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6个危险信号,老年人请警惕!

  • 385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慢性硬膜下血肿的6个危险信号,老年人请警惕!封面图

头部外伤别大意!慢性硬膜下血肿的6个危险信号要警惕

什么是慢性硬膜下血肿?

有些人摔了一跤,碰到头,过了好几周才突然觉得头昏脑涨,甚至手脚没劲。这种看起来“迟到”的问题,其实医学上叫做“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简单来说,就是头部创伤后,硬脑膜和脑组织之间慢慢积了一层旧血。特别是针对年龄偏大的朋友,轻微的小磕碰也可能酿成这个隐患,开始时往往几乎感觉不到。

这种血肿不是一下子爆发的急性威胁,而是像不速之客一样,悄悄地积攒,直到某一天突然“冒头”。血液慢慢积聚,逐渐占据空间,压迫脑组织,因此很多症状前期并不容易察觉。常见诱因除了外伤,还包括轻微撞击、摔倒,甚至一些人自己都记不清是什么时候撞到头。

💡 研究显示,60岁以上患者约占70%(Matsumura et al., 2019),所以家有老人的情况下,轻度磕碰后也别觉得无所谓。

头部受伤后多久会出现症状?警惕6大信号

很多人常常以为,撞到头不出事就是没事。实际上,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症状,多半会在伤后2到3周后才逐渐出现,有时甚至更久。而且,早期信号经常被当成普通的“小不适”忽略。

信号 表现特点 生活场景举例
1. 难以消除的头痛 不是转瞬即逝,常常累积加重 “最近总觉得脑袋发闷,止痛片效果也一般。”
2. 单侧手脚无力 一侧肢体握力、抬腿变差 68岁男士刷牙时忽然发现牙刷都拿不稳
3. 记忆力下降或反应迟钝 说话变慢、答非所问 家人喊半天,才反应过来
4. 走路不稳,易跌倒 步伐飘忽、容易绊倒 日常走廊多出来两三个小磕绊
5. 情绪突然变化 变得易怒或情绪低落 本来爱说笑,近期经常无缘无故发火
6. 持续恶心呕吐 不是胃肠问题,却总犯恶心 饭前饭后都觉得不舒服,偶有呕吐

早期信号可能只是偶尔头晕、容易疲劳,也有人逐渐变得不爱说话。随着血肿变大,神经系统受到影响,症状会愈发明显,比如持续头痛和一侧肢体无力,甚至出现意识障碍。

🛎️ 一旦受伤后3-8周内持续出现上述异常,特别是症状没来由加重,务必尽早就医。

谁更容易患上慢性硬膜下血肿?

不是每个人头部磕碰后都容易得慢性硬膜下血肿。真正的高危人群,除了年龄较大之外,还有一些共性风险。下面逐一分析几种常见情况:

  • 1. 年龄大于60岁
    随着脑组织逐渐萎缩,脑和硬膜之间的“间隙”变大,轻微撞击就容易损伤微小血管。
  • 2. 长期服用抗凝药物
    不少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比如房颤、心肌梗死后)需服用华法林、阿司匹林等抗凝剂。这类药物让血更难止住,哪怕微小破裂也可能持续渗血。
  • 3. 酗酒史
    酒精损伤肝脏功能,血液凝固能力降低,容易形成慢性出血。
  • 4. 既往有脑部手术史
    脑组织结构改变,新生血管更脆弱。
  • 5. 癫痫或长时间晕厥史
    由于反复跌倒或突然摔倒,血肿风险增加。

有位73岁的女性,因为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摔倒半个月后才开始出现持续头痛和性格改变,CT检查后才被发现慢性硬膜下血肿。
这种例子说明,不同的危险因素会在头部小创伤后“推波助澜”,导致疾病发生。

📊 医学研究(Foelhom et al., 2018)显示,服用抗凝药者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生率较普通人群高出2-5倍以上。

如何确诊?CT检查的关键作用

确诊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第一步,一般会用到头颅CT检查。这种方法不仅能显示出血肿的位置、大小,还可以判断是否压迫到脑组织。影像上往往能见到“新旧交替”的暗影,就像一道云雾层叠。对于高危人群,即使最早一次CT结果正常,一旦症状出现或进展,都有必要再次复查,因为有的血肿会缓慢发展。

MRI(磁共振)在部分疑难或慢性病例里,能更清楚反映血肿的性质和周围组织的损伤情况。不过,临床中多数以CT为主,操作简便且判断快。

小提示 📝:发现头部外伤后出现持续头痛、手脚无力等变化时,别犹豫,及时到神经外科或大型综合医院做头部CT。不要单凭外表伤口大小来判断有无潜在问题。
检查方式 适用场景 优劣特点
头部CT 急性、慢性所有阶段 速度快、对血肿显示敏感,费用相对低
MRI磁共振 复杂或慢性疑难病例 分辨细节好,部分老年患者可能不适

钻孔引流术:90%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目前最常见的治疗方式叫钻孔引流术。简单来讲,就是医生在颅骨上钻一小孔,把积聚的旧血液排出。这种方法创伤小,恢复快,数据说明大约九成患者手术后症状能够明显缓解甚至完全消失。比如一位81岁的老人,原本走路跌跌撞撞,术后两周内就恢复了以往的步态,生活质量大大改善。

不过,手术后也有少部分人会出现复发,需定期复查。个别血肿体积过大或多次复发时,医生有时会建议开颅清除,但绝大多数患者无需大手术。

↩️ 复发率一般在10%-15%(Ducruet et al., 2012),而手术整体安全性较高。

术后3个月的重点护理和复查建议

手术后并不代表一劳永逸。这段恢复期需要特别细致的生活管理,避免一些小疏忽带来复发风险。下面这样做,有助于顺利康复:

  • 保持头部适当抬高:无论卧床或看电视,枕头高度比平时稍高(约15cm),有助减少颅内压力。
  • 遵医嘱调整用药:部分人术前因需要服用抗凝药,术后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防止再出血。
  • 限制剧烈运动:三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防止再次摔倒和撞击。
  • 按时定期复查影像(CT):尤其是症状有变化的时候,不要怕麻烦。
  • 如有头痛、恶心或手脚无力复发,及时回医院复诊:复查不应拖延,早发现更安全。
📅 一般建议手术后三个月内至少复查1-2次影像,恢复期保持规律作息和饮食。

实用提醒:头部外伤后,3个月内都要警惕

简单来说,慢性硬膜下血肿来势缓慢,但同样值得小心对待。年龄超过60岁的朋友,哪怕是轻微头部外伤,在接下来的3个月,也应密切关注头痛、行动不便等变化。家有老人、或长期服药者,尤其要留意。每一步及时就医和复查,才能帮我们规避较大风险。

这些常见小问题也许容易被忽略,但正是这种敏感度,帮助我们把风险“拦在门外”。关心身边的家人,也别忽视自己。小病不拖,大病不怕,这就是健康生活最朴素的智慧了。

参考文献

  1. Ducruet, A. F., Grobelny, B. T., Zacharia, B. E., et al. (2012). The surgical management of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Neurosurgical Review, 35(2), 155-169.
  2. Foelholm, R., Waltimo, O., Karli, P. (2018). Epidemiology of chronic subdural haematoma. Acta Neurochirurgica, 62(1-4), 247-256.
  3. Matsumura, A., Nakahara, T., Sadamasa, N., et al. (2019). Clinical management of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Nationwide survey in Japan. Neurologia Medico-Chirurgica, 59(11), 444-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