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了解浸润性导管癌:关心你的健康

  • 331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了解浸润性导管癌:关心你的健康封面图
了解浸润性导管癌:关心你的健康

01 浸润性导管癌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生活里,不少人都听过乳腺癌,但“浸润性导管癌”这个名字,多少让人有些陌生。其实,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简称IDC)是一种最常见的乳腺癌类型,占全部乳腺癌的大约70%-80%(Hudis et al., 2007)。也就是说,每当有人谈到“乳腺肿瘤”,大多数时候说的就是它。

简单来讲,浸润性导管癌是乳腺导管里的细胞异常增生,随后突破导管壁,进入相邻的组织。这种“穿越边界”是它的最大特点。初期时,身体外表可能没什么变化,所以早期发现尤为关键。别忽视身体的小信号,很多大问题都是慢慢发展出来的。
🧐 浸润性导管癌不等于绝症,大部分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后能获得长期生存。
文献参考:Hudis, C.A., Gianni, L. (2007).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an unmet medical need. The Oncologist, 12(suppl 1), 1-11.

02 浸润性导管癌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说起来,浸润性导管癌的早期并不容易察觉,但随着疾病进展,会有一些比较突出、难以忽视的症状表现:
  • 乳腺肿块:这往往是最直接的信号。很多女性是在洗澡或者偶尔摸到胸部时,发现“有个小硬块”。它通常单侧、边界不太清楚,有时会逐渐变大。
  • 乳头分泌物:比如不明原因的血性分泌,可以是警示信号。有时分泌物量不大,不容易被察觉。
  • 皮肤变化:肿块附近的皮肤可能出现凹陷、发红,甚至出现“橘皮样”质感。
  • 乳头位置变化:比如乳头内陷,相较于过去明显不同。
真实案例: “有位50岁的女性,最近无意间发现左乳皮肤有点凹陷,随后左乳出现了肿块,经检查诊断为浸润性导管癌,最终通过手术和药物治疗,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这些明显、持续的症状,是身体给你的“红灯提醒”。如果发现类似变化,别拖拉,抓紧就医,让专业医生做进一步评估。
👀 留心与过去不同的变化,不要掉以轻心。

03 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会得浸润性导管癌?其实,这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简单来说,这涉及遗传、荷尔蒙、生活环境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
  • 1. 遗传因素:直系亲属(如母亲、姐妹)患有乳腺癌,患病风险会增加一到两倍。部分人群携带BRCA1或BRCA2等基因突变,也属于高危人群。(Mavaddat et al., 2010)
  • 2. 年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尤其是50岁后风险逐渐升高。
  • 3. 雌激素暴露:长期的高雌激素环境(如早熟、晚绝经、未生育妇女)令乳腺组织长期处于活跃状态,诱发异常细胞增生。
  • 4. 生活方式:长期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体重超标、作息紊乱等,会令身体代谢更容易出现紊乱,间接促进细胞异常。
  • 5. 医学史:有乳腺良性疾病史、曾做过乳腺放疗的女性,风险也比平均水平高。
这说明,虽然一些风险难以改变,但调整生活习惯还是有帮助的。即便身体没有不适,具备上述风险的人,也建议定期筛查乳腺健康。
文献参考:Mavaddat, N., Antoniou, A.C., Easton, D.F., Pharoah, P.D. (2010). Genetics of 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s and risk prediction. Breast Cancer Res, 12(1):211.

04 如何进行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

没有哪一种检查可以单独诊断浸润性导管癌,通常需要几种工具联合来确认:
  • 乳腺超声:适合发现肿块的位置、大小和结构,尤其对于乳腺致密(年轻女性)准确率高。
  • 钼靶X线(乳腺钼靶片):主要发现较小肿块和钙化点,是中老年女性主要的筛查手段。
  • 组织活检:通过细针或粗针采集肿块组织,化验后确认细胞类型和分子特征。
  • 免疫组化:进一步检测激素受体(如ER、PR)和HER-2表达,以指导后续治疗。
检查流程一般是:先体格检查➡️影像检查➡️活检化验,逐步明确病情。如果在常规体检或自查中发现了肿块,不妨主动提出做乳腺影像检查,再根据医生建议决定是否加做活检。
🩺 发现异常后及时就医,配合医生做规范的检查,是抓住恢复健康的第一步。
参考:Senkus, E., Kyriakides, S., Penault-Llorca, F., et al. (2015). Primary breast cancer: ESMO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Annals of Oncology, 26(suppl 5), v8–v30.

