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全面认识肺癌:症状识别、致病机制、诊断与治疗管理

  • 82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全面认识肺癌:症状识别、致病机制、诊断与治疗管理封面图

全面认识肺癌:症状识别、致病机制、诊断与治疗管理

01 什么是肺癌?

外面天气转冷,街角咖啡店里人们聊着健康问题。有时,肺癌这个词会突然出现在谈话间,还带着一些不安。其实,肺癌就是肺里的异常细胞“扎堆”生长,逐渐变成恶性肿瘤。它不是一下子让人感觉到,而是在肺的气管或深处组织,慢慢地扩展。

简单来讲,肺癌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NSCLC占大多数,约85%(Icon Cancer Centre Singapore, 2019);SCLC进展更快但少见,约15%。有些来自肺泡,有些在气管周围。要注意,肺癌和其它部位扩散来的肿瘤不同,只有肺内原发才叫肺癌。它的发展往往较慢,初期很难察觉。

肺癌可能悄悄潜伏多年,容易被忽视。直到某些明显症状出现,才让人不得不正视它的存在。所以,提高对肺癌的认识,能帮助我们在日常中多一分警觉。

02 肺癌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 持续性咳嗽: 一开始可能只是偶尔咳嗽,持续时间较短;但如果一个月都没见好转,应该引起重视。
  • 咳血: 咳嗽时带有血丝,这种现象不常见,但一旦出现往往预示着异常。
  • 呼吸急促: 上楼梯或快步走时呼吸费力,甚至日常活动都觉得喘不过气。
  • 胸部疼痛: 有些人在深呼吸、咳嗽或者活动时,感觉胸口有刺痛或憋闷。
  • 不明疲劳: 有些患者长期感觉没有力气,哪怕只是简单做家务都吃力。
  • 局部浮肿: 肺部肿瘤可能压迫血管,导致面部或颈部肿胀(SVC综合征)。

有位45岁的男士诊断出低分化腺癌。他曾起初只是轻微咳嗽,并没有过敏史,体型偏瘦。等到咳嗽变得频繁,带有血丝,呼吸也急促,才决定去医院。经过影像和基因检测后,属于EGFR突变型。当时他才意识到,看似普通的咳嗽其实是肺部异常细胞的征兆。这个例子提醒我们,持续咳嗽或者胸痛千万别等闲视之。

说起来,每项症状单独看都可能像普通感冒,但持续、加重的信号值得警惕。⚠️当然,不是有了这些就一定是肺癌,但“拖着不管”本身就潜藏风险。

03 肺癌的致病机制是什么?

肺癌的发生其实离不开几个核心机制。最直接的,是吸烟。研究显示,吸烟者肺癌风险比非吸烟者高约15-30倍(U.S. Cancer Statistics, CDC, 2020)。烟雾中的有害物质,会刺激肺部细胞不断发生DNA突变,最终产生不正常的肿瘤组织。这也是为什么“戒烟难,但风险更大”,许多人未觉已受影响。

除了吸烟,二手烟暴露也是诱因之一。有研究发现,生活在吸烟者身边,患癌风险增加20%-30%。另外,办公楼或老旧建筑的石棉、氡等有毒气体,都是潜在的“隐形杀手”💨。长期接触这类物质,会让肺部细胞发生不可逆的变化。

有些人问,遗传会影响吗?答案是:罕见但存在(Genetics Home Reference, 2019)。尤其某些肺癌病例,带有遗传易感基因,家族史明显时要特别关注。此外,年龄也是一个因素。超过60岁,肺部细胞因长期氧化,容易积累突变,风险明显升高。

简单来说,吸烟和环境危害叠加在一起,构成了肺癌的高风险背景。遗传和年龄属于“加分项”。但具体到个人,风险层级因生活习惯、职业环境、遗传因素共同决定。
🔬不过,机制复杂不代表不可控,认识这些机理,有助于我们科学判断风险等级。

04 如何诊断肺癌?

