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胃病小症状别忽视!预防萎缩性胃炎安全指南

  • 512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胃病小症状别忽视!预防萎缩性胃炎安全指南封面图
别把胃病拖成癌!慢性萎缩性胃炎早发现早治疗
01 胃病怎么就变成"萎缩"了?
有些人总觉得肚子有点不舒服,偶尔吃多了就难受,但很快也就过去了。一来二去,普通胃炎好像总也治不好。其实,这种长期的"小毛病"可能会让胃黏膜一步步变薄,像老旧的墙壁变得松散,再加上一些异常细胞的悄悄出现,慢性萎缩性胃炎就这么形成了。这个阶段,就是医学上说的"癌前病变"——意味着风险比平常高,但还有机会防住。
小提醒: 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普通胃炎不一样,黏膜萎缩后营养吸收也受影响,长期下去会缺乏身体必需的成分。
02 饭后胀痛、没食欲?可能是胃在求救
有时候吃完饭总是觉得肚子很胀,甚至一到饭点就没什么胃口,别人吃得开心你却只想喝点粥。再过段日子,平时精力也跟不上,偶尔会觉得有点头晕。假如症状慢慢拉长、变重,比如饭后上腹持续隐痛或者明显消瘦、没精神,别只当普通消化不良,特别是身边40岁以上的朋友和家人,更该提高警惕。
  • 持续饭后腹胀、难消化
  • 体重莫名下降
  • 经常乏力,甚至轻微贫血
病例:47岁的李阿姨总觉得饭后肚子胀,想着自己年纪大了消化差,结果检查才发现早期萎缩性胃炎。这个例子说明,持续的"小症状"需要及时关注。
03 幽门螺杆菌竟是头号“凶手”
说起来,为什么一些人容易得慢性萎缩性胃炎?其实关键的“罪魁祸首”就是幽门螺杆菌(一种会侵犯胃黏膜的细菌)。它能在胃里顽强生存,慢性刺激黏膜,最终导致腺体减少、结构破坏。据研究,约70%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都和这种细菌有关[1]
除了感染,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特别是消炎止痛药)、反复暴饮暴食,甚至一些自身免疫问题(身体免疫系统“误伤”胃黏膜),也可能引发慢性萎缩。整体来看,中老年人因为胃黏膜修复能力减弱,风险相对更高。
风险因素 生活实例
幽门螺杆菌感染 一家人有时共用餐具,传染后反复胃疼
长期服药刺激 有高血压/风湿病的朋友经常吃止痛药
自身免疫攻击 出现贫血及维生素B12缺乏的人群
相关数据: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率接近10%(Zhang et al., 2019)。
04 胃镜+活检才能确诊
说到诊断,很多朋友光听到"胃镜"就先紧张三分。但实际上,只有胃镜加上活检(取一点点组织化验)才能真正看清黏膜状态。如果只是靠症状判断,反而容易误诊漏诊。
现代无痛胃镜检查的体验其实已经大大改善,很多人形容:“像眯一觉,检查就做完了。”完全没必要因为害怕而拖延检查。医生会根据发现的黏膜萎缩、肠化生或异常增生来做下一步判断。
胃镜能准确发现萎缩区、早期癌前病变,精准为治疗提供依据。
如确诊后,请放心与专业消化科医生沟通下一步。
05 杀菌+修复黏膜双管齐下
得了慢性萎缩性胃炎,最重要的早期治疗有三步:
  • 根除幽门螺杆菌: 方案通常是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四联疗法)联合使用。杀菌后,很多人的症状和黏膜状态都能改善不少。
  • 补充营养+修复黏膜: 部分患者长期下去会缺乏叶酸、维生素B12,医生可能建议额外补充,与此同时选择维持黏膜完整性的药物。
  • 并发症处理: 如果已经出现贫血或其他消化系统问题,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增补铁剂或者对应的治疗措施。
有一点别忘了,治疗时请遵医嘱用药,不随意中断或者更改方案。有些药物需连续服用一段时间,正如修补老房子,要一步步打基础。
06 40岁后每年查1次胃镜最保险
说到预防,有几个温和又实用的建议,日常完全可以做到:
预防措施 建议方式
多吃新鲜蔬果 有助于增强胃黏膜防护力
每日1-2种深色蔬菜或水果
适度增加蛋白质摄入 蛋类和瘦肉可助黏膜修复
每顿餐有一份优质蛋白
规律体检 及早发现在初期介入
建议40岁后1-2年查一次胃镜
保持作息 & 情绪平稳 有利于肠胃调节和修复
定时休息,适度活动,遇到压力学会表达
如果家族有胃癌史、曾查出幽门螺杆菌阳性,或者已经做过一次胃镜但发现"萎缩"、"肠化生",更应该按医生建议定期随访。早发现、早干预,降低将来胃癌风险的概率。
日常饮食可参考上述搭配,偶尔尝新口味没关系,关键不求完美,但要有规律。
胃的问题,拖着不理常常容易忽视,等到明显症状再看医生就慢了点。萎缩性胃炎其实不可怕,只要早发现、早治疗,再配合健康的生活习惯,大多数人都能让胃恢复平稳运转。偶尔给自己和家人做个健康“体检清单”,也许能帮忙捉到那些悄悄潜伏的小问题。记住一条,胃有反复不适,尤其40岁后,千万别怕检查,合适的时候与医生多沟通,总比等到麻烦大了要轻松得多。
主要参考文献:
  • Zhang, X., Li, M., Chen, S., et al. (2019).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Gastric Atrophy in China: Results From a Nationwide Cross-Sectional Study. Gastroenterology, 156(2), 493-505. PubMed
  • Correa, P., & Piazuelo, M.B. (2012). The gastric precancerous cascade. 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s, 13(1), 2-9. PubMed
  • Dinis-Ribeiro, M., Areia, M., de Vries, A.C., et al. (2012). Management of precancerous conditions and lesions in the stomach (MAPS): guideline from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Endoscopy, 44(1), 74-94. Pub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