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主动脉夹层:识别与诊断的关键之道
01 | 什么是胸主动脉夹层?
有时候生活节奏太快,连突然的胸口不适都被当作小问题。有个42岁的白领刘先生,因连续几天胸口隐隐作痛,一直忙于工作而忽视,直到疼痛加剧才去医院。
胸主动脉夹层,就是主动脉(身体最大的动脉管道)突然崩裂出内层裂口,像水管壁分层一样,血液冲进血管壁造成“夹层”。这种情况好比水管内壁突然裂开一条缝,压力瞬间释放出来,随时可能引发危险。
这种病来得突然,严重时会危及性命,需要快速处理。
02 | 哪些信号提示可能出现胸主动脉夹层?
| 信号类别 | 常见表现 | 说明 |
|---|---|---|
| 早期轻微症状 | 胸口偶尔隐痛、背部不适 | 容易忽视,和普通不适类似 |
| 持续加重 | 疼痛持续并变剧烈,可能由前胸放射至后背 | 典型表现,通常令人无法忽略 |
| 伴随症状 | 胸闷短气、冒冷汗、晕厥 | 提示病情已较重,需要高度警觉 |
比如,一位55岁的女性,在看电视时突发剧烈背痛,难以忍受,随即感觉气短、出冷汗,这种情形就要警惕夹层的可能。
03 | 为什么会得胸主动脉夹层?
-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让血管壁长期受压,增加内膜破裂风险。
相关研究显示,胸主动脉夹层患者中,约70%伴有高血压(Howard et al., 2013)。 - 遗传和家族史:某些人天生血管弹性较差(例如马凡综合征)。
这些先天条件让血管壁更容易出现裂缝。 - 年龄因素:随着年纪增长,血管也难免“老化”,弹性下降,夹层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
- 重体力活动和情绪激动:大力咳嗽、用力排便、短时激烈运动都可能让血压瞬间升高,诱发主动脉壁撕裂。
- 吸烟等不良习惯:长期吸烟会加速血管壁的损伤,对夹层风险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04 | 检查怎么做才能确诊?
最权威的检查还是影像学,三大工具缺一不可:
CT血管成像(CTA):准确快速,是一线优选,几分钟就能看出血管有无分层,常被用于急诊筛查。
磁共振(MRI):对过敏或肾功能不全患者适用,不过急诊场合不如CT方便。
超声心动图:适合心脏血管病变,对于很急的情况可以用来初步判断,尤其是在床旁即可操作(比如重症监护)。
通常医生会根据具体病情和条件,选择最合适的检查方法。
| 检查方式 | 优点 | 局限性 |
|---|---|---|
| CT | 快速、清楚 | 需用造影剂,部分肾脏功能差者慎用 |
| MRI | 无辐射、适合敏感人群 | 用时较长,不适急诊 |
| 超声 | 床旁快速、简便 | 对某些部位分辨力有限 |
05 | 实验室检查关注什么指标?
除了影像,实验室也能提供线索。
D-二聚体:这是血液中一种与血管损伤相关的物质。夹层发作时常会升高,如果正常,短期内可以排除夹层(Nienaber et al., 2009)。不过,这个指标并不是“夹层专属”,有其他疾病时也可能升高。
| 检验项目 | 意义 | 局限性 |
|---|---|---|
| D-二聚体 | 高值提示血管损伤 | 感染、手术等也能升高 |
| 心肌标志物 | 可辅助区分心梗等疾病 | 怀疑夹层时主要还是看影像 |
06 | 国际和国内诊断标准怎么看?
诊断胸主动脉夹层,大多遵循国际专家共识,比如201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指南:
- 以症状(急性突发剧烈胸/背痛)、高危病史、检查结果(三步法)为基础。
- 一旦高度怀疑,应迅速行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
- 血液学检查(如D-二聚体)仅作为辅助参考,不能单独用来诊断。
07 | 及早识别和及时治疗有多重要?
胸主动脉夹层症状来得很急,如果能早一点发现和处理,病人存活率会大幅提升。某项大样本研究(Trimarchi et al., 2005)显示,及早诊治,30天生存率可提升到85%以上;延误超过24小时,风险显著增加。
👨⚕️ 快速行动建议:
- 感觉持续严重胸背痛 →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不要自行用药或等待。
- 高危人群(如高血压) → 出现不明原因的剧痛,建议到具备救治能力的医院。
- 检查明确诊断 → 配合医生制订进一步住院和治疗计划。
08 | 日常怎么预防胸主动脉夹层?
- 橄榄油+有助于维持血管弹性+每天炒菜时可部分替代普通食用油。
- 新鲜蔬果+富含纤维有利血管健康+建议每日至少1-2种,替代零食。
- 深海鱼:+含优质omega-3脂肪酸+每周可吃1-2次,如鲑鱼、秋刀鱼等。
- 定期监测血压:可帮助早期发现血压异常,是主动脉健康的重要基础。
- 适当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帮助增强血管弹力,但不要剧烈用力。
09 | 参考文献
- Howard, D. P., Banerjee, A., Fairhead, J. F., Perkins, J., Silver, L. E., & Rothwell, P. M. (2013).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incidence and outcome of acute aortic dissection and predisposing factors in Oxfordshire, UK. Circulation, 127(2), 203-209. 查看文献
- Nienaber, C. A., Fattori, R., Mehta, R. H., et al. (2009). Gender‐specific differences in outcomes of acute aortic dissection: The International Registry of Acute Aortic Dissection (IRAD). Circulation, 119(16), 2126-2132. 查看文献
- Trimarchi, S., Eagle, K. A., Nienaber, C. A., et al. (2005). Role of age in acute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 outcome: report from the International Registry of Acute Aortic Dissection (IRAD). Journal of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 129(1), 112-118. 查看文献
-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Guidelines. (2014):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ortic diseases. European Heart Journal, 35, 2873–2926. 查看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