一旦出现异常症状,最好的办法是及时到专业机构做检查。目前,肺癌诊断多靠影像学和病理检测。首选的是胸部CT扫描,可以清楚显示肺部肿块大小和位置,有时候医生会用增强CT提高判断的准确度。

若CT结果显示可疑病灶,下一步就是组织活检。医生取一点组织,送检实验室,通过显微镜和免疫组化染色,判断肿瘤类型和分化程度(比如Ki-67增殖指数、TTF-1等标记)。免疫组化检查就像“给肿瘤做身份确认”,可以区分细胞的性质,为治疗提供指导意见。

其实,现在很多肺癌还会做基因检测,比如EGFR、ALK等突变。如果是EGFR突变型,可能用靶向药物治疗。这和传统化疗不同,属于“精准医疗”范畴。像上文提到的那位患者,正是通过基因检测明确治疗方向,初期病情得到较好控制。

总体来说,肺癌诊断流程包括初筛、影像学、组织活检和分子检测。整个过程虽然复杂,但是医生会一步步讲清楚。遇到相关检查,不妨放轻松,积极沟通,总比拖延不查来得安全。

05 肺癌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治疗肺癌是个“组合拳”,根据分期、类型来选方案。早期肺癌,有机会直接手术切除肿瘤。局部晚期和转移期,则常用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靶向治疗专门针对带有基因突变的患者,比如EGFR突变型,会用专门的分子药物,目标精准,副作用相对较小。

传统化疗有时出现“骨髓抑制”等副作用,比如粒细胞减少、感染风险增加。针对这些情况,医生会调整药物剂量、补充支持疗法。上文病例就是因此调整方案后耐受性改善。化疗和放疗多用于肿瘤扩散或体表无法手术时,虽然副作用明显,但组合用药可以减少不良反应。

当病情出现进展(医学上叫PD,即疾病进展),医生会根据最新检查结果评估疗效是否需要转换。例如上述患者,末次影像学检查发现病灶增大,治疗方案随之调整,加入抗肿瘤药物和支持治疗。

总体来看,治疗目标是缩小肿瘤、减轻症状,提高生存率。无论是哪种方案,都需要定期评估。选择方式要与医生充分沟通,根据个人体质、病理分型和家族史制定方案。

06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管理肺癌?

患者确诊后,很多人关心“怎么办?”🍲。最实用的建议是坚持定期检查和复查,如影像评估、血常规、肝肾功能监测,不仅能发现复发信号,也能提前调整治疗方向。一般来说,主治医生会提前安排时间表,建议患者不要随意中断。

饮食方面,推荐多吃富含优质蛋白和抗氧化物的食物。例如,鸡蛋可以补充蛋白质,有益免疫恢复,每天早餐加入1个;西兰花富含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有助于抵抗氧化压力,可以蒸、炒或凉拌;新鲜的橙子、蓝莓是优质抗氧化来源,有助于细胞修复。多饮水,保证体液平衡,也能减轻化疗带来的口腔不适。

管理肺癌,除了身体还要顾及心理。与专业心理师沟通,加入患者支持组织,有利于缓解压力和孤独。研究指出,规律锻炼、呼吸训练和社交活动能显著改善生活质量(Smith et al., 2017, 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

日常生活中,也要警惕治疗相关的并发症。举例来说,粒细胞缺乏容易导致感染,需注意个人清洁,减少去人多密集场所。如果出现发热、寒战或持续不适,应及时联系医护人员,不宜自行用药。

最后,不管是哪种治疗或预防方案,坚持健康生活习惯、科学饮食和规律复查,都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肺癌不易根治,但做好日常管理,可以让患者获得更好的身体状态和心理支持。

07 文献参考

  • Icon Cancer Centre Singapore. (2019). Lung Cancer Types & Stages. Retrieved from Icon Cancer Centre Singapore.
  • U.S. Cancer Statistics. (2020). CDC Lung Cancer Data.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Retrieved from CDC.gov.
  • Genetics Home Reference. (2019). Lung Cancer - genetic factor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Retrieved from NIH Genetics Reference.
  • Smith, E.M., et al. (2017). Exercis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Lung Cancer Patients. 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 12(7), 1234-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