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肛周脓肿:认识、识别与科学应对

  • 158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肛周脓肿:认识、识别与科学应对封面图

肛周脓肿手术的椎管内麻醉科普:解密“精准无痛”背后的医学逻辑

 
肛周脓肿作为肛肠外科常见急症,因发病部位特殊、疼痛剧烈,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根治手段。而麻醉方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患者术中舒适度与术后恢复,其中椎管内麻醉凭借“精准阻滞痛觉、对全身影响小”的优势,成为肛周脓肿手术的主流麻醉方案。本文将从麻醉原理、适用场景、操作流程、术前准备、术中管理、术后恢复及安全保障等方面,全方位解读肛周脓肿手术中椎管内麻醉的核心知识,帮助患者及家属消除认知误区,从容面对治疗。
 
一、椎管内麻醉的核心原理:为何能让肛周“无痛”?
 
要理解椎管内麻醉为何适用于肛周脓肿手术,需先明确其医学原理——通过药物阻断特定神经传导,实现“痛觉消失但意识清醒”的局部麻醉效果。
 
1. 脊柱与神经的“解剖密码”
 
人体脊柱由33块椎骨组成,椎骨之间形成的椎管内包裹着脊髓和神经根。脊髓发出的神经根通过椎间孔穿出椎管,分为颈、胸、腰、骶四组,其中腰骶部神经根主要支配盆腔、会阴部及肛周区域。肛周脓肿手术的操作范围(肛门周围、直肠下段)正处于骶神经和部分腰神经的支配区域,这为椎管内麻醉的“精准阻滞”提供了解剖基础。
 
2. 麻醉药物的“阻断作用”
 
椎管内麻醉的核心是将局麻药物(如利多卡因、罗哌卡因)注入椎管内的特定间隙,药物会扩散并作用于神经根,阻断神经信号的传导:
 
- 痛觉信号被阻断:手术操作产生的疼痛刺激无法通过神经根传递至大脑,患者术中不会感到疼痛;
- 运动信号部分阻断:根据药物浓度和剂量,可能会暂时影响下肢肌肉的运动功能,导致下半身麻木、无法自主活动,但意识始终清醒;
- 交感神经受影响:可能引起血压轻微下降、心率减慢,这也是麻醉中需要密切监测的原因。
 
3. 与其他麻醉方式的对比:为何椎管内麻醉是优选?
 
肛周脓肿手术常用的麻醉方式包括局部浸润麻醉、椎管内麻醉和全身麻醉,三者差异显著:
 
- 局部浸润麻醉:仅在手术切口周围注射局麻药,操作简单但阻滞范围有限,对于深部脓肿或复杂手术(如肛周脓肿根治术、肛瘘挂线术),止痛效果不足,患者术中仍会感到明显疼痛;
- 全身麻醉:需通过静脉或吸入药物让患者失去意识,虽能完全止痛,但对呼吸、循环系统影响较大,术后苏醒时间长,且费用较高,仅适用于无法配合椎管内麻醉(如严重脊柱畸形、精神异常)的患者;
- 椎管内麻醉:兼顾“止痛效果确切”与“对全身影响小”的优势,能精准覆盖肛周及会阴部手术区域,患者术中意识清醒,术后恢复快,是绝大多数肛周脓肿手术的首选麻醉方式。
 
二、椎管内麻醉的两种主要类型:腰麻与硬膜外麻醉
 
针对肛周脓肿手术的特点,临床常用的椎管内麻醉分为腰麻(蛛网膜下腔麻醉) 和硬膜外麻醉,两者操作方式和效果略有不同,麻醉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腰硬联合麻醉)。
 
1. 腰麻:起效快、效果强的“精准方案”
 
