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青少年运动:健康成长的指导与方法

  • 来源:健康万事屋·全科篇
  • 2025-08-28 13:20:00193次阅读

科普,声明图标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青少年运动:健康成长的指导与方法

青少年运动:健康成长的指导与方法

01 青少年运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放学后,楼下小区的篮球场总是热闹非凡。有人跑着,有人跳着,有人挥洒汗水,也有人在旁边嬉闹。运动,对青少年来说,到底是多一项兴趣,还是和成长息息相关?对于正处在发育阶段的少年们,运动其实不仅是“玩”,也是身心健康的一种投资。

  • 骨骼和肌肉发育快,运动可以让骨量增加,身材更挺拔。
  • 体育活动还能帮助调节情绪,减少焦虑和不自信。
  • 团队项目培养沟通能力,遇到挫折更容易调整心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建议,儿童及青少年(5-17岁)每天应至少有60分钟中等到高强度的身体活动(Bull et al., 2020, The Lancet)。规律的运动能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肥胖与二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未来风险。

02 哪些运动项目适合青少年?

不同性格、身体条件的青少年,适合的运动项目各有不同。下面用表格梳理一下常见选择:

类别 运动种类 场景&适宜性 小贴士
个人/技能类 游泳、跑步、羽毛球、单双杠、跳绳 场地灵活,锻炼心肺与协调,有助于建立自信 自由度高,可用于课间或放学后
团队合作类 篮球、足球、排球、棒球 需要场地及多人,培养团队精神,应对压力 适合户外、小区或学校体育课
特长/兴趣类 轮滑、舞蹈、武术、自行车 具有趣味性,可以持续发展为兴趣 鼓励孩子长期坚持,找到热爱点
病例故事:

13岁的男孩小涛,体型偏胖,起初不喜欢跑步。在尝试羽毛球后,发现这项运动配合趣味性强、社交机会多,一段时间后他的体重稳定下降,变得更愿意和同学交流。

运动的选择没有绝对标准,兴趣和身体感受才是最优先的参考。

03 正确运动需注意什么原则?

  • 适量运动,切忌冒进:刚开始时运动强度不易过大,比如跑步、游泳先从10-15分钟起,循序渐进。
  • 安全是第一位:配戴适当的运动装备(如球鞋、护膝),选择正规的运动场地。
  • 热身和拉伸不能少:课间时间紧,可用5分钟慢跑和拉伸,减少拉伤风险。
  • 运动后补充水分:尤其是高温天气,及时饮水比等口渴更合理。
个案分析:

15岁的女生琳琳,某次篮球课未做好热身,直接参与激烈对抗,结果不慎扭伤了脚。医生建议休息两周,同时复查。这个例子其实提醒运动前热身的重要性。

现在不少青少年容易因冲动或模仿网络视频而挑战自身极限,反而容易出现拉伤、扭伤,这些并非只是“小意外”。

04 运动过度和错误方式的风险

有些孩子迷上“挑战自我”,反复做超量锻炼,其实隐藏着健康隐患。运动强度过大、次数过频,会带来哪些麻烦问题?

1. 生长板损伤:青少年骨骼端的生长板较脆弱,过度奔跑、重负荷力量训练,增加损伤机会。文献显示,15岁以下的过度举重相关损伤发生率达12%(Baxter-Jones et al., 2013,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 关节磨损早期:膝盖、踝关节反复受压,造成关节软骨提前磨损,留下日后不适的隐患。

3. 心肺负担过重:高强度运动引发生理性心律失常,尤其对本身心脏基础不佳的青少年。

如果遇到以下几种情况,应警觉是否运动负荷过大:持续性疲劳、关节红肿、晨起时骨骼关节僵硬等。

  • 运动带来的疼痛如果超过一天没缓解,需要及时就医。
  • 个人耐力和年龄因素不同,盲目赶进度只会让风险增大。

05 青少年如何定制自己的运动计划?

  • 目标设定:明确希望达到的目标,比如“每周运动3次,每次步行30分钟”或“羽毛球练习达到熟练”。
  • 时间安排:将锻炼写进日程表,避免被作业、补习挤占运动时间。一周中错开几天,比连续几天运动效果更好。
  • 多样化内容:组合有氧(如跑步、游泳)、力量(仰卧起坐、俯卧撑)、柔韧性训练(拉伸、瑜伽)。这样既不枯燥,也能减少磨损性伤害。
规划实用建议:
  • 可用手机app记录运动量,看到进步会增加兴趣。
  • 运动后给予自己小奖励,比如听喜欢的音乐或朋友聚一聚。

播种一个运动习惯,收获的其实是一份长期稳定的强壮体魄。

06 运动能帮上心理健康哪些忙?

青少年在学习和成长压力下,心理健康同样在细微中受到影响。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不仅让人精气神更足,也为心理“减压”。

  • 运动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等让人愉悦的物质,不少研究(Eime et al., 2013,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证实,课余体育活动能显著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 尝试团队运动,能提升沟通能力,相处中增强自信。
  • 体育锻炼还可帮助改善睡眠质量,注意力也会随之提高。
实际例子:

有位16岁的女生颖颖,平时不太合群,自从加入学校篮球社团后,性格逐渐开朗,课业压力也能自如应对了。

实际上,再忙也要抽出时间进行适合自己的简单运动,为心理卸下负担。

07 家长和学校可以做些什么?

  • 营造氛围: 家长可以陪同孩子去公园慢跑,或参与校外运动团体,提供陪伴比单纯说教更有效。
  • 合理安排时间: 校方应保障每周课表有足够体育课,学业与运动兼顾。
  • 关注兴趣: 与孩子多沟通,发现他们喜欢的运动类别,给予支持,如提供合适的装备或信息。

其实,长远看,运动对身体、情绪和人际交往都有好处。当“家校合力”形成正向循环,运动就会成为青少年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临时任务。

主要参考文献

  1. Bull, F. C., Al-Ansari, S. S., Biddle, S., et al. (2020).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0 guidelines 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ur. The Lancet, 395(10226), 2207-2222.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0)31431-9
  2. Baxter-Jones, A.D.G., Goldstein, H., & Helms, P. (2013). The risks of high-intensity training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47(3), 98-102. https://doi.org/10.1136/bjsports-2012-091660
  3. Eime, R.M., Young, J.A., Harvey, J.T., Charity, M.J., & Payne, W.R. (2013).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benefits of participation in sport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forming development of a conceptual model of health through spor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10(1), 98. https://doi.org/10.1186/1479-5868-1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