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小心脏,大问题: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全知道

  • 97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小心脏,大问题: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全知道封面图

小心脏,大问题: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全知道

01 新生儿的心脏,为什么需要特别关注?

下午探望朋友刚出生的宝宝,婴儿床前时常会有家长低头关注宝宝呼吸是否均匀。小小的人儿,大多数时间安静乖巧,于是不少新手爸妈总担心,宝宝心脏健康到底有没有问题?其实绝大多数新生儿都健康成长,不过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CHD)并不罕见。科学数据显示,每千名新生儿中,约有8-10个孩子会有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van der Linde, D. et al., 2011)。
特别是刚出生的宝宝,他们自己不会表达不适,即使有异常,也可能很隐蔽。这时候,早期筛查就显得特别重要。

02 先天性心脏病到底是什么?

先天性心脏病,就是宝宝在妈妈肚子里发育时,心脏某些部位没有正常形成或闭合,导致生下来时心脏结构就出现了异常。简单来说,就是心脏像一套精密的“小机器”,一旦任何一个零件没有装好,都会影响血液循环,给身体带来小麻烦。

📝 常见类型举例:
  • 室间隔缺损: 心脏左右“房间”间隔有个洞,血液会混合。
  • 动脉导管未闭: 正常胎儿期连接主动脉与肺动脉的小通道出生后未闭合。
  • 法洛四联症: 心脏有四处结构异常,影响血液携氧能力。
类型 特点
室间隔缺损 心脏有异常小孔,轻则仅有杂音,重则出现“喘憋”
动脉导管未闭 肺部负担加重,可能因活动快累
法洛四联症 嘴唇和指甲偶尔青紫,活动后加重

实际上,大多数轻微缺损在新生儿阶段并无明显症状,个别类型如果漏诊,等到孩子大一点才表现出来,治疗起来难度会增加。

03 隐藏的“早期线索”有哪些?

有一位出生刚满4天的女孩,平时吃奶挺好,但有时呼吸稍微急促,家长觉得是“新生儿吃奶太着急”,其实这已经是早期信号之一。

👀 轻微但值得关注的表现:
  • 吃奶时偶尔喘不过气
  • 哭闹后呼吸略快
  • 手脚温度偏凉
  • 偶然出现嘴唇发紫

上述情况容易被误以为是“新生儿调整期”。但如果发现宝宝与同龄孩子相比总感觉精神头不足,吸奶力不强,别忽视这些隐约的变化。及早进行筛查,就是给宝宝多一份保障。

04 明显症状和警示信号

6天大的男婴,连续几次吃奶时出现持续气促、脸色苍白,而且在安静时也很难恢复。检查发现患有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这个例子提醒我们,有些症状只是偶发,但一旦表现为持续明显的异常,就必须高度警惕。

  • 吃奶时似乎特别费力,吃几口就要停
  • 脸、嘴唇或指甲反复发紫
  • 安静状态下也看起来很喘或爱出汗
  • 体重增长缓慢,长时间不达标

如果遇到类似表现,一定要及时就医,哪怕只是怀疑。早发现,早治疗,能极大改善孩子的预后情况。

05 为什么会发生先天性心脏病?

许多家长关心:“我怀孕时很注意饮食,为何孩子还是这种情况?”实际上,先天性心脏病和遗传、发育、外界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

致病机理 简要说明
遗传因素 父母有心脏病史,风险略升高(Jenkins, K.J. et al., 2007)
怀孕早期病毒感染 如风疹等病毒可影响胎儿心脏发育
孕期滥用药物 某些药物会干扰胎儿正常发育
环境因素 高龄孕妇、暴露于空气污染、放射线等相关性较高

研究认为,大多数轻—中度的心脏结构异常其实发生率很低,不同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风险各有差异(Blue, 2016)。这说明,虽然不能完全避免,做好产检与必要筛查依然很有帮助。

06 新生儿心脏病筛查都查什么?