腰麻是将局麻药注入椎管内的蛛网膜下腔(脊髓周围的脑脊液中),药物直接作用于脊髓和神经根,起效迅速且阻滞效果确切。
 
- 操作过程:
1. 患者取侧卧位,背部弯曲呈“虾米状”,暴露腰椎间隙(通常选择L3-L4或L4-L5间隙,此部位无脊髓,可避免损伤);
2. 麻醉医生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铺无菌巾,并用细针注射局部麻药,减轻穿刺时的疼痛;
3. 用专用腰穿针逐层刺入皮肤、皮下组织、棘间韧带、黄韧带,突破硬膜和蛛网膜后,会有“落空感”,此时抽出针芯,若见清澈脑脊液流出,说明穿刺成功;
4. 将配制好的局麻药(如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缓慢注入蛛网膜下腔,拔出穿刺针,用无菌敷料覆盖穿刺点;
5. 患者保持侧卧位5-10分钟,让药物充分扩散,随后转为平卧位,麻醉医生会用针刺皮肤的方式测试麻醉平面(即麻木范围),确保覆盖肛周及会阴部。
- 适用场景:适用于大多数肛周脓肿手术,尤其是单纯性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低位肛周脓肿根治术,手术时间通常在1-2小时内;
- 优势:起效快(注药后3-5分钟即可产生麻醉效果)、阻滞完善、止痛效果强,术中无需追加麻药;
- 不足:麻醉平面受药物浓度、注射速度影响较大,若平面过高可能引起血压下降、呼吸抑制;术后可能出现头痛(低颅压性头痛)。
 
2. 硬膜外麻醉:可控性强、术后可镇痛的“灵活方案”
 
硬膜外麻醉是将局麻药注入椎管内的硬膜外间隙(硬膜与椎管壁之间的潜在间隙),药物通过渗透作用阻滞神经根,麻醉平面和深度可通过追加药物灵活调整。
 
- 操作过程:
1. 体位与消毒步骤同腰麻,麻醉医生选择腰椎间隙(通常为L2-L3或L3-L4)进行穿刺;
2. 用硬膜外穿刺针逐层刺入,突破黄韧带后有“落空感”,此时通过注射器回抽,确认无脑脊液和血液后,将一根细软的硬膜外导管置入硬膜外间隙,拔出穿刺针,导管末端连接注射器或镇痛泵;
3. 经导管注入试验剂量的局麻药(约3-5ml),观察5-10分钟,确认无腰麻现象(如下肢迅速麻木)和毒性反应后,再注入足量局麻药;
4. 测试麻醉平面,若阻滞范围不足,可通过导管追加麻药,直至满足手术需求。
- 适用场景:适用于复杂或长时间的肛周脓肿手术,如高位肛周脓肿根治术、肛周脓肿合并肛瘘手术,也可用于术后镇痛;
- 优势:麻醉平面可控性强,可根据手术需要随时追加药物;术后可保留硬膜外导管,连接镇痛泵持续输注麻药,有效缓解术后疼痛;对循环系统影响较腰麻平缓,血压波动小;
- 不足:起效较慢(注药后15-20分钟起效),阻滞完善度不如腰麻,可能需要追加麻药;操作难度较腰麻大,穿刺失败率略高。
 
3. 腰硬联合麻醉:兼顾两者优势的“最优选择”
 
对于需要“快速起效”且“术后镇痛”的肛周脓肿患者,麻醉医生会选择腰硬联合麻醉——先进行腰麻穿刺,注入少量局麻药确保快速止痛,再置入硬膜外导管,便于术中追加麻药或术后持续镇痛。这种方式结合了腰麻“起效快、效果强”和硬膜外麻醉“可控性强、可术后镇痛”的优点,是目前复杂肛周脓肿手术的首选麻醉方案。
 
三、麻醉前准备:这些“细节”决定麻醉安全
 
椎管内麻醉并非“随时可做”,术前需要患者和医护人员共同完成一系列准备工作,确保麻醉和手术安全。
 
1. 术前评估:摸清身体“底线”
 
麻醉医生会在手术前1-2天进行术前访视,通过“问诊+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全面评估患者情况:
 