05 浸润性导管癌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治疗浸润性导管癌的策略丰富,医生会根据具体分期、分子亚型和个人身体状况定制最合适的方案。总体来说,涵盖以下几类:
  • 手术治疗:绝大多数早期患者,首选是手术将肿瘤切除,包括保乳手术或乳腺全切。
  • 放疗:为避免术后肿瘤复发,常在手术后联合放射治疗。
  • 化疗:用于控制高风险或晚期病例,或肿瘤分子亚型为HER-2阳性、三阴性等治疗难度较高时。
  • 内分泌治疗:适用于雌激素受体阳性的肿瘤,通过药物降低激素水平,延缓复发。
  • 靶向治疗:如Herceptin等,适用于HER-2过表达型患者。
实际案例: “一位50岁的HER-2阳性、Ki-67高表达(高增殖指数)的患者,在手术后接受了化疗和靶向治疗,并用药物预防骨髓抑制,辅助内分泌治疗后病情获得控制。这个例子说明复合型治疗方案能让不少患者获得积极的生存结果。”
方案的复杂性不意味着沉重负担,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选择正规的医院,遵循专业医师指引,有助于最大程度提升治疗效果,减少复发风险。
💡 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自己的分期和亚型,有助于主动参与治疗决策。
Blichert-Toft, M., Axelsen, S.M. (2008). Current status of breast conserving therapy – Reassessment of the controversial aspects. Acta Oncologica, 47(4), 660-674.

06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管理乳腺健康?

健康的身体,靠的是日常一点点的积累。管理乳腺健康也一样,需要细水长流的好习惯。
  • 定期自查:每月选择一个固定时间,对照镜子检查双乳外观,触摸有无肿块或变化。发现皮肤出现凹陷、肿块、分泌物时,要主动及时就医。
  • 均衡饮食:新鲜水果和绿叶蔬菜有丰富的抗氧化物,有助于抵御异常细胞出现。全谷物可提供纤维,呵护新陈代谢(Plourde & Cunnane, 2007)。建议每天至少摄入两种或以上的蔬菜,搭配适量高质量蛋白。
  • 适量运动:每周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行或游泳)有益于体重管理和内分泌平衡。
  • 控制体重:过度肥胖与乳腺癌风险升高关系明确。适宜的体重管理,对乳腺健康大有好处。
  •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减少夜班及疲劳,可帮助激素水平保持稳定。
  • 主动体检:40岁以上建议每1-2年做一次乳腺影像学检查,即便没有不适,也建议跟家庭医生做乳腺评估。
生活方式调整,并不意味着“十全十美”,而是慢慢变得更健康即可。科学数据显示,早期乳腺癌通过积极治疗,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DeSantis et al., 2019)。
多和医生沟通,遇到疑问就问出来,别让疑虑积压心底。
🍎 健康不是一蹴而就的小目标,而是日积月累的坚持。
文献参考:Plourde, M., & Cunnane, S.C. (2007). Extremely high levels of n-3 fatty acids promote breast cancer preven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85(6), 1565-1567.
DeSantis, C.E., Ma, J., Gaudet, M.M., et al. (2019). Breast cancer statistics, 2019. CA Cancer J Clin, 69(6), 438-451.
主要参考文献
  1. Hudis, C.A., & Gianni, L. (2007).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an unmet medical need. The Oncologist, 12(suppl 1), 1-11.
  2. Mavaddat, N., Antoniou, A.C., Easton, D.F., & Pharoah, P.D. (2010). Genetics of 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s and risk prediction. Breast Cancer Research, 12(1), 211.
  3. Senkus, E., Kyriakides, S., Penault-Llorca, F., et al. (2015). Primary breast cancer: ESMO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Annals of Oncology, 26(suppl 5), v8–v30.
  4. Blichert-Toft, M., & Axelsen, S.M. (2008). Current status of breast conserving therapy – Reassessment of the controversial aspects. Acta Oncologica, 47(4), 660-674.
  5. Plourde, M., & Cunnane, S.C. (2007). Extremely high levels of n-3 fatty acids promote breast cancer preven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85(6), 1565-1567.
  6. DeSantis, C.E., Ma, J., Gaudet, M.M., et al. (2019). Breast cancer statistics, 2019. CA Cancer J Clin, 69(6), 438-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