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炎的迷雾:揭开诊断标准的面纱
周末早上醒来,发现鼻子闷闷的,不太通气,顺手拿纸巾擤一下,黏黏的鼻涕还挺多。原本打算的晨跑只能作罢,头也有点涨,忍不住想,是不是又感冒了?其实这种状况,很多人一开始没放在心上,但有时候它悄悄发展成了鼻窦炎。下面就跟着一起,看看鼻窦炎到底怎么回事,如何识别以及管理。
01 什么是鼻窦炎?
鼻窦其实是藏在面部骨头里的一组小空腔,平时像“空气仓库”一样,帮助调节气压和过滤空气。鼻窦炎就是这些空腔的内壁发生了炎症,结果原本干净的小仓库变得湿漉漉、充满分泌物。医学上,鼻窦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发作性质不同。
| 类型 | 表现时间 | 说明 |
|---|---|---|
| 急性鼻窦炎 | 少于4周 | 常由感冒后并发,症状明显,进展快 |
| 慢性鼻窦炎 | 超过12周 | 症状缓慢,反复发作,影响生活质量 |
说起来,鼻窦炎在普通门诊并不少见,据统计,成年人慢性鼻窦炎的患病率可达8%-12%(Smith et al., 2015)。虽然不算大病,但持续放任可能让头脑“雾蒙蒙”,甚至影响味觉和精神状态。
02 鼻窦炎的症状与体征——从轻微到明显
在最初阶段,鼻窦炎的症状不容易分辨出来,很多人把它当作普通鼻塞。一些人只是偶尔觉得鼻腔不畅,有淡黄色或者清亮鼻涕,呼吸不太顺,在早晨或空气干燥时稍微明显点。这类轻微变化,很容易被忽视。
随病程发展,出现持续性的症状,显得更加突出。比如持续鼻塞、浓厚的脓性鼻涕(常为黄绿色)、头面部隐隐胀痛甚至偏头痛,有时候还伴咳嗽或嗓子不舒服。并不是每个人都一下子发展到严重层面,但持续加重或反复的情况就要注意了。
| 症状阶段 | 表现特点 | 场景举例 |
|---|---|---|
| 早期 | 偶尔鼻闷、轻微鼻涕 | 早晨起床觉得气不顺,擤鼻涕量比平时多 |
| 明显期 | 持续鼻塞、脓性鼻涕、头痛 | 没感冒却总觉得头重,鼻涕黏稠,还影响睡眠 |
这个例子:35岁的女性,反复觉得头脸沉重、每天鼻涕黏厚,用了普通感冒药几天后症状未改善,最后经鼻科医生检查诊断为慢性鼻窦炎。可以看出,症状无明显改善,特别是持续超过三周,需要及时专业评估。
03 诊断鼻窦炎的标准及分类
鼻窦炎的诊断,不是只靠自我感受。根据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AAO-HNSF)建议,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诊断项目 | 必要条件 |
|---|---|
| 主要症状 | 鼻塞、脓性分泌物、面部胀痛(三者中至少两项,持续≥10天) |
| 辅助症状 | 咳嗽、嗓子痛、嗅觉减退等 |
| 持续时间 | 急性:<4周;慢性:>12周 |
区分急性和慢性,有助于选择治疗方案。急性鼻窦炎多由病毒或细菌引起,慢性则可能和环境、过敏或鼻结构有关。临床中,如果症状持续超过3个月并且反复出现,医生通常会考虑慢性鼻窦炎,并建议评估并排除其他疾病(Fokkens et al., 2020)。
04 辅助检查:让诊断更明确
面对持续性症状时,临床辅助检查可以帮助进一步确认。医生要根据病史选择相关检查——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做CT或内镜,但是在复杂或者久治不愈的情况下,影像学检查是关键手段。
- 鼻窦CT:可直接看到鼻窦是否充满液体,是否存在结构异常(如鼻息肉)。
- 鼻内镜:通过小镜子观察鼻腔和窦口,有无分泌物、肿胀。
- 微生物培养:疑难病例采集分泌物分析,排除特殊感染。
举个例:42岁的男士鼻塞、面部疼痛不断,CT显示上颌窦高度浑浊,建议进一步治疗后明显好转。这个流程表明,影像帮助确认炎症范围,对慢性反复病例尤其重要。(DelGaudio et al., 2021)
05 常见误诊与鉴别诊断
很多人把鼻窦炎误当感冒或者鼻炎,尤其是初期只有轻微鼻塞时。其实,有些上呼吸道疾病和鼻窦炎表现确实很像,容易混淆。
| 疾病名称 | 和鼻窦炎相似点 | 区别关键 |
|---|---|---|
| 普通感冒 | 鼻塞、流鼻涕 | 感冒症状持续时间<10天,通常不伴严重面部疼痛 |
