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了解症状、原因与治疗的全面指南 👩⚕️
01 什么是多发性骨髓瘤?
说到“骨髓瘤”,很多人可能觉得离自己很远,实际上这是一种较常见的成年血液肿瘤,它就像骨髓里的“不速之客”,慢慢影响人的健康和日常生活。简单来讲,多发性骨髓瘤是由于一种叫浆细胞的白细胞在骨髓中异常增生,产生过多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这种蛋白不仅给自身带来麻烦,也会损害骨骼、肾脏和免疫系统。
早期,患者可能一点感觉都没有。但随着病情发展,身体逐渐出现和日常生活有关的小变化,比如骨头变得容易疼痛、免疫力下降。总体来看,它更常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发病率略低于男性。虽然这个疾病如此“低调”,但如果能早发现、规范治疗,还是有机会把它控制住的。
02 多发性骨髓瘤有哪些常见症状?
这个疾病早期信号实在不太明显,很多人最开始只是偶尔感觉有点累,或是腰部有点酸,却没注意到这是身体发出的提醒。比如,有人因为轻微腹痛去医院,意外发现球蛋白升高——正如那位60余岁的女性,她就是在腹部不适就诊时查出了“多发性骨髓瘤”。
随着病情进展,症状变得明显且持续,包括:
- 💪 持续性的疲劳和虚弱——身体就像“动力电池”慢慢耗光,但补觉也很少见效。
- 🦴 骨痛——最常发生在背部、腰部或肋骨,不是运动拉伤,也不是风湿疼,仿佛骨头里有小麻烦在作祟。
- ⏳ 体重下降——并非刻意减肥,却悄悄瘦了几斤。
- 🤒 反复感染——感冒、咳嗽总是好不彻底,免疫力明显变弱。
- 💧 有时还会有尿量减少、肾功能异常,而并不总是有明显的肾病历史。
一旦有这些持续症状,并影响到日常工作和生活,真的不能随便拖延,需要及时到医院做检查。这个例子让我们知道,别把“累”单纯认为是生活压力,也别把“骨痛”归咎于劳累,多留意身体信号很关键。
03 导致多发性骨髓瘤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有些人会得多发性骨髓瘤?科学界正一步步揭开它的面纱,目前认为几个因素都有影响:
-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同类血液疾病的人,患病风险更高。研究显示,一级亲属有骨髓瘤病史时自身风险增加约2-4倍(Kumar et al., 2022)。
- 年龄:年龄越大,发生概率越高。大多数病人都在60岁之后确诊。
- 环境暴露:长期接触苯、农药或有机溶剂者风险变大。
- 免疫系统异常:慢性炎症、自身免疫病可能让骨髓环境变化,为异常细胞增殖“开绿灯”。
- 基因突变:骨髓内基因变异让正常浆细胞变成异常细胞。比如,TP53、RAS等基因的变异与疾病进程密切相关(Landgren et al., 2019)。
这些原因相互作用,是疾病发展的“推手”。不过,目前无法用简单的检测方法预测所有风险人群,所以也没有万能的预防策略。理解这些机制,有助于我们更理性看待疾病发生。
04 如何确诊多发性骨髓瘤?
真正诊断出多发性骨髓瘤,并不是只靠症状猜测,必须经过严格的医学检查。医学界认为,经典诊断流程包括以下几步(Rajkumar et al., 2014):
- 血液检查: 血清蛋白电泳发现异常球蛋白(M蛋白)。免疫球蛋白轻链检测和肾功能评估是重要参考。
- 骨髓活检:取少量骨髓组织,看看浆细胞比例,超过10%就引起高度怀疑。比如前述那位女士,肿瘤细胞比例约30%,正是确诊的关键。
- 影像学检查: 全身骨骼X线、CT或MRI,有助于发现骨质损伤或病变区域。
做这些检查时不少人有疑惑,比如骨髓穿刺疼不疼?实际操作时,医生会给予局麻,疼痛感可控。需要提醒的是,不同医院的流程可能有细微差别,建议选择有血液肿瘤专科的医疗机构,更利于全过程管理和后续随访。
05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方案有哪些?
