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肝硬化患者的麻醉管理与术中安全

  • 234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肝硬化患者的麻醉管理与术中安全封面图
肝硬化患者的麻醉管理与术中安全

01 | 肝硬化是什么?

生活中,肝硬化有时就像一个悄悄爬上的“慢性小麻烦”,它不是突然冒出来,而是肝脏长期受损后逐步形成的。一说到肝硬化,可能不少人会联想到黄疸或肚子胀,其实早期很多人身上基本没有特别明显的不适。简单来说,肝硬化是肝细胞反复受损、修复,最后导致肝组织变硬、失去原有的“弹性”,影响整个身体很多方面。因此,只要有肝硬化诊断,医学处理就会更加细致,尤其在麻醉和手术环节,需要格外小心。🍃

肝脏原本像工厂一样,负责代谢和解毒,一旦硬化,这个“工厂”就无法有效运作。肝硬化对身体不仅仅是影响肝脏本身,还可能牵连到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和凝血机制等,所以在手术麻醉时,安全隐患较普通人明显增多。

02 | 肝硬化有哪些症状?

  • 轻微信号:有些人一开始只偶尔感到疲乏,比方说晚上下班回家总想多坐一会儿,觉得自己没什么劲。但这些症状容易被忽视,因为生活压力或年龄原因也会让人觉得劳累。
  • 明显警示:随着病情发展,症状会变得持续和突出。比如脸色发黄、皮肤或眼白发黄、食欲变差,偶尔还会有腹胀或者肚子不舒服。有的患者会出现出血倾向,比如鼻腔出血、牙龈出血,或者身体容易青紫,这些都和凝血功能变弱有关。
  • 典型病例:像58岁女性这位患者,因“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门脉高压、血细胞减少”入院,曾经仅以“鼻出血”出现早期症状,直到检查发现肝硬化和脾肿大,才进一步治疗。这个例子说明,肝硬化不仅表现为内脏问题,有时会以出血或免疫异常开始。

这些症状其实提醒大家,如果发现自己或家人有疲劳、消化问题或出血迹象,要多加关注,尤其是有肝病史的朋友。

03 | 肝硬化是怎么发生的?

说起来,肝硬化是“慢工”造成的。其实肝脏很能忍,一开始受损时,身体感受并不明显,可长年累月叠加后问题就出来了。肝硬化形成主要因素有:

  • 长期饮酒:持续摄入酒精是最常见的风险。酒精会让肝细胞受损,就像工厂设备连续超负荷不用检修,最终“磨损”严重,组织变硬。
  • 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等慢性病毒感染,长期刺激会让肝细胞反复发炎修复,最终形成纤维化,变成肝硬化。据 Mayo Clinic(2018)数据显示,全球范围乙肝或丙肝相关肝硬化病例约占总患者的60%以上。
  • 代谢异常:部分人因脂肪代谢紊乱,肝脏内脂肪积聚,增加细胞损伤,慢慢演变成肝硬化(Berzigotti et al., 2016)。
  • 免疫异常及遗传因素:有些少见的自身免疫疾病或遗传性代谢病,也会累积肝脏损伤,让肝硬化提早来到身边。不过这些情况比例较低。
  • 环境暴露:长时间接触工业毒物、某些药物,也可能导致肝组织纤维化。

综上,肝硬化不是某一天突然爆发,很少有完全无由病发的情况。多数是上述长期因素共同作用下,肝脏逐步失去正常结构。

🌿 引用文献:Mayo Clinic. "Cirrhosis - Symptoms and causes", 2018; Berzigotti, A., et al. "Cirrhosis.", The Lancet, 2016.

04 | 肝硬化该做哪些检查?