- 详细问诊:
- 既往病史: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友病、长期服用抗凝药)、脊柱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脊柱畸形)、感染性疾病(如流感、肺炎)?例如,凝血功能异常者进行椎管内麻醉可能导致硬膜外血肿,需提前停用抗凝药并纠正凝血功能;
- 过敏史:是否对局麻药(如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碘制剂或其他药物过敏?若有过敏史,需更换麻醉药物;
- 麻醉史与手术史:之前是否做过椎管内麻醉?是否出现过头痛、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是否做过肛肠手术或其他大手术?
- 生活习惯:是否吸烟、饮酒?是否有长期便秘或腹泻?这些可能影响术后恢复。
- 体格检查:
- 重点检查脊柱:观察脊柱是否有畸形、侧弯、外伤瘢痕或皮肤感染,触摸腰椎间隙是否清晰,判断穿刺可行性;
- 评估循环系统:测量血压、心率,听诊心脏,确保血压控制在160/100mmHg以下(高血压患者需提前用药控制);
- 检查穿刺部位皮肤:若穿刺点周围有红肿、疖肿等感染迹象,需推迟麻醉,避免感染扩散至椎管内。
- 辅助检查:
- 血常规:判断是否有贫血、感染(肛周脓肿患者常伴有白细胞升高,需评估感染严重程度);
- 凝血功能: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若凝血指标异常,禁止进行椎管内麻醉;
- 心电图:排除严重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心脏疾病;
- 肝肾功能:局麻药主要通过肝脏代谢、肾脏排泄,肝肾功能异常者需调整药物剂量。
 
2. 患者术前准备:这些“禁忌”必须遵守
 
为确保麻醉安全,患者需在术前严格遵守以下要求:
 
- 禁食禁水:椎管内麻醉虽不直接影响胃肠道,但术中若出现呕吐、反流,可能导致误吸(呕吐物吸入气管),引发窒息或肺炎。因此,术前6小时需禁食固体食物(如米饭、肉类),术前2小时需禁饮清水(包括饮料、牛奶);
- 停用特殊药物:长期服用抗凝药(如阿司匹林、华法林、氯吡格雷)的患者,需在术前5-7天停用,改用短效抗凝药(如低分子肝素)过渡,具体停药时间需遵医嘱;服用降压药、降糖药的患者,术前可少量饮水送服药物,避免血压、血糖波动;
- 个人卫生准备:术前一天需洗澡,重点清洁背部(穿刺部位)和肛周区域,减少感染风险;若肛周脓肿已破溃,需由护士进行局部清洁消毒;
- 心理准备:部分患者可能因手术部位特殊或对麻醉穿刺感到紧张,可提前与麻醉医生沟通,了解操作过程,缓解焦虑情绪;术中若有不适(如头晕、恶心),可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四、麻醉术中管理:麻醉医生的“全程守护”
 
很多患者以为“麻醉打完就没事了”,实则不然——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会全程守在患者身边,通过专业设备实时监测生命体征,调整麻醉状态,确保患者安全和手术顺利进行。
 
1. 核心监测项目:全方位“预警”
 
手术室配备多参数监护仪,实时监测以下关键指标:
 
- 循环系统:
- 血压:椎管内麻醉可能阻滞交感神经,导致血管扩张,引起血压下降(尤其是腰麻起效时)。若收缩压低于90mmHg,麻醉医生会立即给予升压药(如麻黄碱),并快速静脉补液,维持血压稳定;
- 心率:血压下降常伴随心率减慢,若心率低于50次/分钟,会注射阿托品提升心率;
- 血氧饱和度:通过手指夹式血氧仪监测,反映血液中氧气含量,正常应≥95%。若血氧下降,可能是呼吸抑制或气道不畅,需及时调整吸氧浓度或辅助呼吸。
- 呼吸系统:
- 呼吸频率:观察患者胸廓起伏,正常成人呼吸频率为12-20次/分钟。若麻醉平面过高(如超过T6),可能抑制呼吸肌,导致呼吸变浅、变慢,需立即面罩吸氧,必要时进行人工辅助呼吸;
- 呼吸深度:通过观察潮气量(每次呼吸吸入的气体量),确保患者通气充足,避免二氧化碳潴留。
- 麻醉平面与痛觉:
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会定期用针刺患者腹部、腿部皮肤,询问是否有痛感,确保麻醉平面始终覆盖手术区域。若患者感到疼痛,会通过硬膜外导管追加局麻药(硬膜外麻醉)或调整体位(腰麻),避免术中疼痛。
- 体温:
手术中患者暴露于低温环境,且输入的液体温度较低,容易出现体温下降(低于36℃),可能导致凝血功能障碍、麻醉苏醒延迟。麻醉医生会用暖风毯为患者保暖,必要时使用加温输液器,维持体温在正常范围。
 
