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肠易激综合征如何应对?科学管理让你远离腹痛困扰

  • 546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肠易激综合征如何应对?科学管理让你远离腹痛困扰封面图

肚子总闹脾气?认识肠易激综合征的科学应对法

01 🌿 “肚子爱发脾气”?这是一种什么病

最近几年,不少朋友都会说“老觉得肚子别扭,一会胀一会疼”,但查来查去,做了B超、拍了片都看不到明确原因。实际上,这种常让人尴尬和不适的现象,在医学上有个名字: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简称IBS)。它不同于炎症性肠病,也不是肠道有器质性损伤,而是肠道功能出现了紊乱。

IBS不会发展为肠癌,生命安全一般不受威胁,不过长时间困扰还是会影响工作、社交甚至心情。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成人中的患病率大约在5%-10%之间[1]。有些人可能只是偶尔腹部不适,但也有人会频繁被症状打扰。

小TIPS: 肠易激综合征是典型的“排他性诊断”,也就是说,医生通常会排除其他更严重的肠道问题后,结合症状来判断是否是这个病。

02 🚦 这些信号别忽视

  • 腹痛或腹部不适:这是最鲜明的特征。疼痛多位于下腹部,轻重不一,大多数患者觉得排完便后会缓解一点。
  • 排便习惯发生变化:有的人会突然拉肚子,有的人则变得难解大便,还有些人“时而快时而慢”。
  • 腹泻型、便秘型或混合型:临床上将IBS的表现大致分三大类——分别以腹泻、便秘或二者交替为主。
🔎 案例: “40岁的陈先生,最近三个月持续腹部隐痛,每天要跑几次厕所,而且忽稀忽干,影响了上班心情。”这个例子提醒我们,如果腹痛伴随排便性状改变持续2个月以上,建议就诊消化内科。
典型类型 主要表现
腹泻型(IBS-D) 多为稀便,一天多次,常因情绪紧张加重
便秘型(IBS-C) 排便费劲,粪便偏硬,腹部胀闷
混合型(IBS-M) 便秘和腹泻轮流出现,难以预测

如果你发现自己有这些现象,尤其是排便频率与大便性状反复变化,那就需要留意了。

03 💡 肠子为什么“小情绪”这么多?

IBS之所以反复发作、让人难以琢磨,归根到底在于肠道调控机制的“脑肠轴”被打乱了。简单来说,肠道和大脑之间的信息沟通出了问题,所以有些人遇到压力,肠子也跟着“受委屈”。
除了精神和压力因素,还有如下几方面原因:

  • 内脏高敏感:肠道的神经末梢变得格外敏感,所以一些轻微的刺激也会让人感觉不适或疼痛。
  • 肠道菌群失调:有研究发现,IBS患者肠道内有益菌数量下降,平衡被打破后,“肚子作怪”的几率增加。[2]
  • 肠动力异常:肠道蠕动过快或者过慢,会造成腹泻和便秘的交替。
别忽视:数据显示,疫情后IBS门诊量受到精神压力影响有所上升(参见Ford AC et al., 2020),这说明“情绪”和“肚子”之间的关联确实不小。

04 🧪 医生会怎么查?

有些人看到肚子不舒服的症状单一,就怕自己是不是得了大问题,其实有系统的诊断流程可以帮你辨别。医生最常用的标准叫“罗马IV标准”,主要根据症状的类型、持续时间和关系来判断,辅以基础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疾病。

步骤 主要内容
症状问诊 三个月内是否腹痛、排便是否有关系、排便形态是否变化
基础化验 血常规、粪便检查、炎症指标(如CRP、粪钙卫蛋白)
警示信号时 如发现体重异常下降、贫血、黑便,医生会建议肠镜检查

大多数IBS患者不需要反复做肠镜,只要基础检查都正常,且没有红旗症状,多数可以放心。

05 🍀 管理和调理有妙招

说起来,IBS虽然不治愈,但绝大多数人通过合理管理可以大大减轻症状。有经验的肠胃科医生会据不同类型设计治疗方案。一般分为这些方向:

🔶 药物调理:
- 出现腹痛、肠绞痛时,选用解痉药(如美贝维林)
- 便秘型推荐渗透性泻药或促分泌剂
- 腹泻型可以短期用止泻药(如洛哌丁胺)
🧬 益生菌辅助:特定菌株的益生菌有助于恢复肠道平衡。患者可以在医生建议下服用,不建议自行随意购买所谓“肠道益生元”。
🧠 心理调节: 被反复症状困扰的人,经常伴随情绪波动,适度寻求心理师介入,例如认知行为治疗(CBT),对改善脑肠轴紊乱有一定帮助。

病例举例: 29岁女性患者,经诊断为混合型IBS,采用解痉药、益生菌和CBT干预后,三个月症状大为缓解。从中可以看出,综合管理远比单一的药物短期治疗更有效。

06 📋 日常三件事,长期自主管理

  1. 记录饮食与症状:
    • 建议用简单日记本或APP,把饮食内容、排便频次和腹痛时间分别记录下来。
    • 这样做不仅能帮助自己发现“肚子闹情绪”的关联诱因,就诊时医生也可以参考具体数据,调整方案。
  2. 规律锻炼、适度放松:
    • 每天适量快步走或游泳,能帮助调节肠道蠕动,减少因久坐引发的不适。
    • 有研究显示,冥想、正念练习对于IBS群体有正向帮助(Laird KT et al., 2017)。
  3. 培养良好排便习惯:
    • 建议每天同一时间段如厕,避免忍便。
    • 尤其如果遇到便秘型IBS,更要重视建立固定生物钟。
🌾 低FODMAP饮食: 在国内越来越被消化科推荐,这是一种专门帮助肠易激人群“识别和换掉”易产气、易诱发不适的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法。
📖 聪明记录参考内容:
示例: 星期一早餐(全麦面包/鸡蛋/牛奶)— 上午9点腹胀;排便2次[类型4]
(类型可用Bristol粪便量表客观记录,大便形状细分7级)

偶尔肚子作怪没什么大不了,但如果持续两个月以上反复困扰,或者合并体重减轻、消瘦、贫血等情况,建议及时到消化内科就诊。

主要参考文献

  1. Oka, P., Parr, H., Barberio, B., Black, C. J., Savarino, E. V., Ford, A. C., & Vasant, D. H. (2020). Global prevalence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ccording to Rome III or IV criter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5(10), 908-917.
  2. Ford, A. C., Lacy, B. E., & Talley, N. J. (2017).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6(26), 2566-2578.
  3. Laird, K. T., Tanner-Smith, E. E., Russell, A. C., Hollon, S. D., Walker, L. S., & Shortt, C. M. (2017). Short‐term and long‐term efficacy of psychological therapies for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15(7), 937-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