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血液检查:生命的窗口与健康的明灯

  • 67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血液检查:生命的窗口与健康的明灯封面图

血液检查:生命的窗口,健康的明灯

01 血液检查,生活里的“健康检测器”

很多人去医院,最先被医生要求的常常是抽血。其实,血液检查在医学上就像是我们身体的"窗口"——很多问题正是通过这扇窗才被发现。小如头晕、乏力,大到慢性病的早期变化,抽一管血,能看出不少门道。有人觉得,没什么症状用不着查血。其实,不少健康隐患真的不爱吭声,等到人感觉不对劲时,问题往往已经在酝酿。

02 常见血液检查项目,分别查什么?

项目 检测内容 用途/意义
全血细胞计数(CBC)
  • 红细胞
  • 白细胞
  • 血小板
用来看贫血、感染、出血倾向
血糖(空腹/随机/糖化血红蛋白)
  • 空腹血糖
  • 随机血糖
  •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3个月内血糖控制)
评估糖尿病风险与血糖控制 🇬🇧
肝功能(ALT/AST/胆红素等)
  • 肝酶(ALT、AST)
  • 胆红素
检查肝脏受损或炎症
肾功能(肌酐、尿素氮等) 肌酐、尿素氮、尿酸等 评估肾脏清除废物能力
血脂四项 总胆固醇、甘油三酯、HDL、LDL 分析动脉硬化、心血管疾病风险 🧡
电解质(钠、钾等) 体内盐分平衡 反映脱水、电解质紊乱
从表格可以发现,不同项目对应着不同的健康领域。比如,50岁的周先生,因为长时间劳累,偶感头晕。体检时血红蛋白明显下降,原来已经慢性贫血。这个例子说明,有些健康隐患的“蛛丝马迹”正隐藏在血液里,平时真的察觉不到。

03 血液检查和疾病的联系在哪里?

在很多慢病早期,血液指标会先出现异常。以糖尿病为例,它在初期时,人体可能只是偶尔觉得口渴,却没特别不舒服。但通过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查,就能提前发现风险。不光如此,肝、肾问题也常常借助血液“报警”。

风险机制一览:
  • 贫血形成: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减少,会造成机体缺氧,进而影响日常活动。持续发展还可能是慢性肾病、肿瘤等信号。
  • 高血糖的影响:长期血糖偏高会损害血管、小神经,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参考:Tabák et al., 2012)。
  • 肝功能异常:ALT、AST升高常常表示肝细胞受到损伤。长期脂肪肝或慢性肝炎患者,血酶暧昧不明时要格外小心。
  • 肾功能紊乱:血肌酐、尿素升高,提示肾脏过滤废物的"机器"出了问题。长期发展甚至引发尿毒症。
  • 异常血脂:高胆固醇或高甘油三酯容易让动脉变窄堵塞,增加中风、心梗风险。
简单来说,血液像一台检测身体的小型“仪表盘”,能提前发现问题。而且,上述改变,往往在身体没任何明显症状时就已经开始。
📝 建议:高风险人群,比如有家族史、三高患者、长期疲劳或亚健康的朋友,要重视血液指标的变化,即便暂时没有不适。

04 做血液检查前,怎么准备?

  • 饮食调整:许多项目(如血糖、血脂)需要空腹(通常8-12小时),这期间可以适量饮白水。
  • 药物管理:部分药物会影响检测结果,比如降糖药、激素类。必要时向医生说明近期用药情况,医生会统一安排。
  • 避免剧烈运动:前一天避免大运动或情绪波动,这些会让部分指标短暂升高或降低。
  • 特殊人群:女性生理期、孕妇等,当期检查要求与普通人略有不同,一定要事先咨询检查部门(见:Bowers et al., 2001)。
19岁的李同学因为头晕前来检查,没注意空腹抽血,结果血糖偏高,误以为自己得了糖尿病。其实,这是受进食影响。可见,做好准备,有助于结果的准确判断。
📌 小贴士:前一天尽量安排清淡饮食,早上抽血时别喝咖啡、奶茶等饮品。

05 如何看懂血液检查报告?

