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眠药的双刃剑:长期服用的风险与应对策略
- 2025-07-28 22:52:007次阅读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安眠药的双刃剑:长期服用的风险与应对策略
01. 失眠症的真相:不只是偶尔睡不好
有时候,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白天上班时,困倦、反应慢,心情也跟着变差。其实,这正是很多成年人常遇到的困扰。根据一项流行病学调查,全球大约三分之一的成年人都经历过长期或短暂的失眠状况(Morin et al., 2015)。
失眠症不是单纯睡不着那么简单。它包括入睡困难、半夜容易醒,或天刚亮就醒——这种反复的糟糕体验会一路跟到白天,影响精神、情绪、注意力和工作表现。长此以往,有的人甚至会觉得生活变得沉重。
02. 安眠药的工作原理:让大脑短暂“安静”下来
- 神经递质调节:绝大多数安眠药通过增强大脑内一种叫GABA(γ-氨基丁酸)的神经递质活动,让脑神经元变得“安静”,减弱思维活跃度,帮助快速入睡。
- 影响睡眠周期:部分药物还会调整睡眠的阶段,比如让快速眼动期(REM)缩短,深睡期多一些,表面看似睡得“实在”。
- 作用时间区别:短效药物通常助力入睡,长效药物则有助于整夜不醒。具体选择要根据个人的主要睡眠问题。
举个例子:一位36岁的白领,因考研压力大,每晚难以入睡。医生开了短效苯二氮卓类药物后,头几天效果立竿见影——上床不到10分钟就能睡着。这让很多人误以为药物就是解决失眠的万能钥匙。
03. 长期服用安眠药的风险在哪里?
1. 成瘾和耐受:不知不觉中,有些人对安眠药产生依赖——最初一点点药就能见效,慢慢剂量得加大,否则睡不着。这和大脑神经受药物刺激逐步“迟钝”有关。
2. 白天残留效应:长期服药者,有的人早晨起床后会觉得头昏、动作慢。年长者尤其需要小心,走路不稳、容易摔跤也是隐患。
3. 认知和记忆影响:医学研究显示,持续半年以上服用部分安眠药,可能影响注意力和短时记忆(Glass et al., 2005)。
副作用类型 | 表现 | 常见人群 |
---|---|---|
依赖/耐受 | 停药睡不着、用药量增加 | 所有长期用药者 |
白天困倦 | 反应慢、嗜睡 | 中老年人 |
记忆减退 | 健忘、注意力差 | 上班族、老年人 |
04. 如何识别药物成瘾的早期信号?
- 停药或者减量会感觉焦虑、坐立不安,甚至比失眠还难受;
- 渐渐发现原来剂量效果变差,不得不多吃一点才能入睡;
- 开始担心手头没有存药,甚至提前囤积安眠药;
- 家人发现你变得容易激动或烦躁,对生活乐趣兴趣减少。
有一次,一个49岁的女士,长期服药三个月后,试图自行减量,结果连续数晚彻夜难眠,还出现手抖、焦虑不安的情况。她以为自己“抑郁症发作”,其实正是药物成瘾的信号。
05. 安全的失眠管理:药物并不是唯一选择
非药物方法 | 操作建议 | 简单原理 |
---|---|---|
认知行为疗法(CBT-I) | 找睡眠专科医生或心理师指导 | 改变对睡眠的焦虑,调整作息 |
冥想/正念训练 | 每晚临睡前10分钟练习 | 降低大脑紧张,提高放松感 |
渐进性肌肉放松 | 床上做全身肌肉紧张-放松练习 | 减少压力激素,帮助入睡 |
规律作息 | 每天同一时间上床/起床 | 让生物钟稳定 |
温和锻炼 | 每天白天快步走30分钟 | 提升睡眠深度 |
06. 什么时候该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连续两周以上,晚上难以入睡、早醒,白天情绪工作受到明显影响,建议预约内科或心理科医生。尤其是如果家族有焦虑、抑郁史,或者用药后出现异常情绪波动时,更不应自行调整药物。
- 药师可以协助评估你是否存在药物相互作用隐患;
- 心理医生会评估是否存在焦虑、抑郁等根本问题,可辅助解决;
- 如需调整药物种类或剂量,只能由正规医生操作,不要自行停药或换药。
结语
睡眠问题困扰了不少人,短期用药能缓解疲惫,但长期依赖,隐患不少。其实,生活中的许多非药物手段都值得尝试。关注自己睡眠的小变化,及时行动,大都是能把握主动权的。
如有疑问,勇敢咨询正规医生,比“硬扛”更靠谱。祝你早日安睡。
- Morin, C. M., LeBlanc, M., Bélanger, L., Ivers, H., & Merette, C. (2015). Epidemiology of insomnia: Prevalence, self-help treatments, consultations, and determinants of help-seeking behaviors. Sleep Medicine, 16(3), 342-350.
- Glass, J., Lanctôt, K. L., Herrmann, N., Sproule, B. A., & Busto, U. E. (2005). Sedative hypnotics in older people with insomnia: Meta-analysis of risks and benefits. BMJ, 331(7526), 1169.
- Kripke, D. F. (2016). Mortality risk of hypnotics: Strengths and limits of evidence. Drug Safety, 39(2), 9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