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卵巢癌:了解风险、症状与应对
01 什么是卵巢癌?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一位女性在繁忙的生活中,偶然发现自己最近腹部有些不舒服,但总觉得只是小问题。实际上,卵巢癌正是这样悄悄地溜进生活的“隐身客”。🔍
卵巢癌是一种发生在女性卵巢的恶性肿瘤。卵巢本是女性体内负责生产卵子的“工厂”,却可能因某些细胞异常而产生肿瘤。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提示,卵巢癌在全球女性肿瘤中逐年攀升,尤其在中年及老年阶段成为严重的健康威胁(Torre, L.A. et al., "Ovarian cancer statistics, 2018", CA Cancer J Clin, 2018)。
这个疾病的棘手之处在于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和普通的腹部不适、消化问题很难区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患者到医院时,已经处于较晚阶段。对女性健康来说,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关注的区域,也值得每个家庭留意。
02 如何识别卵巢癌的症状?
卵巢癌早期就像一只在身体深处活动的小猫,很安静,偶尔会出现轻微的腹胀或不规律的不适,往往让人难以察觉。到后来症状明显,才会“发出声音”。这里有几个需要特别留意的警示信号:
- 🌿 腹部持续胀痛:如果腹胀感明显,并且长时间无法缓解,已经不是普通消化问题。尤其是腹部逐渐膨隆,这时要及时就医。
- 😐 食欲减退:食欲随着腹胀一起下降,吃一点就觉得撑。这种感觉持续几周以上,可能是身体在向你发出信号。
- 💧 排尿次数增多或尿急:肿瘤压迫到膀胱,也会导致无论喝多少水都频繁跑厕所,有时还伴有不适。
来自临床的案例:一位中年女性,长期吸烟,作息不规律,近期腹胀加重、伴有腹部膨隆和排尿异常,影像学检查发现右附件有近10厘米肿块,专家通过腹腔积液中查见癌细胞,并确诊卵巢腺癌。她的食欲明显下降,几周内体重就减了许多。
其实,绝大多数卵巢癌患者都是在症状恶化后才就诊,而早期信号往往被习惯性忽视,所以,持续、明显的腹部症状、食欲变化,都值得及时关注。
03 卵巢癌的致病机制有哪些?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会得卵巢癌?”其实,背后的原因既有遗传,也有环境,还有生活习惯的影响。下面简单梳理一下核心因素:
- 🧬 遗传易感性:携带BRCA1或BRCA2基因突变的女性,患卵巢癌的风险可增加到普通人的10-20倍(Chen, S. et al., "BRCA mutations and ovarian cancer risk", JAMA, 2019)。不过,家族史不是全部,绝大部分卵巢癌患者其实没有明显的遗传线索。
- 💡 激素变化:雌激素水平长期偏高,也增加肿瘤形成的可能。长期使用雌激素补充剂或某些生育相关治疗,有时会影响细胞代谢过程。
- 🚬 环境及生活习惯:长期吸烟、作息不规律,是卵巢癌的风险因素之一。比如前面提到的临床案例,她有超过10年的吸烟史,说明环境和习惯与肿瘤发生确实密切相关。
- 📅 年龄:卵巢癌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年龄的自然增长会加重细胞损伤与修复压力。中老年阶段,细胞更新能力下降,异常增生的可能性提升。
研究表明,除了上述因素,长期便秘、慢性炎症等也可能和卵巢癌相关联(Webb, P.M., "Ovarian cancer risk factors",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17)。了解这些致病机制,有助于每个人对自身健康做出更清醒的评估。
04 卵巢癌的诊断流程是怎样的?
一旦感到身体有异,如何快速、准确地查出卵巢癌呢?下面几个步骤,是目前广泛采用的规范诊断流程:
- 🔬 超声波检查:腹部或经阴道B超可以定位卵巢肿块,判断肿瘤大小及是否伴有腹水,对早期发现非常重要。
- 🩸 肿瘤标志物CA-125检测:血清中CA-125水平升高,是卵巢癌的常用筛查指标。需要注意的是,CA-125不专属于卵巢癌,其他妇科疾病也可能升高,所以诊断时需综合考虑。
- 🖼️ 影像学检查:必要时可行CT、MRI辅助判别肿瘤范围、分期及有无转移。
- 🧪 病理诊断:对积液或肿块穿刺后可获得细胞学检验,通过免疫组化可进一步确认卵巢来源与肿瘤类型(比如WT-1和PAX-8阳性特征)。
如果影像学发现卵巢较大占位(如8-10厘米)、盆腔积液,通过病理和免疫标志物可以明确诊断,并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最好的办法是遇到不明腹部症状,先找靠谱的妇科或肿瘤专科医生,做专业检查与评估。
引用文献:Smith, S. et al. (2020). "Evaluation of diagnostic methods for ovarian cancer", The Lancet Oncology.
