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科普,左上图标科普,左下图标
科普,右下图标科普,右上图标

立秋养生:从季节变换中寻找健康之道

  • 来源:黄帝养生说
  • 2025-08-12 14:38:00206次阅读

科普,声明图标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立秋养生:从季节变换中寻找健康之道

立秋养生:从季节变换中寻找健康之道

01 立秋的意义:身体与自然的和谐 🌓

日子一到立秋,早晚出门就有点凉意,才觉得夏季是真的过完了。其实这时候,人体也在悄悄跟着自然节奏调整。气温、湿度的变化,加快了新陈代谢,呼吸系统和消化功能慢慢收回“夏天模式”,准备进入新一轮自我修复阶段。

据流行病学资料,每逢季节交接,流感、咽炎等呼吸道小麻烦容易趁虚而入(Lau et al., 2010)。有研究认为,昼夜温差加大、不自觉露宿或贪凉,是秋季常见身体不适的幕后推手。对此,最值得留心的是老人、孩子,或有心脑血管病史的朋友:身体调节能力稍弱,立秋变换里,健康可能更容易“感冒”

02 当心早期信号:容易被忽视的小变化 🌱

常见现象 需注意的含义
嘴唇、皮肤有点干 可能是气候干燥上升,体内津液开始减少
早晨醒来嗓子微微发涩 呼吸道开始受秋燥影响,警示需要适当补水
偶尔睡眠浅、气短 温差变化,影响自主神经系统的平衡

这类“轻微、偶尔”的小变化,不太会被当回事,但第一次发现其实就是身体在提醒你,内外环境已悄然不同。

03 明显信号出现时:要相信身体的“报警” 🚨

  • 连续几天咽干、咳嗽:有位52岁的女性,因为连续用空调,加上夜里贪凉,经常起床咳嗽,最后检查提示早期慢性咽炎。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持续性症状其实是身体发出的报警信号。
  • 皮肤出现干痒、起皮:不少朋友一到秋天,胳膊腿会出现干燥、瘙痒。其实这是环境湿度突然降低,皮肤屏障功能下降的典型表现。
  • 消化变差(食欲下降/便秘):秋季消化道也容易跟着“犯困”,尤其高龄者更明显。
TIPS: 持续性不适,如长时间咳嗽、明显乏力、皮肤多处干痒,别自以为是“小毛病”。如果超一周未缓解,最好及时咨询医生,尤其是有慢性病基础的朋友。

04 立秋健康风险:致病原因分析

  1. 温差变化对免疫的影响:

    白天热、早晚凉的气候,让身体处于反复适应状态。研究发现,这种短时间内的气温浮动,会让上呼吸道黏膜更“脆弱”,原本能抵御细菌、病毒的屏障功能减弱(Eccles, 2002)。所以,秋后流感、鼻炎易有“抬头之势”。

  2. “秋燥”现象悄悄出现:

    立秋时空气湿度变低,呼吸系统和皮肤最先感到干燥。医学界称之为“秋燥”,如果津液流失严重,还可能带来口干舌燥、便秘等连锁反应(Guan et al., 2012)。

  3. 饮食习惯易出现误区:

    三伏刚过,有人喜欢抓紧机会吃些荤腥、油重的食物缓解夏日清淡。其实这对肝胆、消化道负担增加,尤其对本身“三高”人群,暂时改变饮食结构可能导致血糖、血脂波动。

  4. 活动量骤降带来隐患:

    夏天喜欢运动的人,一到秋季因为凉爽或早晚低温,习惯性“宅”在家里。运动明显减少使得血液循环减慢,体重反弹,甚至局部疼痛都悄然出现。

  5. 精神压力悄然积累:

    日照渐短,情绪与大脑褪黑激素分泌关系变得复杂。据某跨国研究,秋季轻度焦虑和低落情绪比例上升(Kasper et al., 1989)。这提醒我们,情绪波动和心理舒适同样重要。

