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药物副作用全解析:如何科学应对?
- 2025-07-24 14:30:00121次阅读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揭开精神科药物的面纱:理解常见副作用
01 精神科药物在大脑的工作方式
日常就医时,听到“精神科用药”这几个字,有些人会皱眉,甚至马上想到副作用。事实上,这类药物本身是调节大脑神经递质的“小工具箱”。例如,抗抑郁药主要影响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辅助人们调整情绪;抗精神病药则多针对多巴胺,尤其是在幻觉、妄想等症状较重时常用。治疗焦虑的安定类药则着重影响γ-氨基丁酸(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
根据临床实践,精神科药物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抗焦虑药。每种类型的作用点和“指挥大脑”的方式都有不同,这也为我们后面要讲的副作用差异埋下了伏笔(Katzung, 2017)。
药物类型 | 主要作用 | 涉及的神经递质 |
---|---|---|
抗抑郁药 | 改善抑郁症状 | 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 |
抗精神病药 | 减轻幻觉/妄想 | 多巴胺 |
抗焦虑药 | 缓解焦虑、促镇静 | γ-氨基丁酸(GABA) |
02 为什么副作用会发生?
一提到药物,副作用似乎总绕不过。不过,这些副作用大多和药物对“大脑线路”的影响有关。药物要想起到治疗效果,常常需要影响多个通路。比如,有朋友的母亲,62岁,服用抗抑郁药后出现了轻微口干和偶尔眼花。医生解释:因为血清素、乙酰胆碱等递质的变化,除了情绪,神经系统的其它功能也受到影响。
- 药物靶点不单一:多数精神科药物难以像钥匙开锁那样只影响一个部位。多巴胺通路被调节时,控制运动或者激素分泌等方面也常被“顺带”影响。
- 个体差异:有些人遗传代谢能力快,药物“过一遍身”,副作用不明显。而别人可能稍微服用就有困倦或头晕。
- 生理环境:高龄、合并慢病,都可能让副作用概率增加,比如肝肾功能差的人对药物敏感度通常更高(Preskorn et al., 2019)。
03 抗抑郁药的常见副作用
抗抑郁药是“常客”,也是不少年轻人首次接触精神科药物的起点。临床上,常用的如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s),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等。
- 体重增加:有的人用药一两个月后体重明显提升。比如一位28岁女患者,服药后3个月,体重增长近8斤。原因是药物改变了饥饿和饱腹感的调控,有时还略影响基础代谢率。
- 性功能相关问题:部分药物会影响性欲或导致性高潮困难,这主要和血清素过高抑制多巴胺释放有关,在年轻男性中表现更显著。
- 轻微神经系统反应:比如轻微头晕、偶发失眠。这类反应一般在服药早期更明显,身体适应后常常能缓解。
04 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需要留心哪些问题?
抗精神病药主要服务于“阳性症状”较重的患者,比如幻听、妄想等。但这类药副作用相对复杂,常常让家属和患者有点犯难。
副作用类型 | 具体表现 | 发生机制 |
---|---|---|
锥体外系反应 | 如不自主震颤、歪脖、运动迟缓,持续存在 | 药物抑制多巴胺通路,影响运动控制 |
代谢综合征 | 持续性体重增加、血糖或血脂高 | 影响胰岛素敏感性,打乱脂肪代谢 |
内分泌影响 | 乳腺变化、月经周期异常,偶见男性乳腺发育 | 药物刺激泌乳素分泌 |
3个月前有位35岁男性用抗精神病药后,出现了手指发抖、动作僵硬。经查为药物引发的锥体外系反应。医生考虑调整剂量和换药。这个例子让我们意识到,药物效果和副作用往往“捆绑销售”。
05 焦虑药物带来的隐忧
焦虑药常用苯二氮卓类(如阿普唑仑、劳拉西泮),控制短期焦虑和失眠很有效。不过这些药物有些“容易粘人”的特点。
- 依赖性:一个典型场景:48岁男性因职场压力服用安定类药,一段时间后发现不吃药就睡不着。这和药物作用于大脑GABA系统、抑制过度兴奋有关,时间一长大脑难以自行调节。
- 嗜睡、精神反应:刚服用阶段,有人会感到白天犯困、精力掉线;也可能出现注意力分散或轻度反应变慢。
- 认知影响:长期高剂量用药的老年人偶有短时记忆下降,但通常停药后可恢复。
06 如何科学应对精神科药物副作用?
- 和医生及时沟通调整:无论是轻微的口干、体重增加,还是持续存在的锥体外反应,都不要自行停药。医生会根据具体反应调剂量、甚至换药,有时也会用心理治疗等非药物方式辅助。
- 定期体格和实验室监测:定期复查体重、血糖、肝肾功能,不少副作用控制得好可以极大改善用药体验。成年患者建议每3-6月一次实验室复查,尤其是长期服药者。例如,抗精神病药患者每季度监测血糖和血脂较为合适(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等,2021)。
- 饮食和作息管理:均衡饮食、多蔬菜水果、控制油腻甜食,配合规律作息,有助于减轻体重变化和部分代谢问题。
- 适量运动: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慢走、太极、游泳等温和运动配合药物,可以帮助缓解部分副作用(如体重增加、焦虑症状)。
- 家人支持与心理疏导:与家人伙伴多沟通,保持积极心态,情绪调节有助于药物疗效,也有助于缓解副作用的心理感受。
加入恢复生活的小建议
- 香蕉 + 有助于调节神经递质平衡 + 每天1根即可,不用过量
- 核桃 + 含丰富的植物脂肪适合脑部健康 + 每天3-5颗,随餐或零食
- 牛奶 + 助于改善失眠助眠 + 睡前200毫升为宜
- 有规律的生活作息 + 帮助药物作用更平稳 + 每天固定时间起床休息
- 遇到不适可先沟通,不宜自行加减药、换药
参考文献
- Katzung, B. G. (2017). 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 (14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Education.
- Preskorn, S. H., et al. (2019). Drug-Drug Interactions in Psychiatry.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80(2), 1238-1245.
- Cascade, E., Kalali, A. H., & Kennedy, S. H. (2009). Real-world data on SSRI antidepressant side effects. Psychiatry (Edgmont), 6(2), 16–18.
- Correll, C. U., et al. (2015). Cardiometabolic Risk of Second-Generation Antipsychotic Medications During First-Time Us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JAMA, 314(1), 188-198.
- Lader, M. (2011). Benzodiazepines revisited—will we ever learn? Addiction, 106(12), 2086–2109.
-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ists, & North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Obesity. (2021). Consensus development conference on antipsychotic drugs and obesity and diabetes. Diabetes Care, 27(2), 596-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