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变应性鼻炎的防治宝典:你需要知道的一切!
- 2025-03-12 12:20:02262次阅读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变应性鼻炎,又叫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鼻炎类型,尤以儿童群体为多见。变应性鼻炎的主要症状有鼻塞、流涕、打喷嚏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今天我们特别针对儿童变应性鼻炎,深入探讨其成因、治疗和预防措施,同时介绍常用药物的作用原理及注意事项。
根据统计,全球约10-30%的成年人和40%的儿童受到变应性鼻炎的困扰。在中国,变应性鼻炎的患病率逐年上升,上海市的儿童变应性鼻炎发病率也不容忽视。值得注意的是,变应性鼻炎常与哮喘共病,因此需要格外关注日常管理和防治。
变应性鼻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变应性鼻炎的主要病因是环境中的变应原,如尘螨、花粉、宠物皮屑、霉菌等。在个体接触到这些变应原后,机体的免疫系统会产生IgE抗体,引发一系列免疫反应,导致鼻黏膜的炎症和过敏症状。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IgE介导的过敏反应,包括初次暴露和再次暴露两个阶段。
初次暴露时,个体免疫系统对外界变应原产生敏感性,B淋巴细胞生成特异性IgE抗体,这些IgE抗体附着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表面。再次暴露时,变应原与IgE抗体结合,导致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等炎症介质,引起鼻痒、鼻塞、流涕和打喷嚏等症状。
药物治疗的作用机制
在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过程中,药物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机制发挥作用:
抗组胺药物:这类药物通过阻断组胺H1受体,减少组胺对鼻黏膜的影响,从而缓解瘙痒、打喷嚏和流涕等症状。常见的抗组胺药物包括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
鼻用糖皮质激素: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多种炎症介质的释放和作用,减轻鼻黏膜的炎症反应,缓解鼻塞症状。常见的鼻用糖皮质激素包括布地奈德、丙酸氟替卡松等。
减充血剂:这类药物通过收缩鼻腔血管,减轻鼻黏膜充血和水肿,从而缓解鼻塞。常见的减充血剂包括伪麻黄碱、羟甲唑啉等。
药物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抗组胺药物主要适用于缓解变应性鼻炎的瘙痒、打喷嚏和流涕症状;鼻用糖皮质激素适用于中重度变应性鼻炎的长期管理。需要注意的是,减充血剂不能长期使用,以免引起药物性鼻炎。
药物的剂量与用药时间
儿童在使用药物时需特别注意剂量控制和用药时间,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用药。一般情况下,抗组胺药物口服剂型每日一次,鼻用糖皮质激素因其作用持续时间长,每日一次或两次均可。
药物的相互作用
在使用多种药物时,需警惕药物相互作用。例如,抗组胺药物与酒精同时使用可能增加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减充血剂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合用,可能引起血压急剧升高。
药物滥用的危害
药物滥用包括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滥用。处方药滥用可能导致耐药性增加、不良反应加重;而非处方药的滥用则可能因错误使用导致更严重的健康问题。例如,长期使用减充血剂可能引起药物性鼻炎,反而加重鼻塞症状。
药物依赖的预防与戒除
药物依赖是指个体对某药物产生心理和生理上的依赖,需要通过逐步减少药物使用量和频率,以及采用替代疗法等方式进行戒除。
变应性鼻炎的预防与日常管理
预防变应性鼻炎最重要的是减少接触变应原。家庭中应经常清洁、通风,使用防尘螨床罩和空调滤网;外出时,应注意避免在花粉高峰期从事户外活动。加强体能锻炼和合理饮食,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减缓过敏症状的发生。
日常管理中,家长应关注儿童的健康变化,定期带孩子进行医生复诊,根据病情调整用药方案。对于症状较重的孩子,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脱敏治疗。
总结:科学用药,生活健康
变应性鼻炎虽然常见,但通过科学用药和日常管理,可以有效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作为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健康,避免盲目用药,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指导,科学用药。
引用文献
[1] Bousquet J, Khaltaev N, Cruz AA, et al. 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 (ARIA) 2008 Update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A(2)LEN and AllerGen)[J]. Allergy, 2008, 63(s86): 8-160.
[2] Pawankar R, Canonica GW, Holgate ST, et al. WAO White Book on Allergy: update 2013[J]. World Allergy Organization, 2013.
[3] Zhang L, Han D, Huang D, et al. Prevalence of Self-reported Allergic Rhinitis in Eleven Major Cities in China[J]. Int Arch Allergy Immunol, 2009, 149(1): 47-57.
[4] Wang XD, Zheng M, Lou HF, et al. An Increased Prevalence of Self-reported Allergic Rhinitis in Major Chinese Cities from 2005 to 2011[J]. Allergy, 2016, 71(8): 1170-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