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阻生齿:拔除的必要性与健康影响全解析

  • 315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阻生齿:拔除的必要性与健康影响全解析封面图

阻生齿:拔除的必要性与健康影响

01 什么是阻生齿?

和朋友聊口腔健康时,偶尔会听到关于“阻生齿”的困扰。其实,这说的就是那些在成年后还藏在牙龈里不肯出来的智齿或者其他牙齿。简单来说,阻生齿就是指牙齿由于空间不够、方向不对,无法正常长出来,最后被牙龈或者骨头“卡”住,只能偷偷躲在牙床下。这类牙齿平时可能毫无动静,有时候偶尔带来轻微的不适,比如嘴角附近偶尔有点肿胀、吃硬东西时有一点点隐约的不舒服,容易被误以为是“上火”或者普通的牙龈不适。
大部分情况下,如果阻生齿位置不合适,它不会参与正常的咀嚼,反而像“隐藏的小障碍”,随时有机会捣乱,给口腔健康埋下隐患。

02 阻生齿带来的健康信号 🚦

  • 持续性不适:王先生,28岁,男,几个月前开始下颌后方反复隐隐作痛,疼痛持续且晚上明显影响睡眠,最后确诊为下颌阻生齿伴感染。这种症状和普通牙痛区别比较大,更容易发作且反复。
  • 局部肿胀、炎症:部分人发现自己刷牙时后面一直“出血”,用舌头舔隐隐有硬块,尤其是智齿区。严重时,肿胀甚至影响张嘴和进食。
  • 牙龈反复感染:女性患者小彤29岁,智齿区域反复鼓包,每遇冷热刺激、清洁不彻底就反复肿痛,吃完饭需要用牙签清理,这些都是阻生齿发出的“警示信号”。
  • 邻牙疼痛甚至松动:阻生齿顶着前面的牙齿引发邻牙疼痛,甚至有移位或松动的风险,并不是单独“自己难受”。
📝 小提示:如果后牙长时间有持续肿胀、疼痛或者刷牙出血,不要一味补牙、吃消炎药,阻生齿有可能是元凶。

03 阻生齿为何会成为健康隐患?

  • 卫生死角:阻生齿常常长在牙列最末端,与邻牙之间形成“夹缝地带”,这里容易积存食物残渣,就算勤刷牙也很难彻底清理干净。
  • 诱发感染:研究显示,阻生齿相关的智齿冠周炎,是20-35岁年轻人中最常见的口腔感染之一(Yamalik et al., 2008)。这些感染不仅仅局限于牙龈本身,还会侵犯邻近组织,引发口腔、面颊肿胀,严重时可形成脓肿。
  • 影响咬合与邻牙健康:由于生长方向异常,阻生齿有时顶住前面的牙齿,导致其移位、咬合紊乱,长期压迫甚至影响邻牙神经或根部,继发牙齿松动、龋坏。
  • 慢性病变积累:一项队列研究指出,长期有阻生齿滞留者,邻牙患龋率和牙周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同龄人(McArdle & Renton, 2012)。
😮 这说明,阻生齿不只是吃饭“碍事”,还可能带来一连串难以觉察的慢性口腔问题。

04 拔除阻生齿的理由与注意事项

场景 适合拔除 观察为主
频繁牙龈肿痛 ✔️(多数感染已发作)
邻牙已有破坏或病变 ✔️(影响已扩散)
完全埋伏、无症状 ✔️(按期复查)
因空间紧张引发牙列拥挤 ✔️

拔除阻生齿最常见的目的不仅是缓解疼痛,更重要的是给附近的牙齿“减负”,防止进一步受损,还有助于消除细菌滋生的死角,避免长期反复发炎。
当然,部分阻生齿并不会立刻发作,如果没有明显不适也可以定期观察。说起来,每个人牙颌结构不同,拔除的决定需要专业医生综合判断。

05 拔除阻生齿的过程与可能出现的风险

  • 局部麻醉操作为主:目前多数阻生齿拔除都采用局部麻醉,患者不会感到疼痛,大约半小时内可完成。特殊情况下可能会用镇静或者全麻。
  • 术后常见的不适:术后1~3天,部分人会出现轻度肿胀、嘴巴张合有点困难,个别体质者会有淤青。少数情况下,出血或者感染可能概率略高(Nunn et al., 2013)。
  • 术后护理:遵医嘱常规冰敷、保持口腔清洁,配合简单漱口,有助于更快恢复。饮食以流质、软质为主,避免用力咬合拔牙部位。
  • 并发症警惕:极少数人可能出现“干槽症”、感染扩散、临近神经暂时麻木。医生通常会在手术前作出相应说明。
💡 术前如有心脏病、血液病史、抗凝药服用等,应主动和医生沟通,特殊体质更需提前说明。

06 如何判断需不需要拔除阻生齿?

简单来讲,每年检查口腔,顺便做牙齿X光片,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X光片能清楚显示阻生齿深度、方向及与邻牙的关系。
有位32岁的年轻女性,平时没有明显不适,偶尔牙床肿胀,常规检查发现下颌智齿横向顶住前面的牙,尚未出现痛苦,但医生建议尽早拔除,避免迟后出现疼痛、邻牙感染。这说明,有些阻生齿虽然当下没什么表现,但从影像学检查已经看出发展风险——提前处理比“临阵磨枪”效果好许多。

📅 定期检查,不仅仅是看牙表面,影像学评估非常关键。

07 阻生齿拔除后的护理与恢复建议 🌱

  • 饮食建议:术后优先选择蛋羹、粥、酸奶等软质食物,有助于口腔伤口愈合。
  • 清洁方式:饭后用漱口水温和清洁,避免用力刷牙或刺激创口部位。
  • 复查安排:根据医生建议,术后一周内复诊观察创面恢复情况。
  • 日常口腔健康:即使不拔牙,平时也应每天仔细刷牙,牙线、冲牙器都很有帮助。
🦷 友情提醒:有些人恢复较快,但体质不同别和别人比。恢复期间避免剧烈运动、少吸烟饮酒,更有助于恢复顺利。

08 吃什么更有助于拔牙后恢复?

食物 功效 建议吃法
酸奶 提升身体免疫力,有助于减轻炎症 可常温饮用,避免冰冷刺激
煮蛋羹 蛋白丰富,有利组织修复 蒸嫩后温热食用
南瓜粥 富含β-胡萝卜素,助于黏膜恢复 煮烂食用,温和入口
香蕉 能量高、质地软,可减少咀嚼压力 可切片直接吃,也能拌入粥中
🍵 建议拔牙后2-3天内以流食、软食为主,逐步恢复至正常饮食,避免吃太热或辛辣的食物。

09 温和总结:口腔健康在每一天

阻生齿问题或许让人头疼,但只要平时多关注牙齿变化,主动筛查,遇到不适及时就医,大部分都能得到妥善处理。说到底,每一颗牙齿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功能小助手”。
别忘了定期口腔检查,美味和健康可以兼得。用科学的方式呵护牙齿,未来吃喝才能都顺畅。

参考文献

  1. Yamalik, N., Bozkaya, S., Kose, T., & Ozbilen, A. (2008).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evaluation of cases with pericoronitis and impacted third molars. Quintessence International, 39(10), 811-818.
  2. McArdle, L. W., & Renton, T. F. (2012). Distal cervical caries in mandibular second molars: an emerging problem associated with impacted third molars. British Dental Journal, 213(6), E15.
  3. Nunn, J. H., Welbury, R. R., Gordon, P. H., & Kernohan, D. C. (2013). Morbidity associated with the removal of mandibular third molars: a clinical and microbiological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42(4), 534-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