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情绪的旋律:解密双相情感障碍与情绪稳定剂

  • 2025-07-24 06:40:34118次阅读

科普,声明图标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情绪的旋律:解密双相情感障碍与情绪稳定剂

情绪的旋律:解密双相情感障碍与情绪稳定剂

01 生活中难以察觉的情绪谜团 🧩

有时候,朋友突然变得特别健谈、兴奋,几天后又陷入低落,总让人摸不清头脑。其实,这不是"性格怪异",而可能涉及双相情感障碍。这类疾病不少患者初期自己都难以觉察。

情绪起伏大时,常会被家人误解为脾气差或遇到小打击,没想到问题背后其实关系到脑内复杂的神经化学变化。
研究显示,早期双相障碍多表现为偶尔心情高涨或轻微失落(Grande et al., 2016)。

TIPS✨
  • 年轻人中双相障碍并不少见,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发病率为1%~2%(WHO, 2022)。
  • 这类问题常常被误认为普通的情绪波动。

02 明显情绪信号和生活影响 🔍

比起普通人的"心情起伏",双相障碍爆发期往往来势猛烈,甚至伴随危险。例如有位26岁的男性,在高峰期精力极旺盛,连续几天不睡觉,不断购物,花光所有积蓄;而低潮期则整天不说话,饭也不吃,无法上班。这些持续性的极端状态,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情绪波动"。

警示信号 表现细节
情绪高涨 不停说话,思维跳跃,过度自信,冒险行为
极度低落 持续悲观,自责,兴趣全无
表现在生活中的困扰:
① 严重影响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 ② 容易被社会误解为"懒惰"或"不自律"
别忽视短时间内极大的情绪波动,因为这往往需要及时干预。

03 为什么会患上双相情感障碍?🧬

  1. 遗传影响: 研究指出,一级亲属患病风险高出常人5-10倍(Craddock & Sklar, 2013)。
  2. 大脑神经递质异常: 多巴胺、5-羟色胺等递质不平衡,会导致情绪调节混乱(Goodwin & Jamison, 2007)。
  3. 生活事件刺激: 比如失业、情感挫折、长时间压力,常诱发症状爆发。
  4. 青少年到年轻成人为高发期: 首发年龄往往在16~25岁,部分与身体激素周期及社会压力有关。
这些原因不是谁的错,也无法单纯通过意志力克服。

04 情绪稳定剂:平衡失控节奏的"调音师" 🎼

一旦明确诊断,药物治疗变得不可或缺。情绪稳定剂,在这里扮演着调节过快或过慢节奏的“调音师”角色。简单来讲,这类药物帮助患者的情绪不再忽高忽低,减少极端行为发生。

  • 临床上,锂盐(lithium)是最早被广泛使用的药物。
  • 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拉莫三嗪(lamotrigine)等则让医生有更多选择。
⚡ 情绪稳定剂不是"止痛药",而是预防和减少复发,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节奏。

05 不同情绪稳定剂怎么选?🧪

药物名称 主要适用场景 主要副作用
锂盐 预防、急性躁狂/抑郁发作首选 口渴、手抖、肾功能影响
卡马西平 对躁狂和情绪波动突出的患者 嗜睡、皮疹、血细胞减少
拉莫三嗪 擅长防抑郁发作 皮肤过敏(需缓慢加量)

选择药物,要综合患者症状类型、药物耐受性、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因素来决定。比如老年患者通常更需关注肾功能,年轻女性则要防皮肤过敏。

举例说明:32岁的女性患者,因频繁情绪低落选择拉莫三嗪,逐步加量后,两个月内极端情绪明显减少,并顺利回归职场。

06 药物是怎样起作用的?🧠

这些情绪稳定剂是如何"调整脑内节奏"的?说起来,其实和大脑神经递质密切相关。以锂盐为例,它能调节神经兴奋和抑制的平衡,减少极端情绪波动(Malhi et al., 2017)。

  • 锂盐影响细胞内钠钾交换,延缓神经信号传递,让情绪更稳定。
  • 卡马西平能够抑制神经元过度放电,减缓情感起伏。
  • 拉莫三嗪主要防止突发性精神低落,减少抑郁发作机会。
药物并不是"一吃就好",而是调整脑内化学环境的长期方案。每个人大脑对药物的反应不同,不要随意更换或停药。

07 临床应用及用药实用建议 👨‍⚕️

  • 初始用药阶段,需要密切跟踪血液指标,如锂盐就要定期查肾功能和血锂浓度。
  • 药物副作用个体差异大,发现不适应及时联系医生,不要擅自停药。
  • 所有情绪稳定剂都建议长期服用,由医生动态评估疗效和安全性。
常见疑问:
情绪稳定剂会不会影响智力?
——一般不会,但少数患者刚开始用药时,可能短期有轻微注意力下降,通常可自行缓解。

08 生活习惯与新希望 🌱

  • 多吃富含Omega-3的食物:如三文鱼、亚麻籽油,对大脑神经元有维护作用,适合每周食用1-2次。
  • 规律作息很有帮助:晚上尽量不熬夜,保持稳定作息,有助削弱突发性情绪波动。
  • 适度体育锻炼:慢跑、游泳等有益脑内化学物质平衡,每周3次、每次30分钟比较合适。
  • 遇到反复无法解释的情绪极端时,应及时就诊。建议选择有心理/精神科专业团队的医院,利于全程评估与跟踪。
未来展望:最新研究在尝试"精准医疗"和新型神经调控疗法,将来或许能让治疗更安全、个体化(Goodwin et al., 2021)。

参考文献:

  • Grande, I., Berk, M., Birmaher, B., & Vieta, E. (2016). Bipolar disorder. The Lancet, 387(10027), 1561-1572.
  • Craddock, N., & Sklar, P. (2013). Genetics of bipolar disorder. The Lancet, 381(9878), 1654-1662.
  • Goodwin, F. K., & Jamison, K. R. (2007). Manic-Depressive Illness: Bipolar Disorders and Recurrent Depression (2nd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Malhi, G. S., Outhred, T., & Lauretta, R. (2017). The use of lithium for the treatment of bipolar disorder: Recommendations from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Drugs, 77(6), 545-565.
  • Goodwin, G. M., Haddad, P. M., Ferrier, I. N., et al. (2021).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for treating bipolar disorder. J Psychopharmacol, 35(2), 142-156.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2). Bipolar disorder.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