05 卵巢癌的治疗方案有哪些选择?
确诊卵巢癌后,通常有以下几种主要治疗方式,选择时需结合患者的分期、身体状况及期望效果,一定要和医生详细沟通。
- ✂️ 手术治疗:针对早期或局限性肿瘤,最常见的方案是“切除手术”,包括卵巢及可能受累组织的去除。对部分患者还能帮助确定肿瘤分期。
- 💊 化疗:紫杉醇和卡铂的联合方案是主流,通常需要6个周期。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骨痛、脚麻等副反应,对体力和生活质量有一定影响。
- 🚩 放疗:主要用于无法手术或化疗控制的进展期病例,或术后补充治疗,加强局部控制。
- 🎯 靶向治疗:针对BRCA基因突变或肿瘤细胞特殊表达的患者,新近发展了一些靶向药物,有望延缓疾病进展,具体需遵医嘱选择。
例如,前述中年女性患者,在化疗阶段出现了骨痛和神经病变症状,未能及时规范随访,肿瘤进展后建议靶向治疗,但因各种原因未继续。这个经验提醒我们,治疗过程中规律随访和动态调整方案非常重要。
引用文献:Moore, K., et al. (2021). "Ovarian cancer therapies: Current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Nat Rev Clin Oncol.
06 日常管理与生活指导
得了卵巢癌是不是生活就完全失控了?其实,用心管理,很多人依然能过得充实和有尊严。下面这些建议,适合卵巢癌患者,也适合需要预防的女性朋友。
- 🥗 均衡饮食,补充新鲜蔬果:新鲜蔬菜、水果富含抗氧化成分,有助于身体修复。建议每天三餐多样化,适量选择菠菜、西兰花等深绿色蔬菜。 (参考: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2018, "Diet and Cancer")
- 🧘 适度运动:适当的步行、瑜伽或温和的家务劳动,有助于提高体力,减少复发及并发症风险。每周150分钟左右较为理想。
- 🔄 定期体检:40岁以上女性、尤其有乳腺或妇科肿瘤家族史的人,建议每年做一次盆腔超声及肿瘤标志物筛查;发现腹部异常要优先去妇科或肿瘤专科。
- 🧡 心理健康:和亲友多交流,对抗焦虑,可考虑专业心理咨询,协助情绪管理。
饮食建议:比如:番茄 + 番茄红素 + 每天生食或煮食均可;坚果 + 不饱和脂肪 + 每周3-4次,适量即可。简单来说,丰富的天然食物和规律的生活习惯,是帮助身体恢复活力的好帮手。
对身体的每一处异常都保持敏感,遇到无法解释的腹部症状,别犹豫,行动起来,选择有经验的妇科肿瘤专科进行全面检查和咨询,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07 参考文献|真实数据支撑
-
Torre, L.A., Trabert, B., DeSantis, C.E., Miller, K.D., Samimi, G., Runowicz, C.D., Gaudet, M.M., Jemal, A., and Siegel, R.L. (2018). Ovarian cancer statistics, 2018.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68(4), 284-296.
(国际卵巢癌流行病学综述) - Chen, S., Parmigiani, G. (2019). BRCA Mutations and ovarian cancer risk. JAMA, 322(8), 745-746.
- Webb, P.M. (2017). Ovarian cancer risk factors. 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 26(2), 207-213.
- Moore, K., Colombo, N., Scambia, G., et al. (2021). Ovarian Cancer Therapies: Current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 18(12), 797-814.
- Smith, S., Johnson, L.N., et al. (2020). Evaluation of diagnostic methods for ovarian cancer. The Lancet Oncology, 21(12), 1629-1640.
- 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2018). Diet and Cancer. Revised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