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溃疡性结肠炎:护理要点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
01 什么是溃疡性结肠炎?——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慢性小麻烦" 🚩
很多人第一次听说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时,都没想到它竟然能像个不速之客,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说起来,这其实是一类慢性的肠道疾病,主要发生在结肠和直肠里。它的来临往往不是突如其来,反倒像室友总在闹小脾气——有一阵没啥事,突然又捣点小乱,让人无法完全忽略。
溃疡性结肠炎的本质,是肠道黏膜因为免疫异常持续发炎,肠壁上可能形成溃疡。目前还没有发现确定的单一"元凶",但遗传、环境、肠道微生物等多种因素混在一起,才引发了这种疾病(Ungaro et al., 2017)。
02 溃疡性结肠炎的"信号灯":症状与诊断方法
早期的溃疡性结肠炎有时真不容易察觉。有些人出现的仅仅是偶尔腹泻、轻微腹部不适,或是大便中出现一点点黏液。就像城市道路的黄灯,容易被忽略。
症状类型 | 常见表现 | 举例 |
---|---|---|
早期 | 偶尔腹泻、便中黏液 | 年轻女性王女士(28岁)最近一周偶有腹泻,大便中带些透明黏液,没有严重腹痛 |
加重期 | 持续腹泻、便血、腹痛明显 | 中年男子陈先生(41岁),每天腹泻三四次,偶有鲜血,体力下降明显 |
诊断溃疡性结肠炎,一般要靠一系列专门检查。比如说,医生会建议做结肠镜检查,观察肠道内黏膜有没有充血、溃疡,还会取一些组织活检做化验。此外,血常规、粪便隐血实验等也很常用。
其实,及时识别这些症状和做必要的检查,是减少后续麻烦的有效方法(Kornbluth & Sachar, 2010)。
03 为什么会得溃疡性结肠炎?
很多患者都会问:"为啥会轮到我?" 实际上,溃疡性结肠炎的确切原因到现在也没彻底搞清楚,但有几点被医学界公认(Ungaro et al., 2017;Loftus, 2004):
- 遗传:如果直系亲属里有人得过这个病,患病风险明显增高。有研究显示,一级亲属发病率约高出普通人4-10倍。
- 免疫系统异常:简单来说,身体本来的"保护部队"突然对肠道黏膜开了"误伤",导致长期炎症。
- 环境因素:城市生活、饮食西化、压力大、少运动,这些与溃疡性结肠炎有关。
- 肠道菌群失调:有的人肠道微生物结构发生了异常变化,这也是发病的一个热议方向。
04 饮食如何调整,有益改善消化?
饮食调理是溃疡性结肠炎护理中的"幕后功臣"。不过,相比列出一堆"禁忌",更实用的是分享哪些饮食正面有帮助——
食物类型 | 具体功效 | 食用建议 |
---|---|---|
燕麦粥 | 丰富可溶性膳食纤维,易消化 | 早餐加入温水冲煮,空腹也能接受 |
熟南瓜泥 | 含有果胶,有助肠道黏膜修复 | 主餐后适当添加一小碗 |
低脂酸奶 | 补充益生菌,维护肠道微生态 | 下午加餐吃一杯,选择原味无糖款 |
蒸鱼 | 优质蛋白,消化负担小 | 建议去骨后切片,少油清蒸 |
05 心理关怀为何重要?——不只是肠子的事
长期肠道疾病,容易让患者情绪起波动,甚至有时会陷入焦虑、轻度抑郁。这不仅仅是"心理素质差",更和病情变化、反复发作、社交受限等有很大关系(Sajadinejad et al., 2012)。
- 正视情绪变化:比如有位35岁的工程师宋先生,发病后经常担心工作受影响,压力变大,晚上睡不好,这种状态并不罕见。
- 支持很关键:家里人多些理解,朋友偶尔主动问候,都能让患者感到被需要、被接纳。
- 心理疏导手段:适当参与患者支持小组,多和医生、心理咨询师沟通。可以尝试写日记、定期运动等方式减压。
06 药物治疗需要注意什么?
药物治疗是溃疡性结肠炎护理的主力。不同患者、不同阶段,药物会有所调整。用药过程中有几个要点——
- 按时按量服药:别自行减量、漏服。有位42岁的女性患者,曾因觉得病情"好多了"就擅自中断药物,结果病情很快反复,更加难受。
- 定期监测副作用:如应用激素类药物,应关注有无面部浮肿、情绪波动等变化;使用免疫抑制剂者,需要定时验血检查。
- 药物种类与护理:
- 氨基水杨酸类(如美沙拉嗪)——最常见基础用药
- 糖皮质激素——短期控制急性发作
- 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适用于难治性或复发性病例
07 生活方式怎么调整?小细节见大健康
日常生活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小习惯,其实能帮不少忙。这里总结几点,更实用的护理配合建议:
- 规律作息:睡得好,肠道才有时间"修复"。避免熬夜,保持每天同一时间上床和起床。
- 运动适度:每天快走半小时、做做拉伸运动,可以增强体质,减少疲劳,对肠道有帮助(Ng et al., 2019)。
- 与医生多沟通:病情有波动,及时反馈,无论是饮食不适还是药物不耐受,都不要"憋着回家"。
- 家庭合作:家人的理解和陪伴,对缓解情绪、遵守饮食很关键。
参考文献
- Ungaro, R., Mehandru, S., Allen, P. B., Peyrin-Biroulet, L., & Colombel, J. F. (2017). Ulcerative colitis. The Lancet, 389(10080), 1756-1770.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6)32126-2
- Kornbluth, A., & Sachar, D. B. (2010). Ulcerative colitis practice guidelines in adults: American College of Gastroenterology, Practice Parameters Committe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105(3), 501-523. https://doi.org/10.1038/ajg.2009.727
- Loftus, E. V. Jr. (2004). Clinical epidemiology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cidence, prevalence,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Gastroenterology, 126(6), 1504-1517. https://doi.org/10.1053/j.gastro.2004.01.063
- Sajadinejad, M. S., Asgari, K., Molavi, H., Kalantari, M., & Adibi, P. (2012). Psychological issues in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n overview. Gastroenter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12, 486067. https://doi.org/10.1155/2012/486067
- Ng, S. C., Lam, Y. T., & Tsoi, K. K. (2019).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 The effectiveness of exercise on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49(1), 1-13. https://doi.org/10.1111/apt.15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