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呼吸之间的救援:掌握哮喘急救方法

  • 553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呼吸之间的救援:掌握哮喘急救方法封面图

呼吸之间的救援:掌握哮喘急救方法

认识哮喘:这到底是什么病?

有些人从小就容易“咳喘”,一遇到换季、家里灰尘多,呼吸就不太顺畅。其实,哮喘并不少见——尤其在城市孩子和成年人中,它更像是生活路上的“不速之客”。简单来讲,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性呼吸道疾病,气道就像被频繁“挤压”的软管,时不时会出现狭窄,让空气来去受阻。😮‍💨

引发哮喘的因素不少,比如遗传、环境过敏源(如尘螨、花粉)、病毒感染、空气污染,或者是剧烈运动,都可能让“气道”变得异常敏感。人的身体状况、年龄和家族史也会影响哮喘发作的机会。不少研究表明,全球哮喘患病率逐年增加,尤其在青少年中愈发常见[1]

TIPS: 哮喘的典型表现通常始于童年,但任何年龄都有可能首次出现。

警惕早期信号:哮喘发作前的迹象

说起来,哮喘一开始并不容易被察觉。很多人会忽略一些轻微、偶尔发生的症状,直到突然严重发作才意识到问题。“例子:7岁的小明,最近换季时偶尔夜间咳嗽,跑步后常常胸口有轻微压迫感,却没引起家长重视。”

早期信号 具体表现
轻微咳嗽 多出现在夜间或清晨,尤其在运动后更明显
偶尔气短 大笑、剧烈活动后觉得呼吸略费劲
胸闷感 觉得胸口发紧,像被轻轻勒住一样
轻微喘息 呼气时能听到低声的“咻咻”声

这些小信号虽不剧烈,却是身体发出的“提示音”。经常出现在夜间、早晨或者剧烈运动后。如果家里有小朋友、老人出现上述情况,别忽略这些变化。

明确发作信号:这些状况得马上处理

  • 咳嗽不止:不是偶尔咳嗽,而是持续性的、带喘息的咳嗽。
  • 严重气喘:讲话都喘,行动稍微快点就感觉呼吸困难。
  • 胸闷加重:胸部像被重重的压住,呼吸困难。
  • 吸气时发出连续响声:外人也能听到呼吸时“咻咻咻”的声音。
  • 嘴唇发紫、面色苍白:缺氧的表现,说明气道受阻严重。

30岁的陈先生,有哮喘史,因阴雨天外出未带药物,半小时内出现持续喘息、胸闷发作,呼吸困难需立刻求助。这种情况千万别再等待,时间就是生命。

注意: 一旦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说话困难、面色发青,即使此前症状不严重,也应尽快采取急救措施,并马上就医。

哮喘急救药物:用对了很关键

很多朋友关心哮喘急性发作时,哪种药物最“靠谱”?其实,急救药物主要是速效支气管扩张剂,比如沙丁胺醇气雾剂(也叫“蓝色吸入器”)。这类药物能快速松弛气道周围的肌肉,让呼吸道瞬间变宽。

药物名称 主要作用 使用方法
沙丁胺醇 inhaler 迅速缓解气道收缩,改善气喘 一般每次1-2喷,按医生建议使用
特布他林雾化剂 舒张支气管,快速起效 需雾化吸入设备,在医院常用
布地奈德混悬液 缓解气道炎症(主要用于长期控制) 遵医嘱使用,急性发作时不作为唯一药物

很多人图省事直接口服药物,但在急救时,吸入型的药效来得更快也更直接。操作前要充分摇匀药筒,吸药时尽量深吸一口,含2秒再缓慢呼出。药物效果不好或症状未缓解,不要擅自重复加量,需立刻前往急诊。

实施急救:和时间赛跑的操作指南

  1. 让患者坐下,保持安静:不要强行平躺,也避免剧烈活动,让患者舒适坐姿,和缓呼吸。
  2. 快速使用急救药物:按照上面方式正确吸入,等待1-2分钟观察反应。
  3. 吸入后仍症状持续?可以间隔1分钟后重复一到两次。如果还不能缓解,要马上联系医院。
  4. 呼叫急救/准备送医:出现面色发紫、意识不清、不能说话时,应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20。
  5. 保持通风:开窗或去空气流通处,避免烟雾、刺激性气味。
别忘了: 急救越及时,预后越好。不少哮喘患者就是因为身边人会这些“救命动作”,成功化险为夷。

心理支持:发作时的“情绪防线”

急性发作时,除了身体不舒服,很多患者还有明显焦虑、恐慌。情绪紧张会让呼吸更困难,也可能影响急救效果。比如有的孩子,看到大人慌乱,自己哭了起来,反而容易让症状加重。

小建议:
  • 🤗 坚定且温和的陪伴,轻声安慰:“你呼吸慢点,没事的,我在这里。”
  • 🍃 轻按肩膀或手背,用实际动作传递安全感。
  • 避免大声呼喊或突然转移,营造安静的环境,减少外界干扰。

情绪的稳定是急救过程的重要一环,尤其对儿童和老年患者影响更明显。通常,患者感受到身旁人的冷静和信任,配合度也会明显提高。

平时防护秘诀:能做的,从生活里开始

很多人以为只有在发作时才重要。其实,哮喘的日常管理是减少急性发作的基础。只要生活中稍微用心,其实能避开不少“埋伏”。

推荐方法 说明
苹果 富含类黄酮,有助于减轻气道炎症。可作为每天的水果选择。
核桃、深海鱼 含有omega-3脂肪酸,有助于呼吸道健康。每周可以适量进食几次。
保湿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适当湿度有助减少刺激源。
定期复查 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肺功能测定,便于了解控制情况。
规律作息 保证充足睡眠、适度运动,加强身体抵抗力。
健康建议: 如果长期出现晨起咳嗽或活动后气喘,建议咨询呼吸专科医生,进行详细评估。有哮喘病史的家庭成员,也可以提前准备急救吸入器,以备不时之需。

参考文献

  1.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2023). 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https://ginasthma.org/
  2. Reddel, H. K., Taylor, D. R., Bateman, E. D., et al. (2009). An Official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 Statement: Asthma Control and Exacerba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180(1), 59-99.
  3. Guilbert, T. W., & Bacharier, L. B. (2022). Patient adherence in asthma.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150(4), 937-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