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多发性骨髓瘤全方位健康科普指南

  • 219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多发性骨髓瘤全方位健康科普指南封面图

多发性骨髓瘤全方位健康科普指南

有时候,家里老人突然觉得浑身没劲,似乎连拎菜都觉得吃力,偶尔还喊腰疼,但一番检查又找不出大毛病。其实,像这种身体悄悄变得不舒服、却又说不上具体哪里异常的情况,有可能是多发性骨髓瘤在作怪。这个血液肿瘤不像感冒发烧一样容易被察觉,经常藏到最后才露出真面目。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很多人听说过却未必真正了解的骨髓“顽症”,以及如何正确应对。

01 什么是多发性骨髓瘤? 🧬

简单来说,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起源于骨髓中的浆细胞(免疫细胞小工厂)的血液肿瘤。这个“工厂”本该制造抗体帮我们对抗病菌,但一旦变异,扩增成“异常细胞军团”,就会开始“侵占”正常的造血空间,让健康细胞举步维艰,身体抵抗力也跟着大打折扣。

这种病在中国每年约有几十万人受到影响[1],以中老年人为主。和很多癌症相比,它的症状不那么“轰轰烈烈”,反而像悄悄渗透的“隐形敌人”,直到某天骨头痛、贫血或感染频发,才让人警觉。

02 哪些症状提醒要小心多发性骨髓瘤? 🚩

  • 容易疲劳、无力:
    刚开始可能只是偶尔觉得体力差,干点家务就想歇一歇,或是原本喜欢的活动提不起劲。要是持续时间一长,就得想想原因了。
  • 骨头反复地酸胀、疼痛:
    腰部、背部或肋骨位置不明原因的疼,换个姿势也缓解不了。尤其是夜里疼得翻来覆去,影响睡觉,这就要注意了。
  • 感染变频繁:
    感冒一次、两次还正常,但如果最近经常感染,不光呼吸道,尿路、皮肤也变得易感,这提示免疫系统已经有“漏洞”。
  • 贫血症状:
    脸色苍白、有点头晕、气短,走两步路心跳就快,很有可能是身体造血不畅。
  • 肾脏不适:
    出现尿少、泡沫尿,甚至身体莫名其妙出现浮肿,都是警示信号。

案例提醒:一位70岁女性,平时身体不错,最近总觉得背痛,精神也差了很多,和前段时间的化学治疗有关。这就提示我们,类似的症状不光是老了,而有可能是骨髓里的免疫细胞“变坏”了(见实际病例)。

03 为什么会得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的成因比较复杂,医学界到现在也没有百分百明确。不过主要有以下几类风险因素构成“推手”:

  1. 年龄因素:年龄越大,尤其是60岁以后,患多发性骨髓瘤的概率随之上升,主要因为细胞复制过程中的出错机会也变多了。
  2. 遗传与家族史:如果直系亲属得过类似肿瘤,风险会有所增加。有研究显示,骨髓瘤患者家族的发病率略高于普通人群[2]
  3. 免疫系统异常:比如长期慢性感染、免疫性疾病等,会让浆细胞更容易发生“叛变”。
  4. 职业和环境因素:和某些化学物质(如苯等有毒溶剂)打交道较多,风险也会相应提升。美国一项流行病研究发现,特定职业接触相关物质后骨髓瘤风险升高[3]
  5. 肥胖和生活习惯:肥胖、饮食结构不均衡、缺乏运动会影响代谢和免疫,长远来看增加患病机会。

这些因素多是相互交织的,实际生活中难以分割,但并不是有了这些风险就一定会患病,只是概率会多些,值得多关注身体其他信号。

04 如何确认是不是多发性骨髓瘤?🩺

确诊多发性骨髓瘤,不能只靠症状猜测,医生要靠一系列化验和检查来“找证据”:

