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片类镇痛药:双刃剑的背后及安全使用指南
- 2025-08-01 11:16:00171次阅读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阿片类镇痛药:双刃剑的背后
01 阿片类镇痛药是怎么让我们感觉不到疼?
工作一天回家,有时候腰痛背痛得真不舒服。有人会说:“吃点止痛药,别硬扛。” 其实,阿片类镇痛药(比如吗啡、芬太尼)就是医学上的“狠角色”。它们通过干扰大脑传递疼痛信号,让你明明有伤口,但感觉没那么痛了。不过,这种让痛觉变得迟钝的本事,也为身体埋下不少隐患。
简单来说,阿片类镇痛药就像关掉了神经里的“警报”。药物进入血液后,会和脑神经的特定“接收器”(μ-阿片受体)结合,阻断疼痛信号向大脑传送。虽然让人暂时轻松,但神经系统长期这样“被蒙住眼睛”,有时候会出状况。
02 服用阿片类镇痛药后,身体有哪些“小提醒”?
- 1. 消化变慢:吃完药,很多人会觉得肚子不那么舒服。拉不出大便成了常见的问题。一位68岁的女性,因膝关节手术后长期止痛,便秘严重到一个星期都没排便。这个现象蛮普遍,70%以上使用阿片药的病人会遇到。
- 2. 一阵阵犯困:头一天还精神,吃上药后,总觉得脑袋发蒙、困倦,好像怎么都睡不醒。有司机朋友反映,服药期间不敢开车,不然很容易打瞌睡。
- 3. 胃口变差:有些人刚吃药时,会出现恶心甚至呕吐,本来食欲不错的,突然对饭菜没了兴趣。
- 4. 呼吸慢下来:药量大时,呼吸频率会降低,让人有缺氧的风险。
副作用 | 出现概率 | 影响日常 |
---|---|---|
便秘 | 高(~70%) | 明显影响排便,甚至需服缓泻药 |
嗜睡 | 较高 | 影响工作、驾驶安全 |
恶心/呕吐 | 中等 | 暂时影响进食 |
呼吸抑制 | 低 | 需警惕重症风险 |
03 阿片类镇痛药也可能带来哪些严重问题?
阿片药最让医生头疼的,就是成瘾性和严重副作用。用药时间长或剂量大,身体容易“习惯”药物,哪怕疼痛减少,也会觉得非吃药不可。有位53岁男性,因慢性腰疼断续用阿片类镇痛药,半年后即使不疼也渴望继续服药,逐渐增加用量,竟陷入药物依赖。
除了依赖性,阿片药还会抑制呼吸,如果超剂量甚至危及生命。有数据显示,美国因阿片类药物过量死亡的病例,近十年持续增长(参考: Cicero TJ, Ellis MS, 2018)。虽然国内情况并没那么严重,但风险同样存在。
风险类型 | 相关数据 | 引用文献 |
---|---|---|
成瘾 | 慢性用药者10-15% | Cicero TJ, Ellis MS, 2018 |
呼吸抑制、死亡 | 美国2016年约42,000人死于阿片过量 | CDC, 2018 |
04 阿片类镇痛药该怎么用,才更安全?
说起来,合理用药其实靠几条原则就能大大减低风险。首先,任何阿片类镇痛药,千万别自己加量,也不要“用完了就随便续”。所有变化都要和医生说清楚。医生会根据具体疼痛类型,在最小有效剂量下用药,而且会定期评估是否需要降量,甚至逐步停药。
- 1️⃣ 明确用药时长和剂量
- 只用处方内的量。不适应时,不要自行增加药量。
- 2️⃣ 避免和特定药物同服
- 部分镇静药、安眠药与阿片合用会放大副作用,尤其呼吸抑制风险。
- 3️⃣ 存放安全
- 药品要远离儿童和家属,防止误食。
- 4️⃣ 定期复查
- 用药1-2周后,按医嘱复诊或随访,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重点:如果出现心慌、呼吸异常、剧烈头晕等不适,应该马上联系医疗机构。
05 副作用来了,有哪些缓解小妙招?
- 便秘时,多摄入膳食纤维(如燕麦、苹果),再配合喝足够的水。适当活动,比如散步,有助于肠道蠕动。
- 恶心、呕吐可在饭后服药,少量多餐。姜茶等饮品有助缓解胃部不适。
- 嗜睡严重,可以优先在晚上服药,减少对白天活动的影响。
比如,一位42岁的女性癌症患者,服药后出现便秘,通过每天晨练20分钟、早晚各喝一杯温水,排便明显顺畅很多。这个经验同样适用于很多服用阿片类镇痛药的朋友。
06 未来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医学界并不满足于“靠阿片”的止痛模式。研究人员正不断探索副作用更低、成瘾风险小的新药物。比如,局部镇痛药(如利多卡因贴片)、神经调控等非药物疗法,成为慢性疼痛的新方向(参考: Eccleston, C. et al. 2017)。
部分传统药草成分、心理干预也显示出潜力,如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慢性疼痛病人减少药物依赖。未来,个体化疼痛管理将更重视整体健康,而非单纯压制疼痛感受。
身体某个地方疼得厉害时,想要快速缓解很正常。不过,了解背后的健康问题更重要。如果你正在使用阿片类镇痛药,或者家中有老人服药,做好监测和沟通,远比默默忍受更有价值。新疗法和新观念不断出现,值得持续关注专业医生的建议。
英文参考文献
- Cicero, T. J., & Ellis, M. S. (2018). Abuse-deterrent formulations and the prescription opioid abuse epidemic in the United States: lessons learned from OxyContin. JAMA Psychiatry, 75(8), 771–772.
- Eccleston, C., Fisher, E., Thomas, K. H., et al. (2017). Interventions for the reduction of prescribed opioid use in chronic non-cancer pain.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11, CD010323.
- Manglik, A., Lin, H., Aryal, D. K., et al. (2016). Structure-based discovery of opioid analgesics with reduced side effects. Nature, 537(7619), 185–190.
-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2018). Annual surveillance report of drug-related risks and outcomes — United States,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