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结直肠癌:全面了解与应对策略

  • 440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结直肠癌:全面了解与应对策略封面图

结直肠癌:全面了解与应对策略

01 什么是结直肠癌?

很多人对结直肠癌的印象,往往停留在“年纪大才会得”或者“家族有病史才需要担心”。其实,这种疾病和我们的生活关联比想象中更紧密。简单来讲,结直肠癌是发生在大肠和直肠的恶性肿瘤,它起初可能只有一小团异常细胞,慢慢长大、扩散。不速之客般的癌细胞,常常在没有明显感觉的时候悄悄出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2020年全球新增结直肠癌病例超过190万,死亡超过93万,成为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参考文献: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从发展过程看,结直肠癌往往源于肠道内的息肉(小疙瘩),息肉本身多为良性,但一部分会逐渐变化成癌。癌症初期局限于肠壁,随着时间推移可能穿透肠壁,甚至转移到肝脏、肺等器官。这个过程有时很缓慢,所以定期检查才显得格外重要。年纪增加(尤其50岁以上)后发病风险显著升高——医学界认为这是岁月积累下的不正常细胞变化(Arnold et al., 2017)。不过,年轻人也偶有发病的情况,这提醒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02 如何识别结直肠癌的典型症状? 🩺

有时候身体的小变化容易被忽略,比如偶尔肚子有点不舒服,或者大便形状有些细。不过,持续性或者明显变化就值得留心了。结直肠癌的典型症状分别有轻微信号和明显警示两个阶段:

  • 1、早期:排便习惯偶尔改变,时痢时秘,有时大便比以前细一点。但持续时间短,容易和饮食变化混淆。
  • 2、明显阶段:便血,颜色有时是鲜红,有时暗褐;腹部长期隐痛或胀痛;体重在没有刻意减肥的情况下变轻;经常感到疲劳,没有什么力气。这些症状如果持续一两周甚至更久,尤其年龄在50岁以上,更要引起重视(Siegel et al., 2020)。
  • 3、长期慢性出血可能引起缺铁性贫血,比如皮肤发白,心慌易累,这属于比较进展期信号。

这里说一个真实案例:有位53岁的男性患者,因为腹痛和大便习惯异常,拖了两个月才就诊,后来发现已经是结直肠癌晚期(病例来源于参考资料)。这个例子说明,别把持续的肠道不适当作“小毛病”,及时就医才能争取更好的治疗机会。

要提醒大家的是,上述症状并不只属于结直肠癌,比如痔疮也可能出现便血。最重要的是,一旦症状持续或加重就需要到医院做详细检查,而不宜自我猜测或拖延。

03 为什么会得结直肠癌?机理与风险因素分析 🔬

说起来,结直肠癌的发生和许多因素相关,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得病。下面分几个方面说明:

  • 年龄因素:随年龄增长,肠道细胞积累损伤,身体“维修”功能变弱。全球数据表明,50岁以后风险快速升高(Arnold et al., 2017)。
  • 遗传易感性:家族中有结直肠癌患者,特别是父母、兄弟姐妹,则发病率大约提高2-3倍。有些遗传病(如林奇综合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会直接导致癌症风险大增(Gupta & Kalra, 2016)。
  • 个人病史:曾经长过肠道息肉,或者有慢性肠炎(如溃疡性结肠炎),患癌几率比普通人高。
  • 生活方式:喜欢吃大量加工肉制品(如香肠、腊肉)、很少吃蔬菜水果、长期缺乏运动、肥胖、吸烟喝酒过量,都是已被证实的高风险因素(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 环境与职业:极少部分与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有关,比如某些工厂特殊岗位,但普通人群主要还是和饮食、不运动相关。

这些风险都是“推力”,但并不是决定一切。很多人有上述因素但未必发病,有些人没家族史也可能患病。所以说,风险提示其实是提醒我们关注日常行为和身体变化,而不是简单归咎于遗传或年龄。

04 结直肠癌的主要诊断方法 👨‍⚕️

  • 肠镜检查:医生使用一根细长柔软的镜子深入肠道,可以直接看到息肉、溃疡或肿瘤。如果发现异常会取组织做活检,确认细胞是不是癌变。肠镜被公认是筛查效果最好的方法(Winawer et al., 1997)。
  • 粪便潜血测试:一种简单无创的方法,只需采集少量大便样本,检测是否有看不见的血迹。适用于初步筛查,但有异常还是建议进一步做肠镜。
  • 影像学检查:包括腹部CT、MRI,主要用于判断肿瘤范围和有无转移。对治疗方案选择有直接指导作用。
  • 分子检测:部分患者会做基因突变检测(如RAS/BRAF),用于选择药物类型,比如靶向治疗。

