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帕金森:那些不容忽视的信号
有时,家人说你走路有点慢,朋友调侃“手抖得像打鼓”。你可能没当回事。但其实,帕金森病悄悄找上门的最早信号,往往就是这些日常“小动作”。很多人以为,这是年龄大了的正常表现,但如果我们能早点留意这种变化,可能会大大影响未来的生活质量。
01 什么是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可能出现的神经系统慢性疾病。医学上,帕金森被认为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导致身体动作难以协调。简单来讲,就是控制运动的脑区出了点小故障,身体变得“迟钝”甚至“不听使唤”。
原因主要源于大脑深部“黑质”区域的多巴胺神经元逐渐减少,导致神经递质失衡。这就好比指挥交通的信号灯坏了,街道上的行人和车辆就容易“乱了套”(比喻1)。
| 常见病因 | 生活上的影响 |
|---|---|
| 神经元退化 | 手脚动作迟缓、协调性下降 |
| 多巴胺减少 | 精细动作变困难,走路发抖 |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65岁以上人群中,帕金森的发病率约为1%[1]。这类患者,生活的独立性会逐步下降,影响到日常自理、情绪、甚至社交关系。
02 帕金森病的经典症状🔎
- 震颤:刚开始可能只是偶尔一只手指轻微抖动,慢慢变得持续,甚至影响一只手整只手臂。以70岁的王阿姨为例,最初每隔几天就有一次“拇指弹琴”般的颤动,几年后发展到做饭时筷子都握不稳。
- 肌肉僵硬:动作变的费力,走路时双臂不自然摆动,像穿了新鞋走路不顺(比喻2)。刚开始可能只是觉得挺腰变难,需要花力气拧毛巾或者扣纽扣。
- 运动迟缓:步伐变小,起步时像“被粘住”。别小看这些动作变慢,时间一久,连起身都可能得来回“酝酿”。
除此之外,有些患者还会出现面部表情变少,说话声音变低。以58岁的李先生为例,家人发现他拍全家福时总是“没表情”,说话也比以前含糊。
这些症状往往进行性加重,持续影响生活,不是一时偶发的小毛病,所以别误以为“熬一阵就过去了”。
03 非运动症状的警示⚠️
- 睡眠障碍:反复夜醒或做梦厉害,很早就醒来,难回笼。有位63岁的男士,原本睡觉很香,后来却三两点就平白无故清醒,很难再次入睡。
- 情绪问题:易焦虑、抑郁,整天提不起精神,甚至对平时喜欢的事情也变得无感。60岁的杨女士,原本爱下厨做糕点,最近却没了动力。
- 认知下降:记性变差、做事忘头忘尾,有时别人刚说过的话立刻就忘。
- 其他非典型信号:便秘、嗅觉减退,甚至早期比手抖更早出现。
上述症状如果和年龄增长高度重叠,容易让人误判为“年纪大了、睡不好”。这提醒我们:长期、反复、无明显诱因的非运动症状,也应引起关注。
04 如何早期发现帕金森病?
- 用筷子夹花生,是否较平时困难?
- 穿衣扣扣子比以前慢了一半?
- 反复出现的手指颤动,尤其在放松的时候加重?
- 最近半年走路开始拖步、步伐变小?
如果你或家人发现有上述变化,建议及时前往神经内科就诊。医生通常会使用神经系统体格检查、运动评分等方式来辅助诊断。如有必要,医生可能安排影像学检查(如脑部MRI)——不过,当前帕金森主要还是靠临床表现来判断,而不是靠单一的仪器检查[2]。
| 检查项目 | 适合人群 | 说明 |
|---|---|---|
| 神经系统体检 | 出现运动异常者 | 医生现场综合判断 |
| 影像学检查 | 复杂或早发患者 | 辅助排除脑部其他病变 |
05 帕金森与生活方式的关联
医学界发现,帕金森虽然和遗传、年龄等因素密切相关,但日常生活方式也会影响疾病的表现和进展。喝水、饮食、运动、心理状态,都不是小事。下面说几样被证实有帮助的生活方式:
| 生活方式 | 具体建议 |
|---|---|
| 规律锻炼 🏃 | 每周三次快走或有氧体操,每次30分钟,有助于推迟症状进展[3]。 |
| 均衡饮食 🥗 | 新鲜蔬果、全谷物,以及富含抗氧化成分的深色蔬菜(如菠菜、紫甘蓝)可减轻氧化压力。 |
| 心态积极 🧘 | 保持兴趣,多与亲友交流,不钻牛角尖。 |
06 未来的治疗展望与希望
目前帕金森以药物治疗为主(比如左旋多巴片),有助于补充多巴胺,改善运动症状。部分患者在药效减弱后,可以考虑脑深部电刺激(DBS)手术。说起来,它像“植入一个小调节器”,纠正大脑中的信号紊乱(比喻3)。
近五年,科学界持续探索细胞移植、基因治疗和免疫调控等新方法,这为未来带来了新的希望(参考文献见下方)。例如,2020年一项临床研究指出,干细胞疗法能显著延缓动物模型中的运动障碍进展,但在人类长期安全性仍需进一步评估[4]。
其实,留意生活中那些细微的变化,就有可能帮自己和家人争取更健康的未来。帕金森虽不能根治,但积极面对,配合科学管理,很多朋友依然能够维持良好的自理能力。该运动时就动起来,有不适别迟疑,主动寻求医生的帮助,日子会比想象中轻松许多。
参考文献
- Pringsheim, T., Jette, N., Frolkis, A., & Steeves, T. D. L. (2014). The prevalence of Parkinson's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Movement Disorders, 29(13), 1583–1590.
- Marras, C., & Chaudhuri, K. R. (2016). Nonmotor features of Parkinson's disease subtypes. Movement Disorders, 31(8), 1095–1102.
- Goodwin, V. A., Richards, S. H., Taylor, R. S., Taylor, A. H., & Campbell, J. L. (2008). The effectiveness of exercise interventions for people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Movement Disorders, 23(5), 631–640.
- Parmar, M., et al. (2020). Stem cell-based therapies for Parkinson’s disease: The science and the challenges. npj Parkinson's Disease, 6,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