05 饮食调养:顺应节令的“食疗清单” 🥗

食物 主要功效 简单建议
润肺止咳,生津易消化 可生食或煮水当饮品
白萝卜 帮助消化,理气顺肠 煮汤或配沙拉
山药 养脾胃、增强抵抗力 用来煲汤或蒸烂吃
百合 安神润燥 可与银耳、莲子同炖
鸭肉 滋阴补虚,适合气燥体质 炖煮为主,配蔬菜最佳
TIPS: 食物种类贵在均衡。秋天饮食要稍偏润、温和,不主张油腻厚重,也不宜突然大量进补。偶尔来点清淡的汤水或水果,是非常好的习惯。

06 运动与休息: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

立秋后,运动量不需要像盛夏那样高强度,但完全停下来也不是好事。适度、规律的活动有助于改善循环和提高免疫系统活力。例如,早晨适合散步、慢跑,傍晚可练瑜伽、舒展筋骨。当地气温变化大时,建议中午或晚餐后适量活动,别在温差大时长时间露天锻炼。

说到休息,良好的作息也是核心之一。夜间保持足够睡眠能帮助机体调整新老细胞,更好地适应秋季大环境。一份调查显示,每天保证7-8小时的规律睡眠,秋季呼吸道感染概率显著下降(Irwin et al., 2016)。

07 心理调适:情绪也要“换季” 🍂

  • 接受情绪波动:立秋期间,容易莫名感到情绪低落或无精打采。其实这是季节性情绪调整,与体内激素变化有关,并不罕见。
  • 多晒太阳:白天抽空走走,哪怕只是晒晒手背,都有助于提升体内“快乐激素”,缓解情绪压力。
  • 适当社交:遇到心烦,和朋友聊聊、找亲人倾诉,比独自“憋着”更容易解开心结。
  • 设定小目标:比如为自己定一个读书打卡或散步计划,为生活增添一点仪式感。
心理小结: 简单来说,允许自己偶尔有低谷,不过别让它长期占据生活。如果情绪持续一周以上影响睡眠,建议向专业咨询师寻求帮助。

08 气候变化应对方案:在家与出行的保健措施 🌬️

  1. 合理增减衣物:秋天早晚凉,穿衣“洋葱式”分层最靠谱,便于应对昼夜温差。
  2. 保持室内湿度:使用加湿器或放一盆清水,有助于减轻皮肤和呼吸道的不适。
  3. 常通风换气:室内空气滞留,容易滋生细菌。每天定时开窗10-30分钟很重要。
  4. 出行适度运动:远离人群密集、通风不畅场所,多选户外煦阳时间段慢步或愉快散心。

09 日常养生实用清单 🧾

  • 清晨一杯温水,补充夜间流失的水分
  • 合理安排三餐,多样化、不过量,避免暴饮暴食
  • 每周1-2次轻量有氧运动,选择散步、体操或太极
  • 睡前冥想、呼吸放松,有助于提高夜间睡眠质量
  • 控温控湿,室温保持22~26℃,空气不过分干燥
  • 定期自查身体变化,发现持久不适主动就医
贴心提醒:养生需要行动,不必追求完美,选择适合自己的几条,坚持下去,就比“盲从跟风”强百倍。

参考资料

  1. Lau, J. T., Yang, X., Tsui, H. Y., Pang, E., & Kim, J. H. (2010). SARS preventive and risk behaviours of Hong Kong air travellers. Travel Medicine and Infectious Disease, 8(2), 100-108.
  2. Eccles, R. (2002). An explanation for the seasonality of 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viral infections. Acta oto-laryngologica, 122(2), 183-191.
  3. Guan, Y., Sun, Q., Wang, X., Liu, Y., & Xu, X. (2012). Influence of autumn dry climate on chronic pharyngit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 5(3), 263-266.
  4. Kasper, S., Wehr, T. A., Bartko, J. J., Gaist, P. A., & Rosenthal, N. E. (1989). Epidemiological findings of seasonal changes in mood and behavior.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46(9), 823-833.
  5. Irwin, M. R., Olmstead, R., & Carroll, J. E. (2016). Sleep disturbance, sleep duration, and inflamm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 and experimental sleep deprivation. Biological Psychiatry, 80(1), 4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