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胃恶性肿瘤:识别、诊断与预防

  • 19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胃恶性肿瘤:识别、诊断与预防封面图

胃恶性肿瘤:识别、诊断与预防

有些小不适,常被当作消化不好或熬夜、饮食不规律带来的反应。但其实,身体给的细微信号值得我们用心感受。一位朋友在体检时发现“胃有点问题”,本以为只是慢性胃炎,结果进一步检查后,才知道胃部的变化比想象中要复杂。胃恶性肿瘤正在悄悄袭来,还是要早一些警觉才好。

01 什么是胃恶性肿瘤?

胃恶性肿瘤,说白了就是胃部出现了异常细胞的聚集,这些细胞不像正常细胞那样“守规矩”。它们会生长、扩散,对正常组织造成损伤。最常见的胃部恶性肿瘤,其实就是胃癌。虽然名字听起来让人害怕,但如果能早发现、早诊断和及时治疗,许多人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都能明显改善。

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胃癌是第5大常见恶性肿瘤,也是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Smyth et al., 2020)。在中国,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排在前列,尤其是中老年男性更要小心。

别把胃部的不适总归咎于“吃辣了”或“压力大”,实际上,这可能与健康风险紧密相关。

02 胃部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 🚩

  • 上腹部不适:不是剧烈疼痛,而是一种持续性胀胀的、沉沉的感觉。简单来讲,好像一直有点闷闷的不自在。
  • 食欲减退:食量逐渐变小,明明没吃多少,却觉得很撑,偶尔还突然对平时爱吃的菜没兴趣。
  • 体重下降:不是因为锻炼或节食,体重悄悄滑下去而自己没有特别察觉。
  • 偶尔消化不良:饭后反胃、泛酸,或是时不时有点恶心,却没有明确诱因。
  • 乏力或轻微贫血:总感觉精力跟不上,皮肤稍微发白。

上述这些信号如果持续一段时间,不要仅依赖自我调理。胃部出现的小问题,有时候正是身体给的善意提醒。

案例提示: 有位57岁男性,最初只是经常觉得肚子涨、没胃口,也没大发烧或剧烈疼痛。直到体重明显下降并就诊检查,才被确诊为胃恶性肿瘤。
这个例子说明:持续性的胃部不适、不明原因的消瘦,不一定只是“肠胃不好”。

03 为什么会得胃恶性肿瘤?

  • 幽门螺杆菌感染: 说起来,胃部细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像个“不速之客”。长期携带容易引起慢性胃炎和黏膜损伤,是胃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Charalampakis et al., 2018)。
  • 慢性胃炎: 如果长年有慢性胃炎或反复胃溃疡,胃黏膜容易反复受损,细胞修复的过程中出点“小差错”,慢慢就可能发展成癌变区域。
  • 高盐饮食: 长期吃得太咸会伤胃黏膜,增加癌变的机率。日本研究显示,在高盐膳食人群中,胃癌风险上升明显(D’Elia et al., 2012)。
  • 食物过度加工: 喜欢腌菜、熏烧食品,里头的一些亚硝酸盐对胃有刺激作用,也容易让异常细胞产生。
  • 年龄增长、家族遗传: 年纪越大,细胞修复能力下降,癌症机会随之增加。有些家庭成员多发,也容易让警惕性降低。

除了饮食、细菌感染,吸烟、长期饮酒也是公认的高风险因素。这里的共同点是:胃黏膜一直受到刺激,修复时“出错”的概率就增加了。

这类改变多是慢性的,“日积月累”才让胃部细胞朝不健康方向发展。预防措施应从改善日常习惯做起,但这里不展开,后面章节会具体说。

04 医生常用的胃部检查方法 👨‍⚕️

  1. 内镜检查: 就像用一根“细细的管子”深入胃内观察,能直接看清有没有可疑部位,还能顺手取下一小块组织——这就是所谓的活检。
  2. 活检病理: 取下的组织在显微镜下分析,能最终确诊是不是恶性肿瘤。
  3. 影像学(CT、MRI等): 用来了解肿瘤的大小、深浅、是否扩散到其他器官(比如肝脏、淋巴结)。

简单来说,只要有持续不适,医生会根据具体表现制定个性化的检查程序。比如前面提到的那位患者,正是胃镜加活检和影像学联合判断,才确定了肿瘤的类型和分期。

建议40岁以后定期做胃部检查,一般2年一次比较合适。尤其有慢性胃炎、胃溃疡病史,别等症状明显才重视。

05 治疗选择是怎样的?

  • 外科手术: 早期胃癌首选方法,就是把异常组织“切除”。许多病人在术后恢复较好。
  • 化学治疗: 用药物来阻断异常细胞生长。部分患者适合手术前后辅助用药,也有化疗联合其他手段获得较好效果。
  • 免疫治疗: 近年新型疗法,通过激活身体的免疫系统来对抗异常组织,部分晚期肿瘤病人可以尝试。
  • 放射治疗: 特殊情况可用射线控制肿瘤生长,但离主流治疗稍远。

选择哪种方法,与肿瘤分期相关。例如,前述57岁男性因合并肝转移、基础疾病较多,只能采取免疫和维持性化疗。这个例子提醒我们:"一旦肿瘤发展较晚,治疗方式受到限制,效果会大打折扣。"

治疗不必“千篇一律”,医生会根据各人情况量身定制合适的组合方案。

06 有哪些简单有效的预防方法?🌱

  • 多吃新鲜蔬果(比如:西兰花、胡萝卜、苹果): 蔬果富含纤维和抗氧化成分,有助于保护胃黏膜。每天搭配多种颜色的蔬果,吃得越杂越好。
  • 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鱼肉、豆制品): 有助于促进胃黏膜修复。早餐加个煮蛋、中餐适量瘦肉、豆腐汤都是不错的选择。
  • 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 使食物在胃部“压力小一点”,减少机械刺激。每口饭尽量咀嚼20-30次,有助消化也能保护胃。
  • 定期健康体检: 40岁以后,建议两年进行一次胃部检查(如胃镜),长年有胃病史的可以适当缩短间隔。
  • 保持良好心情和规律作息: 心理压力大、作息紊乱会影响消化能力,间接增加胃部负担。有规律的生活能让胃的“生物钟”不紊乱。
  • 及时处理胃部“小毛病”: 偶有不适别拖着不看,尤其家族中有胃癌史的人群,建议及早就医评估。
合理饮食和好习惯是防线,日常不用太焦虑,只要注意这些细节,能大大降低风险。

参考资料

  1. Smyth, E. C., Nilsson, M., Grabsch, H. I., van Grieken, N. C., & Lordick, F. (2020). Gastric cancer. The Lancet, 396(10251), 635-648. DOI
  2. Charalampakis, N., Economopoulou, P., Kotsantis, I., Tolia, M., Schizas, D., Liakakos, T., & Psyrri, A. (2018). Medical management of gastric cancer: a 2017 update. Cancer Medicine, 7(6), 1237-1251. DOI
  3. D’Elia, L., Rossi, G., Ippolito, R., Cappuccio, F. P., & Strazzullo, P. (2012). Habitual salt intake and risk of gastric cancer: a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 Clinical Nutrition, 31(4), 489-498. DOI
  4. Mayo Clinic. (2024). Stomach cancer – Symptoms & cau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