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摩法:温柔呵护
- 来源:好患教科普号
- 2024-12-17 10:56:27765次阅读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摩法是术者用食、中、无名指指面或大鱼际肌腹或手掌面,着力于一定治疗部位,通过肩关节在前外方向的小幅度环转,使着力面在治疗部位做有节奏的环形平移摩擦的手法,可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缓解肌肉紧张、消除疲劳的效果。
释名
摩,通磨,抚、摸、擦之义。如摩擦、抚摩、摩挲、砥砺。《易·系辞上》曰:"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是说两种相对的事物与力量,相互摩砺激荡,即可使宇宙万象涤旧生新。摩法是最古老的推拿手法之一,在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如《礼记·内则》曰:"濯手以摩之,去其皽。"《素问·病能》曰:"摩之切之。"《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摩之、浴之。"并由此演化出一系列实用手法,正如《厘正按摩要术》所说:"揉法,推、运、搓、摇等法,均从摩法出也。"古代应用摩法时,还常配合使用药膏等,以发挥手法和药物的协同治疗作用,称之为膏摩法。《圣济总录》云:"按止以手,摩或兼以药,曰按曰摩,适所用也。"
摩法的分类
摩法主要分为指摩法、鱼际摩法和掌摩法三种。
1. 指摩法:用食、中、无名指的指面着力,适用于面积较小的部位,如面部、手部等。操作时,腕关节略屈并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以控制摩擦的力度和节奏。
2. 鱼际摩法:用大鱼际肌腹着力,适用于中等面积的部位,如胸背部、腰腹部等。这种方法能够深入肌肉层,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呼吸功能。
3. 掌摩法:以全掌贴压在治疗部位,适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如背部、臀部等。掌摩法能够大面积地作用于肌肉和脂肪组织,促进脂肪代谢,减轻腰围。
动作结构
1.预备姿势:术者取坐位,沉肩,垂肘,前臂旋前,掌面朝下。掌摩时,腕略屈以全掌按放在治疗部位;指摩时,屈腕约160°,手掌抬起,四指并拢以其掌面着力,为四指摩;或以食、中、无名指掌面着力,称三指摩。鱼际摩时,四指自然伸开,腕略屈,拇指与第1掌骨内收,以隆起之大鱼际肌肌腹着力。
2.动作姿势:操作时,肩关节在上臂前屈、外展各30°~45°位下,连续完成前屈→外展→后伸→内收→再前伸的小幅环转,同时肘关节亦随之做由伸到屈再伸的协同动作,带动前臂与着力面在治疗部位上沿圆形轨迹做顺时针方向的旋摩运转(顺摩),做逆时针方向摩动(逆摩)时,肩臂的环转方向相反。周而复始,频率应平稳适中。
操作要领
1.肩关节放松,肘关节自然屈曲,以上肢自身重力作为预应力按放在治疗部位。
2.指摩法时,腕关节略屈并保持一定的紧张度,适合在面积较小的部位操作;掌摩法适宜在面积较大的部位施术,以全掌贴压在治疗部位。各式摩法在做圆周摩转时,要求在四周均匀着力,不能一边重一边轻。
3.操作时,仅与皮肤表面发生摩擦,不宜带动皮下组织,这是摩法与揉法的主要区别。一般操作频率在100~120周/分,指摩法动作轻快,而掌摩法宜稍重缓。《石室秘录》曰:"摩法,不宜急,不宜缓,不宜轻,不宜重,以中和之义施之。"
4.根据摩法的操作频率和运动方向,决定手法的补泻作用,例如急摩为泻、缓摩为补,顺摩为泻、逆摩为补,可供临床参考。
摩法的功效
1. 舒筋通络:摩法通过反复摩擦或按压人体特定部位,能够舒筋活络,常用于治疗肩背颈痛、腰腿疼痛等症状。
2. 行气活血:对腹部、胸部等部位的脏器周围的穴位进行刺激,能够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胸闷、心悸、腹胀等症状。
3. 调理脏腑:摩法还能刺激皮肤上的神经末梢,通过神经反射机制,调节人体的生理机能,达到调理脏腑功能的效果。例如,鱼际摩法能够改善呼吸功能,掌摩法则有助于调节肠胃功能。
4. 保健养生:摩法作为一种轻柔的保健手法,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达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的目的。
注意事项与禁忌
虽然摩法具有诸多养生功效,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需注意以下几点:
1. 术前准备:术者需确保双手干净、温暖,避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刺激或不适。同时,要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包括病情、体质、皮肤状况等,以便选择合适的摩法手法和力度。
2. 操作技巧:术者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以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在操作时,要注意控制力度适中,既不过轻也不过重,以免给患者带来不适或损伤。
3. 禁忌人群:凡患有皮肤病、血液病、严重心肺脑病、胃肠穿孔、高龄及体质极度虚弱者,以及醉酒、精神病患者等,均不宜接受摩法治疗。此外,妇女在怀孕期和月经期,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使用重推拿手法。
4. 术后评估:在完成摩法操作后,术者需要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这包括观察患者的皮肤状况、肌肉紧张度、疼痛程度以及活动度等方面的变化。以便了解治疗的效果如何,以及是否需要进一步调整手法和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