,适度才关键。

知识补充:哪些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一般的秋燥带来的口干、皮肤紧绷,都属于轻微、偶发,不用特别焦虑。不过,如果发现以下状况持续发生或加重,就应考虑及时就医——

  • 连续多天高热、乏力、咳嗽加重,常规感冒药物无效
  • 皮肤或黏膜出现出血点、大片红疹,且伴随其他不适
  • 咽喉疼痛明显,吞咽困难或气短

医学界推荐,秋冬之交免疫力波动时期,慢性疾病患者应定期随访,比等到症状明显时“临渴掘井”更妥当。
就医提示:有慢性基础疾病的朋友建议每年秋初至专科门诊进行一次体检,由专业医生“量身定做”养生建议。

最后的小结

秋天是个转折的季节,随着天微凉、体感干燥,加入一些润肺滋养的食物、日常坚持锻炼、规律作息,其实已经做得足够好了。养生不求复杂,顺应身体感受,适时调整,就是对自己最好的照顾。
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独特的,对同样的养生办法反应也各不相同。试着多关注自己身体的小变化,秋天过得舒服又健康。

参考文献

  • Wang, Y., Chen, H., Sun, G., & Li, X. (2021). Effects of a balanced diet on immune function: A meta-analysis. Nutrition Research Reviews, 34(2), 241-253.
  • Wu, J., Yan, H., & Tan, Z. (2019).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Seasonal Adaptation: Review and Prospects. Chinese Medicine, 14(1), 21–28.
  • Jin, Z., & Cai, Y. (2018). Evidence-based research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proper diet in autumn.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24, 412-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