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掌握胰岛素:使用指南与注意事项

  • 2025-08-09 14:48:00192次阅读

科普,声明图标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掌握胰岛素:使用指南与注意事项

掌握胰岛素:使用指南与注意事项

在家里吃完晚饭,血糖仪一测,数字居然又高了——不少糖友都会遇到类似的困扰。面对医生说的“打胰岛素”,有人心里发怵,也有人已经习以为常。其实,了解清楚胰岛素的用法和注意事项,一点也不难。无论刚刚接触,还是已用了一阵子,这份指南都能帮你少走弯路。

01 什么是胰岛素?

简单来说,胰岛素是一种由胰腺β细胞分泌的激素。它负责调节血糖,把吃下去的碳水化合物变成身体可以利用或储存的能量。如同我们身体里的“钥匙”,帮助血糖进入细胞。

要注意,如果缺乏胰岛素,或者胰岛素无法发挥作用,血糖就会在血液里升高,长期下来,血管、眼睛、肾脏都会受影响。正因如此,糖尿病人常常会被建议使用外源性胰岛素,来维持身体的平衡。

🗝️ 小提醒: 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可能通过饮食和运动控制血糖,但若胰岛功能下降明显,及时补充胰岛素是很有必要的。

02 不同类型的胰岛素有哪些?

类型 起效时间 作用峰值 持续时间 生活场景举例
速效 10-20分钟 30-90分钟 2-4小时 饭前使用,适合控制餐后高血糖
短效 30-60分钟 2-4小时 5-8小时 有规律三餐者,搭配饮食管理
中效 1-2小时 4-12小时 12-18小时 固定作息、夜间血糖波动较大者
长效 1-2小时 无明显峰值 24小时以上 需要全天稳定控糖的人群

以38岁的陈女士为例,由于白天工作忙,经常错过正餐时间,在医生建议下选择了每日一次的长效胰岛素,帮助全天平稳控制血糖,不容易忘记和漏打。

🔑 提示: 不同类型的胰岛素搭配使用,往往能更贴近人体的生理需求。自行更换型号前,先咨询医生。

03 胰岛素怎么打才安全?

  • 注射部位选哪里?
    主要有三处:腹部、上臂外侧、大腿外侧。这些地方脂肪层厚,有助于吸收且痛感较轻。轮流更换注射点,能减少硬结发生。
    案例:52岁的赵先生总在肚脐周围打针,不到半年,局部皮肤出现硬块,影响吸收。后来学会轮换注射点,情况明显改善。
  • 针头如何挑选?
    家用常见的针头长度有4mm、6mm、8mm。大部分成年人选4-6mm足够,过长反而容易扎到肌肉层,吸收速度变快,影响效果。
  • 注射角度和手法怎么办?
    一般垂直进针,也可选用45°斜角,尤其是较瘦的患者。胰岛素笔注射时进针后静置5-10秒,避免药液回流。
🎯 打针小诀窍: 每次打针前后,记得用酒精棉片消毒皮肤。注射完,及时记下用药时间与剂量,方便下次复查时对比。

04 如何存放和管理胰岛素?

  • 储存温度: 胰岛素怕热又怕冷。未开封的胰岛素放冰箱冷藏室,温度2-8°C。开封后的笔芯、瓶装可常温存放,但要避光、避高温。
  • 携带出门: 夏天外出时可备保温袋,冬天不要贴身放在衣服外侧,防止冻坏。短途外出3-4小时一般问题不大,长途尽量使用专用胰岛素盒。
  • 有效期: 开封后大约能用4周,请标明用药起始日。发现药液变色、混浊、有沉淀就别再用了。
📦 生活经验分享: 一位60岁男患者,习惯提前取几支胰岛素放在冰箱门边。一次冰箱故障温度升高,影响药效。最后改用专门药盒存放,药液效果再未出过问题。

05 血糖监测与剂量调整的原则

🩺 重要: 血糖监测的频率要根据个人用药方案和血糖控制水平灵活调整。
  • 血糖监测时间点
    常见有空腹、三餐前后、睡前。有些人会增加半夜2-3点监测,了解夜间低血糖风险。
  • 剂量调整
    如果连续三天的同一时间血糖偏高或偏低,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微调剂量,一般每次调整单位不宜过大(1-2U)。
    "自己调剂量"这事不可太随意,最好在有经验的医生监督下进行。
  • 记录有帮助
    记录血糖和胰岛素使用数据,方便发现规律和和优化方案。
💡 提示: 43岁的刘女士发现饭后血糖总是偏高,记录后医师为其调整了餐时速效胰岛素,用药后血糖逐步达标。

06 胰岛素用药常见误区,你中招了吗?

  • “打胰岛素就会上瘾”
    胰岛素是身体缺了才需要补充的物质,并不存在“依赖性”。与常规药物不同,合适剂量只是在补足身体需要。
  • “一打针血糖就正常了,饮食可以随意”
    胰岛素不能替代健康饮食、运动管理。饮食不规律,血糖依然会波动,甚至更难把握药量。
  • “出现轻微低血糖,忍一忍就过去了”
    低血糖没能及时处理可能带来头晕、心慌,甚至更严重的反应。平时备些糖块、饼干, 遇到不适要及时补充。
  • “天天打针皮肤会废掉”
    正确换部位,注射前后做好皮肤护理,极少发生大面积硬结或感染。
🔍 误区澄清:
50岁的王先生怕“皮肤坏掉”,擅自停药两周,血糖反而波动剧烈。这说明:科学规范用药、按时复查,才是最靠谱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2024). Standards of Care in Diabetes—2024. Diabetes Care, 47(Suppl. 1), S1-S350. https://doi.org/10.2337/dc24-S001
  2. Lamos, E. M., & Younk, L. M. (2016). Hypoglycemia and Insul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45(4), 803-819. https://doi.org/10.1016/j.ecl.2016.06.010
  3. Heinemann, L. (2019). Insulin Storage and Syringe Use: Important Considerations for Patients with Diabetes. Diabetes Technology & Therapeutics, 21(S2), S43–S50. https://doi.org/10.1089/dia.2019.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