很多家长第一次听说“心脏病筛查”,其实这已经是新生儿健康评估的重要部分。主要分为两类:脉搏血氧饱和度测定超声心动图

新生儿筛查方法一览:
方法 操作流程 优缺点
脉搏血氧饱和度 用仪器夹住脚趾/手指检测血氧 简单、无痛、筛查范围广,但详细度较低
超声心动图 用探头扫描宝宝胸部,成像心脏结构 结果准确,可查多类型心脏异常,但需专科医生操作

正常筛查如果通过,95%以上可初步排除严重先天性心脏病。出现异常信号时,会建议转至儿科心脏专科做进一步检查。

07 筛查异常怎么办?筛查结果怎么看?

部分医院筛查结果会显示“可疑/异常”,此时家长容易慌张。其实,早期筛查的主要目标是尽早发现潜在风险,并不等于宝宝一定有严重心脏问题。

解读流程示意:
  • 筛查通过: 不代表100%无病,有疑问仍可复查。
  • 筛查异常: 需要转诊专科(如小儿心脏中心),完善超声等进一步检查。
  • 诊断后管理: 根据医生建议决定随访、药物或手术治疗。

行动建议:筛查结果出来后,无论怎样,请保留报告,及时与儿科医生沟通。测不准或“假阳性”也有可能发生,所以没必要过度担心。

08 预防和日常管理怎么做?

虽然目前医学还不能彻底避免所有先天性心脏病,不过科学预防和管理非常重要。其实,从孕前、孕期到出生后,都有一些实用办法可以降低风险。

  • 孕期补充叶酸: 帮助胎儿心脏和神经系统发育,建议孕前及孕早期开始补充。
  • 适量摄入绿叶蔬菜: 提供丰富叶酸和微量营养素,每天变换种类食用。
  • 动物肝脏适量: 含有丰富维生素A,适当食用有益(不宜过量)。
  • 规律产检: 定期进行胎儿结构超声筛查,发现异常便于及早干预。
  • 新生儿筛查不过时: 出生24-72小时内完成血氧和心脏超声检查,利于早期识别。
出现下列情况时建议及时就医:
  • 宝宝嘴唇反复发紫,或吃奶总是异常费劲
  • 宝宝体重连续两周几乎没有增长
  • 家族有先心病史,想咨询更详细的筛查办法

09 新进展、新希望:科技如何改变筛查?

医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给家长和医生带来新希望。现在有的医院已开始尝试智能心音分析人工智能辅助超声识别等新技术,有望提高筛查准确率并节省人工成本。

未来可期: 研究人员已在探索基因筛查与大数据风险预测,希望更早识别存在风险的胎儿。这些创新工具不会替代医生,但将成为医生和家长的有益助手(Topol, E.J., 2019)。

对于家有新生儿的家庭来说,科学的早筛查、合理的随访、有温度的关怀,就是给孩子健康成长多加一道“安全阀”。不必过度焦虑,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参考文献

  1. van der Linde, D., Konings, E.E.M., Slager, M.A., Witsenburg, M., Helbing, W.A., Takkenberg, J.J.M., & Roos-Hesselink, J.W. (2011). Birth prevalence of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worldwid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58(21), 2241–2247. https://doi.org/10.1016/j.jacc.2011.08.025
  2. Jenkins, K.J., Correa, A., Feinstein, J.A. et al. (2007). Noninherited risk factors and congenital cardiovascular defects: current knowledge: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Young. Circulation, 115(23), 2995–3014. https://doi.org/10.1161/CIRCULATIONAHA.106.183216
  3. Blue, G.M., Kirk, E.P., Sholler, G.F., Harvey, R.P., & Winlaw, D.S. (2016).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recent advances in molecular genetics and discovery. Circulation Research, 118(4), 700–715. https://doi.org/10.1161/CIRCRESAHA.115.307122
  4. Topol, E.J. (2019). High-performance medicine: the convergence of huma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Nature Medicine, 25(1), 44-56.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18-0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