  • 血液常规检查: 看看有没有贫血、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这是造血受影响的直接信号。
  • 血清蛋白和免疫球蛋白分析: 增多、减少或异常分布的免疫蛋白,会向医生“报告”浆细胞增殖情况。
  • 尿液分析: 检测有没有异常蛋白(Bence-Jones蛋白)、肾损伤表现。
  • 骨髓活检: 通过抽取骨髓(通常在髂骨位置),评估浆细胞占比和异常情况,是最终确认诊断的金标准。
  • 骨骼影像检查: 像X光、CT或MRI等,可以帮助发现骨骼受损、溶骨性病变的位置。

检查过程需要配合医生,不用恐慌。如果检测结果有疑点,建议到有血液科专业团队的正规医院“复核”,有助于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05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方式有哪些?💊

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方式越来越灵活,针对个体情况的调整也很常见。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化学治疗(化疗): 主要用药物抑制异常浆细胞生长,是基础治疗之一。
  2. 免疫调节剂和蛋白酶体抑制剂: 这类药物帮助控制“异常工厂”发展,近年来成为治疗骨髓瘤的核心药物。
  3. 糖皮质激素: 能抑制浆细胞增殖,常与其他治疗方法配合使用。
  4. 干细胞移植: 对于身体条件允许的患者(尤其是年龄较轻),可以通过移植健康的造血干细胞,加强造血功能。这需要评估相关指标和风险。
  5. 局部治疗: 包括放疗、骨强化药物,对控制骨病变和缓解疼痛很有帮助。
  6. 辅助用药: 比如钙剂(防止骨质疏松)、质子泵抑制剂(保护胃)、抗病毒药物(预防感染)等。某些患者还需“私人定制”管理方案,比如病例中的70岁女性,治疗就结合了免疫调节、抗病毒、补钙等多种药物,目的是防止并发症、降低治疗副作用。

目前多数方案可以带来显著的缓解,有些人能多年维持良好状态。治疗期间需要医生与患者密切沟通,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应对可能出现的新问题。

06 患病后的日常管理与营养建议 🍎

患上多发性骨髓瘤并不意味着生活一下子就失控,科学管理和一些好习惯能为身体“减负”,提高整体舒适度。

  • 吃得营养均衡:
    推荐多吃新鲜水果(如橙子、蓝莓),提供充足的维生素C,帮助免疫功能。🫐
    适量选择高钙食物(如牛奶、芝麻)、优质蛋白(如鸡蛋、鱼和豆腐),对骨骼和身体修复有好处。
  • 适度锻炼和休息:
    散步、太极或低强度伸展操,既不疲劳又能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提高体力。注意,身体虚弱或有骨痛时要及时跟医生沟通锻炼强度。
  • 规律作息: 良好的睡眠让身体更容易“回血”,免疫系统也能在休息中修复自己。
  • 定期随访: 跟随医生安排按时检查,便于随时发现新问题,早干预、早处理。
  • 心理互助: 和家人多沟通,保持心情平和,遇到不安时可以求助专业心理咨询。心态平稳能提升身体总体的抗病能力。

其实,多发性骨髓瘤的慢病管理并不难,只需要用心对待自己的身体,配合医疗团队,生活照样可以有序、舒适地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 Rajkumar, S. V. (2020). Multiple myeloma: 2020 update on diagnosis, risk-stra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 95(5), 548-567. https://doi.org/10.1002/ajh.25791
  2. Landgren, O., & Rajkumar, S. V. (2016). New developments in diagnosis, prognosis, and assessment of response in multiple myeloma.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34(29), 3601-3608. https://doi.org/10.1200/JCO.2016.69.0194
  3. Vangsted, A. J., Klausen, T. W., & Gimsing, P. (2011). Association between genetic variation in the NFKB1 gene and risk of multiple myeloma: a Danish case–control study. *BMC Cancer*, 11(1), 467. https://doi.org/10.1186/1471-2407-11-467
  4. Kumar, S. K., Callander, N. S., Hillengass, J., et al. (2021). NCCN Guidelines Insights: Multiple Myeloma, Version 3.2021.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19(1), 8-20. https://doi.org/10.6004/jnccn.2020.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