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赶紧了解乳腺恶性肿瘤(乳腺癌)的真相

  • 189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赶紧了解乳腺恶性肿瘤(乳腺癌)的真相封面图

赶紧了解乳腺恶性肿瘤(乳腺癌)的真相

提到乳腺癌,很多人会联想到中老年女性或家族遗传,但其实,这个“无声的访客”早已悄悄走进了更多普通人的生活。日常和朋友聊天,身边总能听到有人说起谁的体检有了问题,或是亲属确诊了乳腺肿块。有人可能觉得遥远,其实日常生活中普通的一次乳房肿块检测,就可能改变一个家庭的未来。那么,关于乳腺癌,我们究竟该知道些什么?其实了解它,比想象中简单多了。

01 什么是乳腺癌?

乳腺癌其实就是乳房里的某些细胞出了问题,不受控制地生长,最终形成肿块或者说是“肿瘤”。这些异常细胞能扩散到身体的其他地方,带来更严重的影响。据数据统计,2022年全世界约有230万名女性被诊断为乳腺癌,67万人因此失去生命。其中,中国每年都有超过30万人新发病例[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也就是说,乳腺癌其实比我们预想的更常见。

总体上看,乳腺癌主要出现在女性身上,但男性也有小概率患病(大约0.5%-1%)。大部分情况下,乳腺癌是源自乳腺的导管或者小叶部分,最初可能只是局部原位的异常细胞,随着时间发展便有机会扩散到其他组织。

随着年龄增加,乳腺癌风险会显著升高。中年和老年女性是主要的高发群体。

02 乳腺癌的信号:哪些症状要引起注意? 🔍

乳腺癌的表现很有“迷惑性”。有时轻微得像一天的疲劳,有时却变化明显。早期,它往往不声不响,不疼也没有太多异样。但当下面这些变化发生时,一定要提高警惕:

  • 🟠 乳房出现新肿块: 多数时候摸起来是比较硬、边界不够清楚的小包块,常常不疼。
  • 🟠 乳房形状改变: 包括某个角度开始有凹陷,或者两乳房突然变得不对称。
  • 🟠 皮肤或乳头异常: 皮肤像橙皮一样凹凸不平,或乳头出现溢液(尤其带血)。

有位73岁的女性患者,因为体检时发现乳房有肿块,后被确诊为乳腺恶性肿瘤。不过,她平时没有特别的不适,只是偶尔感觉乳房发紧。这个例子让我们明白:乳腺癌早期可能几乎察觉不到,只有细微“动静”。所以,无论年龄大小,出现上述任何一点变化,都该主动去医院检查,别等到疼痛或影响生活才行动。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有些早期乳腺癌患者甚至没有任何明显症状。这提醒我们,发现身体细小的变化也不应忽视。

03 为什么会发生乳腺癌?主要风险因素分析 🧬

乳腺癌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我们无法控制的,也有部分与生活习惯有关。这里简要拆解为三类,帮助大家理解其中的逻辑。

  • 遗传因素: 如果直系亲属(如母亲、姐妹)曾患乳腺癌,家族成员的风险会明显增加。大约15%的乳腺癌患者有家族病史。部分人携带BRCA1、BRCA2这类基因突变,是已知的高危基因,更易发展成乳腺癌[Mavaddat et al., 2019]
  • 激素与年龄变化: 女性在40岁以后,乳腺癌发病率迅速上升。早期初潮、较晚绝经、从未生育或初产年龄较晚,都会让乳腺长时间暴露在高激素水平环境中,增加风险。
  • 生活方式与外部暴露: 一些日常习惯,比如肥胖、缺乏运动、吸烟、长期酗酒、长期使用激素替代疗法(如绝经后激素),以及过度接触X射线、射线辐射,都会让乳腺细胞受损机会升高。

说起来,乳腺癌并不是只有某种特定的“高危人群”才会发生。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约有一半乳腺癌患者没有任何明显的高风险因素[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所以,不要因为没有家族病史或觉得生活健康就掉以轻心。

此外,男性虽然乳腺癌发病率低(约0.5%-1%),但绝不是“完全安全”。一旦乳房出现异常,也需要重视。

04 如何检测乳腺癌?常用检查与确诊流程 🩺

发现乳房有异常后,怎么确认是不是乳腺癌?这一步,很多人会感到紧张。实际上,确诊流程有条不紊,大致分三步:

