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等便血才后悔!乙状结肠肿瘤的6个危险信号要趁早识别
01 什么是乙状结肠肿瘤?
有些人偶尔在体检时听到“乙状结肠”这个词,心里有点犯嘀咕。其实,乙状结肠是大肠最后一段,形状像英文字母S,平常主要负责储存粪便。这个位置特殊,很容易发生一些“异常细胞增生”,慢慢发展成肿瘤。
以消化科医生的经验来看,乙状结肠是结肠癌的高发区之一。早期如果能发现,治愈率非常高——医学数据显示,局限在局部的早期肿瘤,五年生存率可达90%。但等到症状明显时,常常已经晚了不少。
💡 如果家里有人有大肠息肉、癌症病史,或长期便秘,这个位置要特别关注。
02 乙状结肠肿瘤的6个危险信号
- 排便习惯突然变化 —— 本来每天早晨一次,突然变成隔几天才有,或者一天几次且无法解释,偶尔发生问题不大,但持续2周以上就要小心。
- 左下腹反复腹痛 —— 乙状结肠位置靠近左下腹,有些50岁男性,平常大大咧咧,最近总是感觉左边肚子隐隐胀痛,疼得不剧烈但总不消停。
- 便血但不是鲜红 —— 有不少人等看到马桶里一片鲜红才紧张,但乙状结肠肿瘤引起的出血,多为暗红、葡萄酒色或夹带在粪便里,不容易第一时间发现。
- “拉不干净”感(里急后重) —— 感觉老是有便意,但每次上厕所都不痛快,明明没有粪便,肚子还总觉得闷得慌。
- 不经意地贫血 —— 一位62岁的女性,单位体检查出“轻度贫血”,平时没有经常喝牛奶、吃肉,近期也没有胃口大变化。后来肠镜一查,原来是乙状结肠长了肿瘤慢慢出血导致的。
- 大便变细如铅笔 —— 粪便粗细突然变细,形状变得不规则,甚至有时像铅笔芯一样,除了痔疮外,要警惕是肿瘤阻塞肠道。
🧐 持续2周的排便改变或左下腹隐痛别拖,早点做肠镜才安心。
03 为什么乙状结肠更容易“惹事”?
影响因素 | 具体解析 | 生活中体现 |
---|---|---|
年龄增长 | 免疫衰退+细胞修复能力下降,50岁后发病率快速上升。 | 调查发现,国内50-74岁人群,是乙状结肠癌筛查重点[1]。 |
遗传因素 | 如林奇综合征(家族性非息肉性结肠癌),息肉容易癌变。 | 有朋友30多岁时查出乙状结肠癌,核查家族里父亲、姑妈都得过类似病,这类人群高危。 |
肠息肉恶变 | 腺瘤性息肉发展为癌症,是乙状结肠肿瘤常见路线。 | 癌前病变常常无症状,很多人因此错过最好处置时机。 |
炎症性肠病 | 溃疡性结肠炎,患癌风险升高3-5倍[2]。 | 年轻患者多见,早期常被误认为普通消化不良。 |
📊 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21年文章,肠癌最常见突变点集中在乙状结肠和直肠区域[3]。
04 检查和确诊:肠镜不可替代
真正想排除乙状结肠肿瘤,最可靠的平台还是肠镜。无痛肠镜能让人几乎没有明显不适,而且医生还可以看见整个大肠表面,有异常可以随时取组织。对于初筛,也可以考虑粪便潜血试验,如果出现阳性再进一步做肠镜。特殊情况下,比如肠镜风险较高或者结肠过长,CT仿真肠镜可以作为补充检查,但它不能帮忙做病理活检。
🩺 检查时如遇到息肉,医生通常可当场切除,既省事又降低癌变风险。
05 治疗方法与选择
方式 | 特点 | 适用人群 |
---|---|---|
腹腔镜手术 | 创口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 | 适合绝大多数早中期患者 |
开腹手术 | 操作范围广,复杂或巨大肿瘤优先 | 肿瘤较大或粘连明显者 |
多学科团队(MDT)联合诊疗 | 消化、肿瘤、外科等协作制定最佳方案 | 中晚期患者,关注生活质量 |
靶向治疗/新药进展 | 针对特定基因突变,副作用较小 | 晚期或转移时选择性更高 |
🧬 有的人对放疗、化疗不敏感,提前做基因检测可以帮助找到最合适的药物。
06 如何将乙状结肠肿瘤风险降到最低?
- 定期肠镜筛查
45岁以后,最好每5年一次。高危人群(家族史、肠息肉史或疑似遗传综合征)可适当提前,具体频率遵医嘱调整。 - 日常膳食重点
每天保证膳食纤维摄入30克以上(蔬菜、水果、全谷杂粮),增加肠道“有益细菌”数量,有助于减少异常细胞增生。 - 坚持运动
每周累计150分钟中等强度活动(快步走、骑车、游泳都行),能提升肠道活力,也是肥胖风险控制的“必修课”。 - 戒烟限酒
烟草和酒精中的有害成分,会直接刺激肠道黏膜,增加癌变可能性。简单来说,越少越好。
🔖 出现排便习惯异常两周以上、无明显原因的消瘦、乏力或不明原因贫血,建议尽快到消化科排查,拖不得。
✨ 特别提醒: 对于查出息肉的朋友,及时处理和规律复查,是预防乙状结肠肿瘤的关键一步。
参考文献
- [1] Siegel RL, Miller KD, Fuchs H, Jemal A. "Cancer Statistics, 2022."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2022, 72(1): 7-33.
- [2] Jess T, Gamborg M, Matzen P, Munkholm P, Sørensen TI. "Increased risk of intestinal cancer in Crohn's disease: a meta-analysis of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ies." Am J Gastroenterol, 2005;100(12):2724-2729.
- [3] Guinney J, Dienstmann R, Wang X, de Reynies A, Schlicker A, et al. "The consensus molecular subtypes of colorectal cancer." Nat Med, 2015, 21(11): 1350–1356.
- [4] Arasaradnam RP, Bhala N, Evans C, et al. "Guidelines in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and Surveillance." Gut, 2020, 69(12): 201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