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护理与注意事项全解析
01. 日常中常见的“小麻烦”
如果家里有小朋友,尤其是四五岁以下的,经常听说这个词——手足口病。有时,朋友聚会时有人提到孩子嘴巴里起了疱疹、手上有小红点,只是家长还以为是普通的皮肤过敏。这其实就是手足口病在生活里的真实模样。整体上,它多数时候不像流感那样让人难受到动弹不得,但传播速度快,经常让幼儿园老师和家长绷紧神经。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在托儿所、幼儿园等场合最常见。虽然大部分孩子能自行康复,但对于宝宝和家长来说,早了解、早识别总归是防患于未然。要注意,成年人也可能感染,但症状通常更轻微。
02. 都有哪些信号?
造成手足口病的罪魁祸首主要是肠道病毒。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和EV71(肠道病毒71型)[1]。它们通过接触唾液、鼻涕、饮食等途径在人群中传播。
阶段 | 典型表现 |
---|---|
早期(轻微/偶尔) | 轻度发热、孩子偶尔精神欠佳、嗓子有点红 |
进行期(持续/明显) | 手、足、口腔黏膜出现小疱疹,持续发热,部分孩子出现食欲下降、口水变多 |
特殊表现 | 极少数会出现抽搐、嗜睡等神经系统症状 |
有过6岁女孩因为起初只是轻微发烧、偶尔喊嘴痛,家长没太在意,等到疱疹明显才意识到要看医生。这个例子说明,轻微症状不容易引起重视,但手足口病常常是这样慢慢“露头”。
03. 护理好,康复快
多数手足口病患儿不需要特殊药物,重在细心护理。有三点要特别关注:舒适环境、补水营养和减少交叉感染。
- ① 环境舒适:安静、清洁的休息环境,避免孩子过度活跃。
- ② 及时补液:孩子嘴巴溃疡时容易厌食,家长可以给孩子准备温和口味、不过凉也不过热的流质食物,比如米汤或者果汁。
- ③ 独立餐具、勤洗手:孩子的毛巾、碗筷单独使用,有效减少病毒传播给其他家人。
04. 居家护理怎么做更专业?
护理要点 | 实用做法 |
---|---|
营养饮食 | 流质或半流质易吞咽的食物,别逼孩子吃太多 |
保持清洁 | 每日为孩子擦洗身体,勤换内衣、床单 |
避免抓挠 | 剪短指甲,防止疱疹破溃引发继发感染 |
细致护理口腔 | 可以用温水轻轻漱口,减轻疼痛 |
主动报备幼托/学校 | 让患儿休息直至症状彻底消退,严防二次传播 |
实际上,一位3岁男孩手上长满小泡,妈妈定期帮他擦洗并准备温糊状面条,恢复特别快。这个例子说明,科学护理对康复帮忙不少。
05. 护理常见误区盘点
- ❌ 过度用药:有家长看到发热就反复给孩子退烧,忽略本身为病毒自限性疾病,反而增加肝肾负担。
- ❌ 疱疹包扎:有的家长误以为疱疹处要包好,结果反而不透气,容易二次感染。
- ❌ 症状消失立刻外出活动:症状刚好转就送孩子上幼儿园,忽略潜伏期病毒仍有传播风险。
- ❌ 轻视体征:很多人只盯着皮肤表现,忽略孩子是否呕吐、嗜睡等严重点。
06. 预防:哪些习惯更有用?
预防手足口病不能只靠勤洗手,其实从饮食、疫苗到环境清洁,每条都说得上有用。以下是一份简单且有效的小清单:
做法 | 预期效果 |
---|---|
均衡膳食 | 增强免疫力,帮孩子更有抵抗力 |
接种EV71疫苗 | 有助于预防重症型手足口病[2] |
日常消毒玩具和物品 | 减少环境中病毒残留 |
合理安排作息 | 休息充足,身体恢复更加顺利 |
主动隔离患儿 | 保护其他家庭成员及同伴 |
如果家里刚回幼儿园的小朋友有同班同学确诊,不妨最近一周多观察,多给新鲜水果、蔬菜,帮孩子定时锻炼。
参考文献
- Ooi, M. H., Wong, S. C., Lewthwaite, P., Cardosa, M. J., & Solomon, T. (2010). Clinical feature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enterovirus 71. The Lancet Neurology, 9(11), 1097-1105.
- Mao, Q. Y., Wang, Y. P., Bian, L., Xu, M., Liang, Z. (2016). EV71 vaccine, a new tool to control outbreaks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 Expert Review of Vaccines, 15(5), 599-606.