  • 医生体检: 医生会检查乳房、乳头有无异常肿块、皮肤变化或淋巴结肿大,了解身体变化的第一步。
  • 影像学检查: 常见的有乳腺超声和钼靶X线(即乳腺X光摄影),帮助医生看清肿块位置和性质。部分年轻女性乳腺致密,超声比X光更适合。
  • 病理活检: 如有可疑病灶,会取一小块组织做显微镜观察,最终确定是不是乳腺恶性肿瘤。这一环节让误诊变得非常少见。

只有医生才能最终判断肿块性质,不要因为自摸到肿块就恐慌,但也不能放松疏忽检查。

简单来说,早发现、早确诊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如果出现前文提到的症状,或家族有乳腺癌史,最好每年都定期做相关检查。

05 得了乳腺癌,能怎么治?🍀

面对乳腺癌,医学界的治疗手段其实已经相当成熟。不同患者,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分型以及扩散情况,医生会给出个性化的治疗建议。主要方法包括三类:

  • 手术治疗: 包括切除肿瘤、部分乳腺,甚至全乳腺根治性摘除。部分患者还会切除腋下淋巴结,以降低转移概率。
  • 放疗与化疗: 手术后辅助杀灭残余异常细胞,减少复发概率。放疗侧重于局部,化疗能够影响全身微小转移灶。
  • 内分泌或靶向治疗: 针对肿瘤的分子类型(如激素受体表达、HER2阳性),选择对应药物(如“他莫昔芬”或“曲妥珠单抗”)。

目前主流指南强烈建议完成全疗程,治疗效果更好、并发症更少。部分患者可在专科多学科团队指导下进行联合诊疗,最大限度延长生存期、保持生活质量。

治疗路上也不可或缺心理关怀与康复训练。尤其完成治疗后,设法恢复体力、心情愉快,对患者未来健康同样重要。

06 生活中的防护措施:简单有效的乳腺癌预防

虽然乳腺癌发病机制很复杂,但积极的生活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下面这些方法,是现代医学反复验证过的有效“守护盾”:

  • 多吃新鲜蔬果: 比如西兰花、胡萝卜、菠菜中富含抗氧化成分,能帮助清除身体里的自由基。建议每天保证足量蔬菜、适当水果。
  • 定期运动: 规律的有氧锻炼,如快走、慢跑、游泳,每周累计150分钟左右,会降低激素水平异常带来的风险。
  • 保持适宜体重: 长期超重会让内分泌环境紊乱,增加乳腺组织受损机会。适合自己的BMI范围有好处。
  • 保证良好睡眠质量: 有研究显示,持续睡眠紊乱容易干扰体内激素循环,占据优势的异常细胞更易壮大。
  • 心理调整: 日常压力太大时要学会自我心理疏导,参加兴趣活动或倾诉,都能减少慢性紧张带来的影响。
  • 按时体检: 40岁以上女性建议每1-2年做乳腺筛查;家族有乳腺癌史的人应更早、更频繁检查。出现不明肿块要及时就医,选择正规、具备乳腺专科的医院为宜。

上述做法其实并不复杂,只要愿意付诸实践,长期坚持,都会有好处。不用急着一口气改变一切,可以从今天的一顿新鲜蔬菜、一次短途散步慢慢开始。只要迈出了第一步,身体就会悄悄发生变化。

乳腺癌并非洪水猛兽,也不是某些人的“专利”。了解它、识别它,然后用合适的办法去预防——其实这才是我们最该重视的态度。不用担心一时没做好什么,也别放大自己的焦虑。只要在力所能及的地方关注健康,定期体检,有任何疑问就问问医生,这就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好的守护。

如果你觉得这篇内容对生活有启发,不妨也分享给身边的人,一起守护我们的健康。

引用文献 References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 Breast cancer: Key facts and figure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breast-cancer
  2. Mavaddat, N., et al. (2019). Polygenic Risk Scores for Prediction of Breast Cancer and Breast Cancer Subtypes.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104(1), 21–34. https://www.cell.com/ajhg/fulltext/S0002-9297(18)30302-4
  3. Mayo Clinic. (2024). Breast cancer - Symptoms and causes. Mayo Clinic. Retrieved from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breast-cancer/symptoms-causes/syc-20352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