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科普,左上图标科普,左下图标
科普,右下图标科普,右上图标

人参与西洋参:你了解这两位“参界高手”吗?

  • 来源:健康万事屋·全科篇
  • 2025-08-27 18:44:00218次阅读

科普,声明图标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人参与西洋参:你了解这两位“参界高手”吗?

人参与西洋参:你了解这两位“参界高手”吗?

01 人参的故事:从古代草药到家庭补品

如果你偶尔路过药材铺,可能会发现玻璃瓶里静静躺着的几根人参。几千年前,人参已经在中国药书中占有一席之地,被古人视为“补气圣药”。古代王室、文人雅士常常把人参当成珍贵礼物送人,民间也流传着不少关于人参救命的故事。

说起来,人参和本草纲目的历史,其实就像是一幅中国医药文化的缩影。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古籍,都将人参列为上等药材。那时的人参,大多用来对抗疲劳、恢复元气,甚至在一些老症患者中也是“救急良方”。

👀 别忽视:人参补气的说法,直到今天依然有不少人相信。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进补哦。

02 西洋参:来自新大陆的“清凉高手”

18世纪前后,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s)从北美传入中国。它与人参长得有些像,但和人参比起来,西洋参在中医里却被认为“性微凉”,适合压力大、上火容易的类型。🧊现在西洋参已经融入了日常生活,从药店到超市都能买到。

  • 上班族熬夜后喜欢泡一点西洋参茶,缓解疲劳。
  • 中老年人用它煲汤,和瘦肉、鸽子搭配着吃。
  • 海外华人家庭常会用它替代人参,作为健康保健饮食的一部分。
🌿 要留心:西洋参虽然温和,但也不是万能补品。体质偏寒、容易腹泻的人要谨慎食用。

03 成分比一比:人参和西洋参,到底有何不同?

很多人以为,只要是“参”,效果都差不多。其实呢,这两者在成分上有不小的差异,这直接影响了它们的药理作用。

项目 人参 (Panax ginseng) 西洋参 (Panax quinquefolius)
主要皂苷类型 人参皂苷Rb1、Rg1、Re等(偏“温补”) 人参皂苷Re、Rg1较少,反而富含Rb1、Rd(偏“补阴清热”)
辅助成分 多糖、挥发油、氨基酸、微量元素等 含有抗氧化多酚、较高的多糖类
药理特点 提升精力、调整免疫、抗疲劳为主 增强免疫、辅助调节血糖、缓解上火为主
💡 可以看出:虽然都含有“人参皂苷”,但人参和西洋参在具体比例和微量成分上各有侧重。这也是为什么饮用时感受很不一样。

04 人参和西洋参:各自的健康“强项”是什么?

既然成分不一样,两者的养生功效自然也不同。下面整理成表格,方便大家做对比。

功效 人参 西洋参
提升精力 比较明显,适合体力透支后恢复 有提升作用但更温和,不刺激
调节免疫 可增强抵抗力,配合其他中药疗效较好 有一定辅助作用,适合预防感冒
上火体质 容易助火,体质偏热者慎用 偏清凉,适合因压力大而口干、咽痛的人
辅助降血糖 温补作用明显,对血糖调节影响不大 部分研究发现有帮助调节血糖的效果 [1]
案例参考:
  • 45岁男士,曾在连续加班一周后出现乏力、头晕,用人参泡水调节2周后感觉恢复精力。然而他发现,连续饮用下容易上火,这提醒我们选用时要结合体质。
📌 小提示:人参偏“补气提神”,西洋参更“滋阴平补”,两者不宜混用,尤其是体质易上火或反复口腔溃疡的人要格外小心。

05 你更适合哪一种?人参 & 西洋参的实用选择建议

  • 体质虚弱、精力易疲劳:
    人参较适合日常劳累后调节,如果平时面色苍白、讲话声音低、容易感冒,用人参炖汤或泡水效果更好。
  • 压力大、易上火:
    西洋参可泡茶代水饮;容易咽喉痛、晚上经常口渴也可以选西洋参,补充不易出汗失水的能量。
  • 中老年人调养:
    西洋参比较温和,还能辅助调节血糖,很适合中老年人作为滋补。
  • 儿童、孕妇:
    一般情况下,两类人群都不推荐随便进补。有疑问建议咨询专业医生。
🥣 说起来:对初次尝试参类产品的人,最好从小剂量开始,尤其要注意自身是否会出现咽喉干燥、心悸等不适。

06 实用指南:如何选购与保存人参、西洋参

  • 选购建议:
    • 选购时优先选择正规药店或可靠品牌,查看是否有检验合格标志。
    • 人参部分以根体粗壮、参体完整、断面致密为佳。
    • 西洋参切片以色泽自然、纹理清晰、表面干燥无霉变为好。
  • 储存小贴士:
    • 保持密封、阴凉、干燥环境可延长保存时间。
    • 切片、粉末需避免潮湿,易长虫,建议分装后密封冷藏。
    • 整根参可用无味塑料袋包装,放入冰箱冷藏层。
🔎 注意:自制人参与西洋参产品时,最好采用蒸、炖方式,避免高温暴晒影响成分活性。

参考文献

  • [1] Xie, J. T., Zhou, Y. P., Dey, L., Attele, A. S., Wu, J. A., Gu, M., ... & Yuan, C. S. (2002). Ginseng berry reduces blood glucose and body weight in db/db mice. Phytomedicine, 9(3), 254–258. https://doi.org/10.1078/0944-7113-00121
  • Attele, A. S., Wu, J. A., & Yuan, C. S. (1999). Ginseng pharmacology: multiple constituents and multiple actions. Biochemical Pharmacology, 58(11), 1685-1693. https://doi.org/10.1016/S0006-2952(99)00212-9
  • Sievenpiper, J. L., Arnason, J. T., Leiter, L. A., Vuksan, V. (2004). Decreasing, not increasing, ginsenoside content may improve the efficacy of American ginseng in treating diabetes. Diabetes Care, 27(4), 1120-1121. https://doi.org/10.2337/diacare.27.4.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