平时没症状或者只有轻微不适时,最容易被忽略,但一旦开始明显症状,体检就非常关键。肝硬化的诊断一般分几个环节:

  • 肝功能化验:抽血检查可以看到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等重要项目。比如有肝硬化的患者,常见“转氨酶不高但胆红素略高、白蛋白偏低”。
  • 影像学检查:包括腹部B超、CT或MRI。影像学能看到肝组织变硬、肝脏和脾脏大小变化、静脉曲张等。例如上文58岁患者,CT提示肝硬化、脾肿大、门脉高压和静脉曲张。
  • 血常规及凝血功能:肝硬化常常伴随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凝血活动下降,出血风险上升。
  • 特殊情况:必要时还会查骨髓、免疫指标或遗传因素,通常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尤其是长期不明原因血细胞减少者。

总之,肝硬化检查不只是看肝脏,还要关注脾脏、血细胞和凝血功能,为后续麻醉和手术制定安全方案提供依据。🩺

05 | 肝硬化患者麻醉管理怎么做?

肝硬化手术难度确实更高,麻醉管理就像在微妙的“平衡游戏”中游走。由于肝脏受损,药物代谢变慢,容易出现药物滞留、毒性反应,而且肝硬化患者往往伴有血细胞减少和凝血障碍,术中“出血风险”被大大放大。

  • 药物选择:麻醉时会使用代谢负担较轻的药物,比如丙泊酚、瑞芬太尼等,避免使用对肝脏更依赖的药品。麻醉剂量也得减少,防止药物堆积带来的副作用。
  • 血液管理:像上文病例那样,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25×10⁹/L),术前需用升血小板、止血药物同步进行,麻醉师会密切监控凝血状态。
  • 监测和支持:术中会实时监测生命体征、氧饱和度、血压、呼吸等。动脉血气分析、肝肾功能、出入液量等也要紧密追踪,避免水电解质紊乱。
  • 个体化方案:麻醉医生通常会根据病情制定专属方案,减少药物种类,精细配比剂量,同时优化术后恢复计划。(参考:Wright, J.M.,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of the Patient with Cirrhosis", Anesthesiology Clinics, 2020)

所以,肝硬化患者进入手术室,麻醉管理不仅要求技术过关,更要“因人而异”,提前预判风险,才能真正保证手术安全和康复效果。

06 | 肝硬化的科学日常管理

平常生活里,肝硬化并非“绝症”,很多做法能帮助改善身体状态。例如饮食和规律就诊对于康复非常重要,但建议总是要正面引导,没有必要让自己的餐桌变得单调、压抑。不妨试试这些具体可行的方案:

  • 高蛋白食物——蛋白质对肝细胞修复很有帮助。平时可以多吃一些鸡蛋、瘦肉、鱼类,每餐搭配一些豆制品,有利于增强免疫力和维持正常体能。 推荐:早餐可以做个蛋花汤作为补充。
  • 新鲜蔬菜水果——蔬果富含维生素C和多种抗氧化物,能够减少肝脏负担、帮助体内解毒。比如番茄、橙子、小青菜、菠菜等,都适合肝硬化患者日常食用。 建议:每餐必有蔬菜,水果量适中。
  • 科学补水——肝硬化者有时容易出现水肿,但日常补水依旧重要。可以根据医生建议,合理安排每日饮水量,不要自行盲目控水。 例如,早晚各喝一杯温开水。
  • 定期复查——只要有肝硬化病史,建议每3~6个月到专业医院复查肝功能、血常规和腹部影像。这样可以及时调整药物和饮食方案。
  • 遵医嘱用药——部分肝硬化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护肝药物、维生素和升血小板药等,切勿自行停药换药。任何变化都应和医生沟通。
  • 平衡作息——充足睡眠、适度锻炼对恢复很有价值,如每天散步半小时即可,有利于提升新陈代谢和抵抗力。

其实,肝硬化管理不只是“忌口”那么简单,关键还是建立长期健康习惯,经常和医生沟通,身体有变化及时就诊。这样生活质量就能慢慢提升,手术安全性也会更高。

07 | 文献资料与引用

  • Mayo Clinic. (2018). Cirrhosis - Symptoms and causes. Available at: https://www.mayoclinic.org
  • Berzigotti, A., et al. (2016). Cirrhosis. The Lancet, 389(10076), 348-360.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6)00546-9
  • Wright, J.M. (2020).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of the Patient with Cirrhosis. Anesthesiology Clinics, 38(4), 697-712. https://doi.org/10.1016/j.anclin.2020.08.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