检查不是“走过场”,而是明确病情的关键环节。早期发现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晚期。现在医学建议50岁以上人群每5年做一次肠镜,有家族史或慢性肠炎者则提前并增加频率(Rex et al., 2017)。如果出现持续的便血腹痛、体重下降,任何年龄都应该及早咨询医生。

其实,检查过程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可怕。很多人因为害怕不适而迟迟不做,结果丧失了早期发现的机会。针对高风险人群,肠镜筛查已被认为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之一。

05 结直肠癌的治疗选择与实际流程 💊

  • 手术为主:早期结直肠癌通常以手术切除肿瘤为主,可能还要切除附近受影响的淋巴结。如果切除范围很大,有时还需要造口(在腹部做出口排便),但绝大多数可以恢复正常生活(Schrag et al., 2019)。
  • 化疗、靶向治疗:肿瘤较大或已经转移到肝、肺等部位,会结合药物治疗。现代化疗方案往往配合靶向药物,针对肿瘤的特定分子变化,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
  • 放疗:特别适用于直肠癌,手术前可以帮助缩小肿瘤,有时作为手术后的辅助治疗防复发。
  • 免疫治疗:对有特定基因特征(如MSI-H/dMMR)的病例,免疫药物有时能带来突破性疗效,但并非所有患者适合。
  • 支持性护理:管理病人情绪、营养补充、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医疗团队会包括肿瘤科、外科、营养、心理等多学科医生,制定个性化方案。

病例说明:前面提到的53岁男性患者,在确诊后接受了靶向和化学治疗,期间密切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治疗结束后需要定期复查。这个流程代表了目前实际临床路径,强调了复查和营养管理的重要性。

总体来说,无论何种治疗方案,都以最大程度控制肿瘤、改善生活质量为目标。医疗决策应尊重患者意愿,与医生充分沟通,每个人的方案会有微调,并非“一刀切”。

06 预防结直肠癌的实用方法 🥗

预防说起来很简单,其实关键是长期坚持良好习惯。具体怎么做?这里给几条切实可行的方法,只讲有益的方法,不涉及“少吃什么”之类的建议:

  • 新鲜蔬菜水果: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可以帮助肠道定期清理、减少息肉发生。建议每天至少保证400克左右,搭配颜色多样更好(Song & Garrett, 2021)。
  • 规律运动:每周累计150分钟及以上的中等强度活动(如快走、游泳),有助于控制肥胖,调节肠道免疫力。
  • 充足饮水:建议每日饮水量保持在1500-2000毫升,有助于肠道蠕动,预防便秘。
  • 低脂/高纤饮食:可以吃糙米、燕麦、豆类增加膳食纤维。粗粮对肠道是“小卫士”,饭菜里添点即可,无需过度改变口味。
  • 定期体检:建议40岁以后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肠道筛查,一般每5年做一次肠镜检查,有家族史或者慢性肠疾病者可增加频率。
  • 良好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减压,不仅对结直肠癌有益,也能帮助整体健康。

如果出现前面提到的持续便血、腹痛、体重下降等表现,无论年龄大小都不要拖,直接去正规医院消化内科或肛肠外科就诊。选择经验丰富、有肠镜检查能力的医疗机构,这样才能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总结一句,预防最重要的不是严苛控制,而是让健康习惯成为日常自然而然的选择。饮食多样化,适度运动,就像定期为身体做“检修”,守护好每一次肠道细胞的正常运行。

参考资料

  • Arnold, M., Sierra, M.S., Laversanne, M., et al. (2017). Global patterns and trends in colorect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Gut, 66(4), 683-691.
  • Gupta, S., & Kalra, S. (2016). Genetic predisposition and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2(35), 7996-8009.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Colorectal cancer.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olorectal-cancer.
  • Siegel, R.L., Miller, K.D., Fuchs, H.E., et al. (2020). Cancer statistics, 2020.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0(1), 7-30.
  • Winawer, S.J., Zauber, A.G., Fletcher, R.H., et al. (1997). Guidelines for colonoscopy surveillance after polypectomy: a consensus update by the US Multi-Society Task Force on Colorectal Cancer and the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Gastroenterology, 112(4), 1160-1176.
  • Rex, D.K., Boland, C.R., Dominitz, J.A., et al. (2017).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Recommendations for physicians and patients from the US Multi-Society Task Force on Colorectal Cancer.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112(7), 1016-1030.
  • Schrag, D., Weng, S., Brooks, G.A., et al. (2019). Patterns of treatment and outcomes in older adults with stage IV colorectal cancer.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37(23), 2068-2077.
  • Song, M., & Garrett, W.S. (2021). Diet, gut microbiota, and colorectal cancer: current evidence and future directions.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18, 741-7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