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5分钟1人倒下!重度脑损伤的救命信号,现在知道还不晚
什么是重度闭合性颅脑损伤?
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头部的保护常常停留在“看得见”的伤口和肿块上。其实,闭合性颅脑损伤是个“隐身高手”。头皮完好,看上去毫无破损,但内里的脑组织可能已经受了重创。简单来说,这就是一种表面无伤、但内部却可能危及生命的脑外伤类型。
比如,42岁的王先生因骑电动车摔倒,觉得头有点晕,以为无大碍,休息后却突然昏迷,被紧急送到医院才发现颅内大量出血。这类情况比开放性损伤(比如骨折、出血明显)更容易被忽略,一不小心,就错过了最佳抢救时机。
📍 别忽视:闭合性损伤不是“轻伤”,一旦伤及脑组织,后果可能比表面流血更严重。
出现这3个症状,立刻拨打120!
- 1. 意识丧失或无法唤醒
如果伤者短暂失去意识,哪怕清醒后还是神志不清,千万别拖延。比方说,一位67岁的女士因厨房滑倒,几分钟后怎么叫都答不应,家人立即报警就医,最终转危为安。 - 2. 瞳孔一大一小
家属可以简单比对两侧瞳孔,目前一侧突然变大、光线照射不收缩,要小心这是脑部高压、脑疝的警示。别以为只有撞破头才会这样,这种信号不容小觑。 - 3. 持续呕吐、头痛剧烈
有些人认为恶心、想吐是普通脑震荡,不当回事。但若伤后反复、持续呕吐,伴随头痛越来越重,尽快到医院排查。
🟢 特别注意:有时候摔倒、撞击后看不到外伤,却出现持续头痛,这种情况同样要尽快就诊!
为什么车祸和跌倒最危险?
很多人以为,只有磕破、撞出血的头部创伤才严重,其实并非如此。闭合性损伤的凶险,重点在于“内伤”悄然发生。车祸或高处跌落时,脑组织在颅骨内来回撞击,像刚倒满水的瓶子剧烈甩动一样,脑内组织可能被瞬间拉扯、旋转,这种力量叫“剪切力”。
简单打个比方,这一过程会导致脑神经像电话线被猛扯一样,出现大面积微小的损伤,这在医学上称为“弥漫性轴索损伤”。研究显示,这类损伤往往极其隐蔽,但却是脑功能障碍最主要的元凶之一。[1]
🔍 这说明:即便伤口不明显,高速撞击后脑组织也可能受到严重损害,一定要重视!
| 危险场景 | 常见损伤类型 | 是否肉眼可见 |
|---|---|---|
| 交通碰撞 | 脑挫伤、弥漫性轴索损伤、脑出血 | 往往不可见 |
| 家中跌倒 | 轻微脑震荡到重度脑水肿 | 初期难以发现 |
| 体育冲撞 | 脑震荡、小面积出血 | 大多数无外伤 |
急诊室会做哪些关键检查?
当你被送入急诊,判断脑损伤严重程度,医生会先做一些快速检查。有些朋友对辐射特别有顾虑,这里给大家解释清楚。
- CT扫描: 这是现阶段甄别颅内是否出血、脑组织损伤的最快手段。大多数情况下辐射风险很低,医疗获益远高于风险。[2]
- 颅内压监测: 对于部分危重病人,医生会通过细致观察脑压变化来指导治疗。这个操作通常在重症监护室进行,对家属来说不需要太多担心。
- 神经体征检查: 包括简单的肢体动作、瞳孔反应,确定神经受损范围。
💡 好消息:科学研究显示,急性期一次CT对人体伤害非常有限,无需恐慌。
手术和药物怎么选?
重度脑损伤的治疗强调“量体裁衣”。有人担心是不是一送医院就要开颅手术,其实并非所有患者都需要。举例来说,一位52岁的男性工人遭遇重物砸头,因颅内大面积血肿出现脑疝征象,紧急实施去骨瓣减压术,术后配合高压氧治疗,大脑逐步恢复部分功能。这个案例显示,手术主要针对颅压过高、出血明显的危重患者。
药物方面,包括抗氧化剂、激素、神经营养药等,用于辅助减轻脑水肿,促进神经修复。近年来,利用高压氧加速神经元恢复、联合物理康复(如VR训练)更是提升了患者生活质量。
📝 要记得:手术不是“越早越好”,而是针对性选择;药物和康复同步推进,才能带来最大恢复可能。
骑车上班族必看防护指南 🚴♂️
防患于未然,保护头部,关键在于细节。这部分主要讲骑行及居家防护,一些简单的小调整,能显著降低日后诱发重伤的风险。
| 措施 | 推荐原因 | 实用建议 |
|---|---|---|
| 头盔选购 | 全面覆盖太阳穴,减少侧撞冲击 | 选用合格产品,松紧适中,戴紧靠下颚 |
| 浴室防滑垫 | 预防老人、儿童滑倒 | 选用颗粒底,定期更换无破损 |
| 家中光线充足 | 减少夜间摔倒概率 | 楼道、卫生间装感应照明 |
| 定期身体锻炼 | 增强平衡力、协同反应能力 | 每天快走或做扭腰操10~30分钟 |
🌟 顺手的小改变,平时花不了多少时间,却可能换来一次危机时刻的自救。
结语:重视早期信号,保护头部健康
说起来,重度闭合性颅脑损伤的可怕,更多在于它“不声不响”,却困扰着很多普通家庭。但只要我们及早识别危险信号,学会科学求助方法,并在生活细节上多加用心,真正重大的伤害也有转危为安的可能。无论是骑车上下班,照顾家中长者,还是自己偶有跌倒,都要记得——保护大脑,任何时刻都不晚。
🧠 你学会了辨别危险信号了吗?赶紧分享给家人,关键时刻快一步,或许就能多一份安全感。
参考文献
- Maas, A. I. R., Stocchetti, N., & Bullock, R. (2008). Moderate and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adults. The Lancet Neurology, 7(8), 728–741. https://doi.org/10.1016/S1474-4422(08)70164-9
- Hyder, A. A., Wunderlich, C. A., Puvanachandra, P., Gururaj, G., & Kobusingye, O. C. (2007). The impact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ies: A global perspective. NeuroRehabilitation, 22(5), 341–353. https://doi.org/10.3233/NRE-2007-22502
- Fabbri, A., Servadei, F., Marchesini, G., et al. (2005). Early predictors of fatal outcome in severe head injury. Acta Neurochirurgica, 147(3), 239-245. https://doi.org/10.1007/s00701-004-04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