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救援: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面前,你需要知道的关键措施
01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什么?
高血糖在生活中并不罕见,但一位56岁的女性患者,在连续感冒几天后突然出现意识模糊,被家属紧急送医,最终确诊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这个急性并发症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并不只是远在天边的事。🍬
简单来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一种因胰岛素严重缺乏,让血糖居高不下,身体开始分解脂肪,产生大量酮体,造成血液变酸的危及健康的状态。医学界认为,这种情况若未及时发现处理,可能危及生命 [Kitabchi et al., 2009]。
TIPS:DKA最常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但2型糖尿病在身体极度应激下也可能发生。别以为只有青少年需要关注。
02 危险信号:如何识别酮症酸中毒的早期症状
阶段 | 症状特征 | 日常表现 |
---|---|---|
早期(轻微) | 频繁口渴、排尿增多,偶尔乏力 | 喝水特别多,总觉得小便次数多,偶有疲惫感 |
进行期(明显) | 口腔烂苹果味、严重恶心呕吐、持续腹痛 | 口里出现怪味、腹部胀痛、呕吐反复停不下来 |
危重期 | 呼吸深快、精神恍惚、昏迷 | 呼吸特别急,叫不应,无法正常交流 |
其实,刚开始时的身体信号很容易被忽略,但后期症状加重时,往往已经到了危险的边缘。
03 急救步骤:遇到酮症酸中毒如何迅速反应
- 第一步:迅速评估意识状态 发现患者精神恍惚、出现答非所问时,立即停止一切剧烈活动。
- 第二步:补充水分 在患者能吞咽的情况下,喝温开水可部分缓解脱水,但严重呕吐时不要强行喂水,避免呛咳。
- 第三步:监测血糖、尿酮 家用血糖仪可以测血糖,尿酮试纸可以初步判断体内酮体水平。发现血糖大幅升高或尿酮呈阳性,要小心。
- 第四步:立即就医 遇到意识障碍、呕吐不止或出现严重症状时,请第一时间寻求专业医疗帮助。此时延误治疗很危险。
⏰如果患者已经意识不清,不要在家自行处理,及早拨打120,将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04 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管理:预防酮症酸中毒的关键
监测项目 | 方式与频率 | 建议说明 |
---|---|---|
血糖 | 家用血糖仪,每天定时检测 | 记录结果变化,发现异常波动及时求助医生 |
饮食均衡 | 主张多样化、适量主食 |
|
运动管理 | 适度步行、慢跑等有氧 | 根据自身情况每次30分钟,每周5次,对稳定血糖有帮助 |
药物按时 | 严格遵医嘱 | 不随意停药或更换剂量 |
生活小建议:如果患有糖尿病,发烧、生病时不要自行减少胰岛素用量,应及时与内分泌专科医生沟通。“感冒加重血糖”并不只是说说而已。
05 常见误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误解与真相
- 误区1:只有孩子才需要警惕DKA 现实中,成年人,尤其2型糖尿病患者在剧烈应激时,同样有发生DKA的风险。👨🦳
- 误区2:血糖没高到二十几,不会出事 临床观察显示,有些个案即便血糖未极端升高,长期控制不佳,也可能发展为DKA。
- 误区3:酮症酸中毒一定发展很快 也有些患者发展过程缓慢(比如隐匿性DKA),轻微不适持续几天后突然恶化。
- 误区4:口服降糖药照吃,DKA风险就低 实际上,口服药难以替代胰岛素功能,关键还是要靠整体管理。
06 面对危机:患者家庭应如何支持与应对
日常支持:
- 主动协助血糖自测,帮忙书写血糖日志。📒
- 协同准备低糖健康食物,饮食不过度放纵。
- 生病期间关注患者精神状态和状况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
心理关怀:有焦虑情绪很常见。和患者聊聊天,适当转移注意力,允许他们表达担忧。这些往往比任何劝解都更有用。
如果遇到急性状况,分工明确,比如:一人联系急救,一人照看患者,有条不紊地配合医生工作。与其说是“救援”,不如说是家庭成员间的一次默契配合。这个过程本就没有完美答案,但全力以赴便已足够。
参考文献
- Kitabchi, A. E., Umpierrez, G. E., Miles, J. M., & Fisher, J. N. (2009). Hyperglycemic crises in adult patients with diabetes. Diabetes Care, 32(7), 1335-1343.
- Evans, K., & Malone, J.I. (2017). Prevention of diabetic ketoacidosis: A pediatric perspective. Pediatrics, 140(3), e20170709.
- Wolfsdorf, J. I., Glaser, N., & Sperling, M. A. (2006). Diabetic ketoacidosis in infants,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Diabetes Care, 29(5), 1150-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