| 过敏性鼻炎 | 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 | 鼻涕清亮,无脓性分泌物;面部疼痛不明显 |
| 鼻咽炎 | 咳嗽、嗓子痒 | 以咽部不适为主,很少有面部胀痛 |
这个提醒我们:如果遇到持续面部疼痛、脓性分泌物等表现,最好到耳鼻喉科就诊,由医生进一步判断,避免反复自行用药耽误病情。
06 为什么会得鼻窦炎?风险因素分析
鼻窦炎为什么会找上门?实际背后的原因和环境、生活习惯、个人体质都有关系。
- 呼吸道感染:感冒后鼻粘膜充血,鼻腔分泌物变多,容易造成鼻窦口堵塞(Gliklich, 1998)。
- 空气污染及刺激物:环境中粉尘、烟雾容易刺激鼻腔,引发炎症反应,增加发病概率。
- 鼻腔结构异常:比如鼻中隔偏曲或者鼻息肉,能影响空气流通,让分泌物容易滞留。
- 过敏体质:长期处于过敏状态,鼻腔黏膜处于亚健康,容易发炎。
- 免疫力问题:一些人因为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或长期用激素,身体免疫力下降,感染风险增加。
- 先天遗传:某些家族鼻窦炎反复发作,个体易感性高(Adams et al., 2016)。
07 预防与管理:让鼻窦健康不再迷雾
鼻窦炎虽然常见,多数可以得到有效管理。生活中做好几点,可以大大减少发病和复发机会。这里给大家一些实用建议,并推荐有益的饮食做参考:
| 推荐措施 | 具体做法 | 说明 |
|---|---|---|
| 适度清洗鼻腔 | 生理盐水每日适量冲洗 | 有助清除分泌物,改善鼻腔环境 |
| 保持室内空气湿润 | 使用加湿器,定时通风 | 减少空气干燥对鼻腔黏膜损伤 |
| 增强体质 | 规律运动,充足睡眠 | 帮助免疫力提升,降低反复风险 |
| 健康饮食推荐 |
| 营养均衡促进整体康复 |
另外,对于有鼻窦炎家族病史的人来说,养成定期自我观察和科学锻炼的习惯,对整个家庭的健康管理其实非常有好处。
鼻窦炎像生活中的小麻烦,时不时冒头。但早发现、科学应对、合理预防,很多烦恼都可以避免。关心自己的呼吸健康,其实不难,每天留意鼻子和面部的信号,遇到异常及时请教专业人士,就是最实用的做法。
🔖 参考文献
- Smith, T. L., et al. (2015). Epidemi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of chronic rhinosinusitis. Allergy and Asthma Proceedings, 36(4), 263-267.
- Fokkens, W. J., Lund, V. J., Hopkins, C., et al. (2020). European Position Paper on Rhino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 2020. Rhinology, 58(Suppl S29), 1-464.
- DelGaudio, J. M., et al. (2021). Imaging modalities for chronic rhinosinusitis. Otolaryngolog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54(1), 37-51.
- Gliklich, R. E. (1998). Clinical risk factors for chronic sinusitis in adults. Otolar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118(6), 791-796.
- Adams, P. F., Hendershot, G. E., Marano, M. A. (2016). Family history and risk of chronic rhinosinusitis.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43(4), 357-3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