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卵巢恶性肿瘤,保护你的健康
01 什么是卵巢恶性肿瘤?
在家里吃饭聊天的时候,或许你很少想过卵巢会“生病”。其实,卵巢恶性肿瘤指的是卵巢里的异常细胞不断增多,形成肿块,并可能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它并不罕见,每年都有不少女性因它而住院治疗。虽然听起来有点吓人,但提前了解,可以帮助大家心里更踏实。
简单说,卵巢恶性肿瘤就是卵巢长出来的癌症。卵巢的位置很隐蔽,大多数异常一开始悄悄进行,不易被察觉。这也导致发现时不少患者已经到了中晚期。所以,把卵巢恶性肿瘤的基本知识放进日常健康清单,其实有好处,尤其是对于进入中老年阶段的女性朋友。
简单说,卵巢恶性肿瘤就是卵巢长出来的癌症。卵巢的位置很隐蔽,大多数异常一开始悄悄进行,不易被察觉。这也导致发现时不少患者已经到了中晚期。所以,把卵巢恶性肿瘤的基本知识放进日常健康清单,其实有好处,尤其是对于进入中老年阶段的女性朋友。
02 常见症状:身体有哪些警示信号?
- 🍲 早期信号:有时候,卵巢肿瘤的最初表现类似生活里的“小毛病”。比如你偶尔感觉肚子胀、有点不舒服,这种轻微症状很容易和普通消化不良搞混。多数情况下,早期症状不明显,只有少部分人会隐约发现腹部有异常感。
-
⏰
明显变化:当肿瘤逐渐变大,身体的警报信号也越来越明确。例如,你可能会发现腹痛持续不退、肚子明显胀鼓,或者体重突然下降。还有人是下腹部隐隐不适、经常莫名感到疲劳。不少患者在生活中发现这些异常,才想到去医院检查。
实际案例中,有位62岁的女性,已经绝经多年,因为腹胀明显、下肢水肿,最终在医院确诊卵巢恶性肿瘤(III期)。这提醒我们:持续出现腹部症状、高龄、明显的不适,都是要重视的“红灯”。
其实,卵巢癌的症状不像感冒那样直接。很多人直到症状持续、加重后才发现。要留心腹部反复不适、无法解释的体重减轻、消化紊乱等情况,出现上述变化时建议及时咨询医生。
03 为什么会得卵巢恶性肿瘤?
-
🌳
遗传家族因素:科学证据表明,母亲或姐妹有卵巢(或乳腺)癌史的人患病风险更高。一些基因(比如BRCA1、BRCA2)异常,会使卵巢细胞更容易出错。
参考:Ahmed, M., & Rahman, N. (2018). Genetics of ovarian cancer. Best Practice & Research Clinical Obstetrics & Gynaecology, 48, 23-33. - ⏳ 年龄增加:50岁以上女性是高发人群。和身体其他部位一样,卵巢细胞随时间变得不那么“听话”,出错的概率逐年增大。
- ⚖️ 激素与生育因素:未生育、月经初潮早、绝经晚的人风险略高。因为卵巢每次排卵时,需要修复表层组织,高频率排卵等于修复次数增多,“出错”机会也随之增加。
-
🍕
生活习惯:长期饮食不规律、肥胖,以及某些环境暴露也可能增加风险,不过这部分因素目前仍在研究中。高脂饮食与患癌相关性,在流行病学上有一定提示。
参考:La Vecchia, C. (2017). Ovarian cancer: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 26(1), 55-62.
需要注意,单一因素很少决定癌症发生。绝大多数患者都不是因为一个风险点导致。如果你家族里有类似病史,或者自己年纪偏大、生活习惯混乱,不妨做个风险评估,让自己的健康更有“底气”。
04 如何诊断:检查项目有哪些?
当身体出现腹部不适、体重改变,或者下肢浮肿等症状,如果医生怀疑卵巢肿瘤,会建议做一系列检查。这里说说几个常见检查方法,让大家心里更有谱:
- 超声波检测:这是最常用的初步筛查手段。医生会用探头轻轻扫过下腹部,观察卵巢大小和有无异常肿块。无痛、快捷,也没有辐射,需要的时候可以反复做。
- 肿瘤标志物血液检测:如CA125,有时会出现升高,帮助医生判断有无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但不是确诊的唯一标准。血检很方便,不必空腹,有结果也很快。
- CT或MRI扫描:如果需要更明确的信息,医生会让你做CT或磁共振,可以看清楚肿瘤的范围、与周围组织关系、有没有扩散。
- 病理活检:最终确诊主要依赖手术取样、病理学化验。如果遇到不典型病例,医生有时还要多次综合评估。
检查过程中,医生会根据你的实际情况逐步筛选环节。流程看似复杂,其实每一步都是为了让诊断更准确。如果发现异常,最好到有经验的正规医院,跟随专科医生指导,能省下很多不必要的担忧。
参考:Goff, B. A. (2012). Ovarian cancer: screening and early detectio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39(2), 211-218.