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是一场“多兵种合作”,和比赛一样因人制宜。根据病程、整体健康状况,医生会综合考虑方案。目前常见的治疗手段有以下几类(Moreau et al., 2021):
- 化疗:多组化药结合,杀死异常浆细胞。入门方案如PCD(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糖皮质激素三联),初期病人用得较多。
- 靶向治疗:以单克隆抗体为代表,如针对CD38的药物,通过精准“定位”异常细胞,副作用相对温和。
- 自体干细胞移植:适合总体身体较好的患者,可进一步提高缓解率,部分人治愈希望更大。前面例子中的患者,就在做完多轮化疗后,准备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力争病情长期控制。
- 支持治疗:定向缓解症状,如抗过敏、护胃、止吐等,帮助患者顺利完成主要治疗,改善生活体验。
方案不是“一刀切”,疗效和副作用都要评估。有时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疗效减弱,医生会灵活调整药物组合。定期评估和动态调整,是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措施。和医生保持沟通,按疗程规范治疗,才是最靠谱的选择。
06 怎样管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日常生活?
治疗之外,日常生活的自我管理尤为重要。简单来说,生活管理包括饮食、运动、心理和社会支持四个方面。科学研究指出,合理的日常习惯有助于缓解不适,提高长期康复机会(Chari et al., 2020)。
🥦 饮食推荐:
- 蔬菜:富含维生素C和抗氧化物,有助于整体免疫力。如西兰花、菠菜、胡萝卜都非常适合。建议每天三餐适量搭配,保持多样性。
- 坚果:如核桃、杏仁,每天一小把,补充不饱和脂肪酸,有好处但不宜过量。
- 优质蛋白:鱼肉、瘦肉、豆制品都不错,建议根据营养师指导选择合适食材,提高身体修复能力。
- 低盐低糖饮食:避免口味过重,能降低肾脏负担。
- 蔬菜:富含维生素C和抗氧化物,有助于整体免疫力。如西兰花、菠菜、胡萝卜都非常适合。建议每天三餐适量搭配,保持多样性。
- 坚果:如核桃、杏仁,每天一小把,补充不饱和脂肪酸,有好处但不宜过量。
- 优质蛋白:鱼肉、瘦肉、豆制品都不错,建议根据营养师指导选择合适食材,提高身体修复能力。
- 低盐低糖饮食:避免口味过重,能降低肾脏负担。
🚶 运动康复:
建议根据个人体力安排适度活动:如慢走、瑜伽、轻量抗阻训练。不必刻意追求强度,关键是坚持和安全,每周累计3小时左右足矣。遇到骨痛或身体不适时应主动暂停,及时与医生沟通。
建议根据个人体力安排适度活动:如慢走、瑜伽、轻量抗阻训练。不必刻意追求强度,关键是坚持和安全,每周累计3小时左右足矣。遇到骨痛或身体不适时应主动暂停,及时与医生沟通。
😊 心理调适:
长期抗病容易有抑郁或焦虑,家人和朋友间的交流很重要。不妨参与支持团体,利用心理健康热线求助。研究证明,积极应对有助于提升治疗依从性和生活满意度。
长期抗病容易有抑郁或焦虑,家人和朋友间的交流很重要。不妨参与支持团体,利用心理健康热线求助。研究证明,积极应对有助于提升治疗依从性和生活满意度。
除此之外,建议每三到六个月复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如果出现持续骨痛、贫血加重、感染反复等新症状,应立刻就医。总之,平和心态、科学饮食和有规律的复查,是维持健康的最佳办法。实际生活中,大家不妨借鉴那些“康复高手”,形成自己的管理习惯。
参考文献
- Kumar, S. K., Callander, N. S., Hillengass, J., et al. (2022). NCCN Guidelines Insights: Multiple Myeloma, Version 3.2022.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20(1), 8-19.
- Landgren, O., Rajkumar, S. V. (2019). New Developments in Diagnosis, Prognosis, and Assessment of Response in Multiple Myeloma. Blood, 134(17), 1433-1437.
- Rajkumar, S. V., Dimopoulos, M. A., Palumbo, A., et al. (2014). International Myeloma Working Group updated criteria for the diagnosis of multiple myeloma. The Lancet Oncology, 15(12), e538-e548.
- Moreau, P., Kumar, S., Zamagni, E., et al. (2021). Treatment of multiple myeloma: International Myeloma Working Group recommendations. Blood, 137(18), 2485-2496.
- Chari, A., Romanus, D., McHugh, J., et al. (2020). Clinical and Patient-Reported Outcomes with Daratumumab in Relapsed/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 The Oncologist, 25(10), e1462-e14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