检查单上常常都是缩写和数字,对不少人来说颇有点"天书"的味道。但其实,找到正常范围,判读哪项偏高、哪项偏低就简单多了。
指标 正常范围(示例) 异常变化及意义
白细胞 4-10 ×109/L 增高多提示感染,降低可能是免疫系统问题
红细胞 男性4.3-5.8,女性3.8-5.1 ×1012/L 降低提示贫血,升高常见于慢性缺氧或脱水
血小板 100-300 ×109/L 太低易出血,太高见于炎症、某些癌症
空腹血糖 3.9-6.1 mmol/L 升高需警惕糖尿病
ALT/AST <40 U/L 升高多提示肝脏损伤
略有波动不必紧张,可以和医生讨论整体趋势。如果多项指标异常且持续,建议及时复查。
🔍 特别提醒:一次异常并不意味着疾病,多看趋势、结合症状最靠谱。

06 血液检查的新风向:科技与健康并进

科技进步让血液检测越来越精准和便捷。比如,现在可以通过更少的血量检测更多指标。基因检测、液体活检(liquid biopsy)开始在部分疾病(如肿瘤早筛)中应用。这类新技术可以在肿瘤未成形时发现异常DNA片段(参考:Wan et al., 2017),帮助实现提前干预和精准治疗。

现在部分医院还推广了指尖采血(POCT),让查血像在小区门口测血糖一样方便。未来,血液检测可能走进每个人的家庭,慢慢改变"病了才检测"的传统理念,转向"未病先防"。
💡 关注:对癌症家族史、高危人群,合理利用个性化检测(如基因检测)有帮助。日常体检依旧是守护健康的第一步。

07 血液检查之外,还可以怎么守护健康?

"日常生活怎么吃、怎么动,能帮身体减少风险?" 其实,保持健康状态,总离不开规律生活和均衡营养。具体建议如下:
食物类型 推荐理由 食用方式建议
深色蔬菜 富含多种维生素,抗氧化,补充纤维 每日餐食加入1-2种,例如菠菜、芥蓝等
全谷杂粮 丰富膳食纤维,平衡血糖代谢 主食替换部分白米,加入糙米、燕麦
鱼类与优质蛋白 蛋白质质量高,有益心血管 建议每周吃2-3次烹调鱼、蛋等
水果 补充多种微量元素 饭后适量选择应季水果
  •  💧 适当多喝水,可稀释血液,利于废物排泄。
  •  🚶 定期运动,如快走,每周150分钟。
  •  🙂 平和心态,减少熬夜,作息有规律。
☑️ 如果体检见到异常,别慌,和医生详细沟通,必要时复查或做专项细致检查。

小结与行动建议

血液检查未必会让你立刻发现什么大疾病,但它确实能提前为你敲响健康警钟。无论是忙碌的上班族,还是精力旺盛的年轻人,学会看懂、用好血液检查这把“钥匙”,就等于多了一份自我照顾的力量。必要时求助医生,日常吃得清淡、规律生活,健康其实很简单也很实用。

参考文献

  1. Tabák, A. G., Herder, C., Rathmann, W., Brunner, E. J., & Kivimäki, M. (2012). Prediabetes: a high-risk state for diabetes development. The Lancet, 379(9833), 2279–2290.
  2. Bowers, L.D., et al. (2001). Interference in clinical chemistry—A review. Clinical Chemistry, 47(5), 839-849.
  3. Wan, J. C., Massie, C., Garcia-Corbacho, J., Mouliere, F., Brenton, J. D., Cullis, J., ... & Rosenfeld, N. (2017). Liquid biopsies come of age: towards implementation of circulating tumour DNA. Nature Reviews Cancer, 17(4), 22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