05 治疗方式:怎样应对卵巢恶性肿瘤?
一旦确诊卵巢恶性肿瘤,医生会根据具体分期和身体状况选择治疗方案。主流方法包括手术、化疗、部分患者可能用靶向药物。简单说,各方案就像“修理厂”里的工具箱,谁最合适用谁。
医生会根据个人体质、病情阶段定制方案。举例来讲,前面提到的62岁患者,在III期发现后接受了手术和化疗,辅助性用药帮助骨髓功能恢复,最终达到了病情好转顺利出院。说明即使确诊较晚,合理治疗仍有明显获益。
治疗过程中,保持积极心态,遵医嘱复查,能有效提高恢复率。如果你或家人刚确诊卵巢恶性肿瘤,建议集中精力配合医生,不要盲目寻求“秘方”或非主流方式。
参考:Torre, L. A., Trabert, B., DeSantis, C. E., et al. (2018). Ovarian cancer statistics, 2018.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68(4), 284-296.
- 手术治疗:常常需要切除卵巢、邻近组织甚至部分腹膜。如果发现较晚,可能要清理淋巴结等扩散部位。手术是首选方案,也是大多数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基础。
- 化学药物治疗:手术后,医生通常会根据分期安排几轮化疗,目的是清除残留异常细胞,提高治愈率。部分患者会有轻微的不适,比如恶心、脱发,但大多数副作用可以通过药物减轻。
- 靶向治疗:近年来,针对某些基因异常的患者,医生会选择靶向药物,专门阻断肿瘤细胞生长途径。这类药物副作用较轻,但不是每个人都适合。
医生会根据个人体质、病情阶段定制方案。举例来讲,前面提到的62岁患者,在III期发现后接受了手术和化疗,辅助性用药帮助骨髓功能恢复,最终达到了病情好转顺利出院。说明即使确诊较晚,合理治疗仍有明显获益。
治疗过程中,保持积极心态,遵医嘱复查,能有效提高恢复率。如果你或家人刚确诊卵巢恶性肿瘤,建议集中精力配合医生,不要盲目寻求“秘方”或非主流方式。
参考:Torre, L. A., Trabert, B., DeSantis, C. E., et al. (2018). Ovarian cancer statistics, 2018.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68(4), 284-296.
06 预防与日常管理:怎样保护卵巢健康?
- 🍎 饮食推荐:多吃新鲜蔬果、粗粮,比如西蓝花、胡萝卜、番茄,天然抗氧化物丰富,对细胞环境有好处;合理搭配鱼类、豆制品,每周可以安排2-3次,不必刻意,每顿饭加点就好。
- 💪 维持适宜体重:体重过重会增加女性荷尔蒙异常的几率,对卵巢也不够友好。适度运动,散步、骑车都行,每天半小时即可,没必要跑马拉松。
- 🔍 定期妇科检查:尤其是40岁后,每年至少做一次妇科B超、肿瘤标志物检查(如CA125),即使没有症状也建议安排。查得早,可以降低漏诊风险。
- 🙋♀️ 关注身体变化:比如腹痛反复、周期紊乱、体重莫名变化,不要一拖再拖。出现上述情况时可以选择正规医院的妇科或肿瘤科就诊,医生会根据需要安排后续检查。
简单来讲,保持均衡饮食、适度锻炼、规律作息、每年检查,是卵巢健康的“四大法宝”。不用对饮食挑得苛刻,也不必天天运动拼命。重要的是可以坚持,把好习惯化为自然。
参考: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Diet,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ncer: a Global Perspective. Continuous Update Project Expert Report 2018.
07 总结与行动建议
看完这些内容,或许你会觉得卵巢恶性肿瘤离自己很远,其实每一位女性、每个家庭都与它有关联。关键不是每天焦虑,而是从现在开始把简单习惯做好,了解自己的风险点,遇到身体变化及时询问医生。
卵巢健康管理,是一辈子的事,慢慢养成好习惯就很有帮助。如果你家里有妈妈、姐姐、女儿,建议偶尔关注她们的身体状况,不用特别紧张,但也不能完全忽略。有疑问就问医生,别等到问题严重再行动。
卵巢健康管理,是一辈子的事,慢慢养成好习惯就很有帮助。如果你家里有妈妈、姐姐、女儿,建议偶尔关注她们的身体状况,不用特别紧张,但也不能完全忽略。有疑问就问医生,别等到问题严重再行动。
英文参考文献
- Ahmed, M., & Rahman, N. (2018). Genetics of ovarian cancer. Best Practice & Research Clinical Obstetrics & Gynaecology, 48, 23-33.
- La Vecchia, C. (2017). Ovarian cancer: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 26(1), 55-62.
- Goff, B. A. (2012). Ovarian cancer: screening and early detectio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39(2), 211-218.
- Torre, L. A., Trabert, B., DeSantis, C. E., et al. (2018). Ovarian cancer statistics, 2018.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68(4), 284-296.
- 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2018). Diet,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ncer: a Global Perspective. Continuous Update Project Expert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