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当牙齿不再坚固:揭开牙周炎与牙齿松动的秘密

  • 181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当牙齿不再坚固:揭开牙周炎与牙齿松动的秘密封面图

当牙齿不再坚固:揭开牙周炎与牙齿松动的秘密

01 牙周炎是什么?每天可能都在身边的小麻烦

吃热干面时,偶尔牙龈有点发胀、刷牙出点血,不少人只是随手吐掉,但是这些细微不适,可能正是牙周炎的开场白。牙周炎其实就是牙齿根部的“地基”——牙周组织生了炎症。这不像虫牙那样直接钻心痛,反而容易被忽视,却会慢慢侵蚀牙齿稳固的“底座”。
牙周炎属于慢性疾病,多表现为牙龈肿胀、偶尔出点血或者口气发酸,日常并未影响吃饭。可一旦时间拖长了,可能悄悄引发牙槽骨流失(也就是牙根周围的骨头变薄),导致牙齿松动。研究显示,35-44岁中国成年人牙周炎患病率超过80%[1],这说明它真的就在我们身边。
Tip:牙周炎早期真的不会很疼痛,容易与“上火”混淆,所以常被轻视。

02 牙周炎的表现:那些肉眼可见的警示信号

一位52岁的女士,最近发现牙齿之间开始缝隙变大,吃饭夹菜后容易残渣卡住,刷牙时也经常流血、口气不太清新,细看发现牙齿好像还有轻微移位。这其实是牙周炎进入“明显阶段”的典型信号。
下面用表格分清轻微与严重的区别,简单对比参考:
阶段常见表现
早期牙龈偶尔出血、轻度肿胀、不适但不痛
进展期刷牙经常流血、牙缝变大、牙齿移位、口臭
严重期牙齿松动、明显移位、牙龈萎缩明显
🔎出现牙齿动摇、食物容易塞到牙缝、牙龈持续出血等,一定不要等待,应尽早去口腔科系统评估。

03 牙周炎背后的推手:为什么会得病?

说起来,牙周炎背后的“幕后推手”其实有不少。口腔里的细菌,尤其是牙菌斑(贴在牙齿表面的软垢),是最直接的元凶。持续没好好刷牙、牙缝里积了许多食物残渣,细菌逐渐积聚,久而久之就会刺激牙龈,引发炎症。
  • 1. 口腔清洁不到位:每天任务太多、晚上偷懒没刷牙,都是滋生牙菌斑的好时机。菌斑不停分泌毒素,时间一长就成了“顽固牙结石”。
  • 2. 吸烟:长期吸烟者牙周炎发生率高2-3倍。研究发现,吸烟影响牙龈血液供应和免疫反应,让炎症更难消退[2]
  • 3. 遗传体质/糖尿病:有的人天生牙周组织抵抗力差,比如家里长辈早年掉牙,自己中年后要更小心;糖尿病人群因高血糖影响免疫,更容易牙周炎。
实际上,美国CDC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的牙周炎风险增加1.5-2倍[3]。这提示我们,如果本身有慢性疾病或家族史,更应该重点留心牙周健康。
🙌 只有搞清楚这些原因,才能真正做好针对性的预防。

04 牙齿松动的机制:从“根”上解读稳固的秘密

很多人以为牙齿被牙龈包着就很牢固,其实牙齿的“地基”靠牙周膜和牙槽骨。如果牙周炎持续发展,微生物毒素会破坏这里的细胞,造成骨头流失。牙齿就像房子地基塌陷那样逐渐松动。
例如,一位45岁的男士,拖延数年后下门牙出现松动甚至咀嚼困难,最终经牙科拍片发现牙槽骨已有明显吸收,就是患牙周炎后长期未干预导致的。
📌 牙周炎造成牙齿松动属于“结构性损伤”,光刷牙已无法逆转,需要正规牙科干预。

05 预防:生活中怎么把牢“地基”?

其实,日常生活中能做的有不少。最核心的无非三点——认真清洁、饮食得当、定期检查。下表给大家看得更直观:
方法为什么有用建议
正确刷牙 减少牙菌斑积聚 建议早晚+睡前刷牙2-3分钟;用牙线清理牙缝
多吃高纤维蔬菜(水萝卜、芹菜) 物理摩擦清理牙面,补充维C帮助牙龈 每天1-2种,换着吃,餐后咀嚼
定期洗牙 清理牙石和深层菌斑 成年人建议每6-12个月一次
📅 建议:即便自觉刷牙认真,也不要忽略半年-一年洗牙的必要性。
什么情况下要及时就医?
  • 刷牙总是流血
  • 牙齿轻轻一推就有晃动
  • 口腔异味持续存在
上述任一情况都建议尽快找专业牙科医生做系统检查。

06 正规治疗有哪些?做对了能改善

发现牙周炎、牙齿松动后不要慌张。现代牙科治疗已经可以让大多数早中期患者恢复到比较理想的状态。治疗的主要方案包括:
  • 深层洁治:去除牙结石、深处菌斑,对牙根表面进行精细处理(英文称SRP, Scaling and Root Planing[4]),帮助炎症牙龈恢复。
  • 药物辅助:如局部用含氯己定消毒液,或特殊情况下选用口服抗生素(由医生判断)。
  • 重症牙周手术:如牙槽骨流失较多、牙龈萎缩明显时,部分病人需行牙周翻瓣手术帮助恢复。
🦷 只有规范治疗并坚持复查,大部分牙齿松动都能显著改善。

主要参考文献

  1. Sun X, He W, Wang Y, et al. Oral Health Status in Chinese Adults: Findings From the 4th National Oral Health Epidemiological Survey. Chin J Dent Res, 2018; 21(4):231-242.
  2. Tomar, S. L., & Asma, S. (2000). Smoking-attributable periodontitis in the United States: findings from NHANES III. Journal of periodontology, 71(5), 743-751. https://doi.org/10.1902/jop.2000.71.5.743
  3. Chapple, I. L. C., & Genco, R. (2013). Diabetes and periodontal diseases: consensus report of the Joint EFP/AAP Workshop. Journal of clinical periodontology, 40, S106-S112.
  4. Teles, F. P., & Teles, F. R. (2009). Antimicrobial agents used in the control of periodontal biofilms: effective adjuncts to mechanical therapy?. Brazilian oral research, 23, 3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