2. 术中常见不适及处理:无需恐慌
 
椎管内麻醉术中,患者意识清醒,可能出现一些轻微不适,均有成熟的处理方案:
 
- 头晕、恶心:多因血压下降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或麻醉药物刺激胃肠道引起。麻醉医生会立即提升血压,给予止吐药(如昂丹司琼),并让患者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
- 下肢麻木、沉重感:这是麻醉起效的正常表现,说明神经阻滞成功,患者无需紧张,术后麻醉消退后会逐渐恢复;
- 紧张、焦虑:部分患者因手术部位暴露或听到手术器械声音感到不适,可与护士交流分散注意力,必要时麻醉医生会给予少量镇静药(如咪达唑仑),帮助患者放松。
 
五、麻醉术后恢复:从“麻木”到“康复”的关键环节
 
手术结束后,患者不会立即回病房,而是先被送到麻醉恢复室(PACU),由麻醉医生和护士进行术后监护,待生命体征稳定、麻醉效果逐渐消退后再送回病房。
 
1. 恢复室的“观察重点”
 
在恢复室,医护人员会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 生命体征:持续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确保各项指标稳定,无术后低血压、呼吸抑制等情况;
- 麻醉消退情况:观察患者下肢活动和感觉恢复情况,腰麻患者麻醉消退时间通常为4-6小时,硬膜外麻醉为6-8小时。若超过8小时仍未恢复感觉或活动,需警惕神经损伤,及时进行进一步检查;
- 穿刺点情况:检查背部穿刺点是否有出血、渗液,若有渗血需压迫止血,并用无菌敷料覆盖,防止感染;
- 术后疼痛:肛周脓肿术后疼痛较明显,若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且保留了导管,可通过镇痛泵持续输注麻药;若未保留导管,会给予口服或注射镇痛药(如布洛芬、曲马多),缓解疼痛。
 
2. 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应对措施
 
椎管内麻醉术后可能出现一些轻微并发症,多为暂时性,可通过对症处理缓解:
 
- 低颅压性头痛:
这是腰麻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约3%-5%,主要因穿刺时脑脊液漏出,导致颅内压力降低引起。表现为“坐起或站立时头痛加重,平卧后缓解”,常伴随头晕、恶心。
应对措施:术后去枕平卧6-8小时,避免过早抬头;大量饮用温开水或静脉补液(每日1500-2000ml),促进脑脊液生成;若头痛明显,可遵医嘱服用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或注射生理盐水补充脑脊液,通常3-5天内可恢复。
- 穿刺点疼痛或感染:
穿刺点可能出现轻微疼痛,一般2-3天内消退;若穿刺点皮肤发红、肿胀、有脓性分泌物,可能是感染,需及时更换敷料,口服抗生素(如头孢类药物),严重时需切开引流。
- 尿潴留:
椎管内麻醉会暂时抑制膀胱括约肌功能,导致患者术后无法自主排尿,表现为下腹胀痛、尿液无法排出。
应对措施:术后定时督促患者排尿,可通过听流水声、热敷下腹部诱导排尿;若排尿困难超过8小时,需进行导尿,留置导尿管1-2天,待膀胱功能恢复后拔除。
- 神经损伤:
罕见但需警惕,多因穿刺时损伤神经根,表现为下肢麻木、疼痛、感觉异常,多数为暂时性损伤,通过口服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理疗,数月内可自行恢复;永久性损伤发生率低于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